仅供参考论述类文章的立意与评价
本文发表在年1月《中学生天地·语文课》
论述类文章的立意与评价
——从初二学生写作高三模拟考作文说开去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这是一个快速变化、发展的时代,要追寻潮流乃至立于潮头之上,如果一个人不能融入现代潮流,那他就会成为落伍者。
也有人说,任凭潮流涌动,我要做自己内心的国王,就如“风可以吹走/一张无助的纸片/却吹不走/一只会飞的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还有人说,追寻潮流与追寻自我并不矛盾,一方面顺应潮流但保持理性的距离,另一方面顺应内心但不被自我蒙蔽。
对上述议论,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①明确观点,自拟题目。②不少于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万千溪流我行其一
浙江省宁波市兴宁中学初二某学生
所有的科学家们都知道,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一是水。
无数的水汇成了溪流,又有无数溪流奔向大海,又有万千溪流从大海中流出,如同时代的变迁。
在时代的潮流中,部分人被带走,这是随波逐流,这不怪他们,试问一滴水的力量怎可抗衡大海?部分人跳上岸,这是固执己见,这不怪他们,试问寻求宁静的人如何在潮流中坦然面对奔流不息的生活?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人随波逐流而活,这类人是平民百姓,他们无权掌控自己的人生。
纵观历史,我们亦可以看到那些不愿随波逐流的狂人:竹林七贤放浪形骸,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但又何必如此?
随波逐流换来的是平凡的一生,固执己见却会导致生活的困难。随着时代的潮流汇入大海,再找到最适合自己本心的溪流,驾一叶孤舟独自前行。这难道不就避免了冲突吗?
中国开启百家争鸣的第一人,至圣先师孔子,他便这么活着。当时的大流乃是平民想成士族,士族想成为卿……但若己无力去上位,只能做好本分,平民养家糊口,贵族建功立业。
孔子随大流,“吾少贫,故能多行鄙事”。但因为贫穷,只好去干一些当时人认为粗鄙的小事,但他并未碌碌无为地终其一生。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本心,使天下安宁。
为此,他在“行鄙事”时仍苦习六艺,当上老师之后周游列国去完成他的志向,可惜四处碰壁。
此时的他,就是一颗比较大的水珠,被时代的潮流卷入,他明白他的治国理想不适用于当代了,于是他便安心整理古书,做他有兴趣的事,也让后世有益的事。
这才是圣人啊,在潮流之中不失本心,又跟着时代进步。虽然受挫便去发掘自己本心中可被时代接受的一面。
江河湖海,奔流不息。我随时代前行,却只取适合我的河道,哪怕那再狭小,也够我不虚度此生。
万千溪流我只行其一。
1.作为初二的学生,有如此独立见解,鞭辟入里,语言表达底蕴深厚,实属难得!(陈乃云)
2.一个初二的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确实让人惊艳。有理有据,笔调老到,即便放在高考作文中也是上乘之作。遇到这样的学生,我就担心了,不是担心他,而是担心我自己,我将拿什么来教他?(山野闲人)
3.初中和高中之所以有区别,主要在于抽象思维能力的高低。而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虽然与训练有关,更与视野见识,心智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初二学生的这篇文章,从抽象思维分析的角度看,分析是单薄的,缺乏高度的。感性认识多,理性分析少。但该同学能紧扣主题,充分利用了孔子的材料,清晰展开论述,在稚嫩中见清新,在清新里显潜质,实属难能可贵。(浙鳌高中赵善立)
(网友评分区间:46-52分)
潮流与自我本可以成双
浙江省宁波市某考生
时代的潮流一浪接一浪向我们打来,它充斥着文明与喧嚣,它饱含了进步和纷扰。我们想上岸却不得不被拉进旋涡,我们呼救未果就只好投降。我们变得心甘情愿地沉浮,我们在河水中被磨平了棱角。
潮流与自我看上去是对立的,但又不矛盾。它们就像太阳和月亮,共处一片蓝天。
三毛曾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一半在土里滋养,一半在风中风扬,一半沐浴阳光,一半洒落阴凉,从不喧闹从不张扬,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她就是这样一个酷酷的女子,因为对沙漠的向往于是毅然决然地踏上那条路。她日日夜夜感受着沙漠的壮阔,聆听自然的呼号。这在她看来,比任何世俗的弦乐都来得美妙。她把自己活得很精彩,因为追寻了自我,她获得了爱人的爱、朋友的爱,因为她打开了自己的心,那里面没有阴暗与潮湿,只有阳光与温暖。
我之前喜张爱玲的深沉,那种不顾一切的自我,但现在看来,那种自我太容易受伤,太容易失望。只能小心谨慎,亦步亦趋。在我心里,三毛的人生更绚烂,更可以被称为普遍的自我。
尽管过了几百年,那高原的钟声仍回响于耳。“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走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多么不羁的诗,它的主人也从未任命。从被送进皇宫的那一天开始,他就背负了沉重的使命,他被人供奉,他潜心修佛,他控制着内心的渴望,屋子里的香火和屋外的雪山并未隔断他与世俗的情缘。到了夜晚,他甘愿做一个为爱痴狂的情郎,卸下佛衣与伪装,他感到快乐与知足。所有的花草都在哭,每天的月亮都格外亮。当他被拉下神坛,再也做不成王,他又收起欲望,诵念着经诗,不后悔,不去思量。
后来,他领悟了真谛,看透了佛法去了天堂,但那个最美的情郎,仍活在世间不卑不亢。
我们做不到屈原那么伟大,又不忍自己被淹没在潮流。我们不必害怕潮流,我们自己做那美丽的浪花,坚持自己的信仰,因为潮流和自我,本可以成双。
(阅卷老师双评得分:52分)
1.此文偏重写“活出自我”,除开头结尾两处外并未涉及潮流,更难谈成双,当属偏题(朱丽英浦江三中)
2.三毛的例子似乎只是成全了自我,没有言及潮流,如果真有,那只能说明缺少点题句,内容牵强吧!仓央嘉措的两个身份也不是潮流与自我的关系吧!总之,好像是在谈现实和自我的关系吧!(家多宝)
3.此文内容与观点相脱离。内容是说要坚守自我,对坚守自我的肯定,但也没有进一步阐述为何要坚守自我,更没有针对文题,阐述潮流与自我何以能够成双。阐述理由才是论述类文章最要做的事。此文恰恰舍此不顾。(山野闲人)
两篇文章都是限时限题情境下写作的文章,前篇受到肯定多于否定,后篇受到否定多于肯定,除了年龄、阶段的差异外,更重要的原因可能不是思维是否辩证的问题,应该是逻辑是否缜密和认识能否深入的问题。
两篇文章都能够把看似矛盾对立的双方统一起来:前者强调“随着时代的潮流汇入大海,再找到最适合自己本心的溪流,驾一叶孤舟独自前行”,后者的标题即主题“潮流与自我本可以成双”。能够全面考察,不片面看问题,不走极端,是思维辩证的体现。在这一点上,两个小作者都做到了,这是值得肯定大赞的地方,但是在逻辑是否缜密方面,前篇要好于后篇。
论述类文章的基础应该首推逻辑吧:正文内容与文章标题不能很好契合不仅仅是结构问题,所举论据不能服务论点不仅仅是选材问题,有了论据不会分析论证不仅仅是论证方法问题等等,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小作者的逻辑出了严重的问题。就像网友们点评的一样:后篇中三毛的例子不能很好地论证“潮流与自我看上去是对立的,但又不矛盾”这一观点;而且三毛的这个例子作者基本上就是叙述没有很好地围绕观点深入分析,请看“她……踏上那条路。她……感受着沙漠的壮阔,聆听自然的呼号。她……活得很精彩,她获得了爱人的爱、朋友的爱”,这些句子是叙述,不是分析论证;虽然有几句评论的句子,请看“她就是这样一个酷酷的女子……这在她看来,比任何世俗的弦乐都来得美妙。……因为她打开了自己的心,那里面没有阴暗与潮湿,只有阳光与温暖”,这些句子与观点“潮流与自我看上去是对立的,但又不矛盾”没有丝毫关系呢;就是“因为她打开了自己的心,那里面没有阴暗与潮湿,只有阳光与温暖”这个因果关系的句子的因果关系存在吗?
前篇在逻辑上就严密一些。首先论证的基础就是把人分为三类:一是随波逐流迷失自我的人,二是固守自我格格不入的人,三是与时俱进坚持本心的人。分类时考察对象是否全面,分类标准是否统一等都能体现小作者的逻辑。其次采取的结构是由破到立,以立为主。看似结构问题,本质也是逻辑问题,在此不再赘言。第三用孔子事来证明“随着时代的潮流汇入大海,再找到最适合自己本心的溪流,驾一叶孤舟独自前行”这一观点,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始终表达孔子“与时俱进”“坚持本心”,找到“潮流”与“自我”的完美结合。论证做到集中也是逻辑严密的体现。
但是在认识能否深入方面,两篇文章都有所欠缺,但是前篇优于后面。
先说说这个作文题目,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题目已经提供了三个写作方向,一是以追寻潮流为重点,二是以活出自我为重点,三是把“追寻潮流”和“活出自我”完美契合。一和二看问题都有些片面,三看问题全面辩证。以往的命题都是提供一和二,让小作者走向三。这个命题提供了一、二、三,小作者们就没有办法寻找到四了,第四个方向在哪里呢?当我们把看似矛盾对立的现象统一起来认识就是最深刻的认识了吗?这个题目向所有写作的小作者发起了挑战。
两个小作者是否找到了第四个方向呢?前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后篇是“酣睡百年浑不知”。请看“被时代的潮流卷入,他明白他的治国理想不适用于当代了,于是他便安心整理古书,做他有兴趣的事,也让后世有益的事”,“这才是圣人啊,在潮流之中不失本心,又跟着时代进步。虽然受挫便去发掘自己本心中可被时代接受的一面”。做“也让后世有益的事”,“发掘自己本心中可被时代接受的一面”,这“事”这“一面”不就是新的潮流吗?我们现在掀起的学习国学潮流,与孔老先生没有关系吗?可惜这个小作者由于视野见识、心智发展的关系,没有能够向前迈进一步:认识事物要在把看似矛盾对立的现象统一起来的基础之上让双方尽可能相互转化。也不怪这个小作者,在本次模拟考时的宁波大市的众多高手中也没有看到这样的立意:顺应潮流,做好自己,争取成为新潮流的引领者。
最后说说评卷的事。对后篇文章的评分,两位老师的评价如此一致,也折射出老师对论述类文章的评价标准存在着不少问题。在这里我们先来看看几位网友对后篇的评价:
4.取胜之处大概在于选材和抒情味。据说“论述类文章”不一定要逻辑性很强的议论文,可以是随感,杂谈……(爱晴)
5.此类型文章,不可用议论文的逻辑去套!但是本文点题能力很差!建议48分左右!(梦的出口)
6.字里写出大乾坤的本来就在少数,学生这么写难道不是因为评分标准这么给的吗?像是套路,让人心痛。(CL)
网友“爱晴”和“梦的出口”都认为论述类文章不必强调“逻辑性强”。网友“CL”说是我们的评分标准出了问题。如此看来,我们一些老师的论述类文章的评价标准真是出了问题。论述类文章怎么能够不讲究“逻辑性强”呢?
在仁者见仁之时,借助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在此提出鄙陋之见:我们读论述类文章,应该可以感觉到文章的“气场”,这个场是由什么支撑起来的呢?离不开逻辑、认识和素养。三者完美的结合就有了这个气场了。我们批改的时候,首推逻辑,其次认识(指向立意深刻,有新意),最后素养(包含素材)。
如果用这三个元素来评价一篇论述类文章,我们会发现前篇是一篇有气场的文章了:有较强的逻辑性;认识上不仅能够统一且迈向了转化的台阶上,就差一语道破天机了;也体现出小作者的阅读素养和论说类文章的写作素养了,就不要把眼光仅仅局限在说小作者选用了文学和历史结合得很好的素材了。
(浙江省宁波中学李克刚)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hu/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