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重要考研题目及参考答案
1、“文献”的概念及其内涵变化。☆
概念:“文”在古意中指典籍文章,“献”指古代耆旧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也包括耆旧先贤的事迹经历。现代广义的文献个概念是它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不仅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从情报学角度的概念是:以一定方式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记录于一定载体之上所形成东西叫做文献。
内涵变化:文献一词,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在我国关文献概念的描述,最早见于《论语.八佾》至元代,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马端临,首次以“文献”一词命名的专著《文献通考》面世。自孔子至元·马端临均把“文献”概念的内涵表述为可作叙事、论事佐证的古今典籍及圣贤的言论,即文献兼指书和人。此说至今仍有影响。后来,文献概念的内涵偏指著述或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该定义强调了文献的历史继承性和资料性。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对文献概念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该定义强调了文献是知识。凡是能耳闻、目睹到的并记录在一定的物质上的知识载体,均称之为文献。《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将文献定义为:“在存贮、检索、利用或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内而存贮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该定义强调了文献是可以进行加工处理的“单元知识”;存贮(记录)“单元知识”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存贮声音、图像、文字、符号等知识的磁性载体(磁带、磁盘、光盘)文献等。在国外,文献一词首先由法国保罗·奥特勒于年提出,随后流传于世。其中英语的“文献”与“情报”的最初含义交叉,后来才分开。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文献概念则是《汉俄英情报学词典》中的解释:文献是“包括固定情报以及用于传递和使用情报的物质客体。”强调文献是情报的主体,其传递与使用必须有相应的物质载体。
2.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及其与历史学的关系。
定义: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其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
关系:历史科学通常指科学的历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他们创立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社会科学的伟大革命,从而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
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其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
历史学与历史文献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关系。一,历史研究必须以文献史料为根据,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研究历史问题,只能根据前人的文献记录以及历史上残留下来的遗物、遗迹、遗址等史料,离开了史料,历史研究无法进行。二,历史文献学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历史科学要从整体上反映出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景象,又要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而文献学只是提供史料,复原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实施,却不能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历史文献学为历史研究建立起一个可靠的史料基础,为历史研究服务,因而是历史研究的一个辅助学科。三,历史科学是历史文献学的依托。历史学的发展扩大了历史文献学的范围,丰富了历史文献学的内容,也加强了历史文献的科学性。
3、历史文献载体的演变过程。
文献是记录一切人类知识信息的载体。文献载体是符号化的系统知识存贮体。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了传播知识,交流经验,出现了各种知识信息载体的材料,发明了各种各样记录知识信息的方式,涌现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文献。
我文献载体有天然材料手工刻写的非纸张型材料:如古代的甲骨、玉石、青铜器、简策到以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型为主的人造纤维(纸张)型材料再到现代的胶片、磁带、磁盘、光盘以及机读数据库、网络数据库为代表的电子载体材料文献。这一发展演变也就是载体材料本身的笨重到轻便,信息记录的密度由小到大,信息记录传递由慢到快的进程。
一、天然材料。原始社会初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
限,传播与交流要靠语言、表情、手势、行动等自然的表达方式。这种原始的记录方式,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但是,到了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文字作为语言的辅助工具应运而生了,逐渐形成了人们共同创造最后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工具。
古代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上,称甲骨文。于是就有了中国最早的“文献”了。但它们只是文字记录和信息符号,虽然在一定程度是起到了书的作用,但不算正式图书。正式图书的出现以简策、木牍、缣帛为标志。在竹简和木简上写字,要比在甲骨上刻字容易,而且也便于编连。
二、人造纤维材料
人造纤维材料的产生,纸的发明,为文献载体材料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物质条件,使得纸写本书籍才有了产生的可能,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发展,兼顾了竹木简策和缣帛的优点,克服了它们笨重和昂贵的缺点,使图书文献进入到社会化的生产、保存、传播的新时代。纸质型载体材料终于以本身物美价廉的优越性把简策和帛书型载体材料挤掉而居于首位,从此纸写本的文献载体书籍数量就越来越多了。纸书载体材料轻便,密度大,成本低,流传阅读方便,成为图书世界的最主要的文献载体材料。
“印刷术”的发明,则对图书文献的快捷生产、存贮、复制、传递、交流信息等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光电磁化材料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造材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使光电磁化材料在图书文献中得到应用。新型文献载体材料的不断涌现,让传统的纸型文献载体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地位;使多种文献载体相互依存,互相补充,相互结合。从古到今,语言文字符号几乎是图书文献唯一的信息符号,尽管载体材料和制作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总是沿着文字符号表达的轨道前进,始终没有突破脱离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纸书和非纸书载体材料结合使文献载体得到综合发展。
文献载体从非纸质文献过渡到纸质文献,直至现代的电子文献,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个发展演变过程是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献信息量的需求等诸多因素紧密相关。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期待着更加先进的文献载体问世。
4、“十三经”指哪些典籍?“十三经注疏”每种书的注者和疏者各是谁?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⑴:《周易正义》一〇卷,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等正义
⑵:《尚书正义》二〇卷,旧题孔安国传,孔颖达等正义
⑶:《毛诗正义》七〇卷,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
⑷:《周礼注疏》四二卷,郑玄注,贾公彦疏
⑸:《仪礼注疏》五〇卷,郑玄注,贾公彦疏
⑹:《礼记正义》六三卷,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
⑺:《春秋左传正义》六〇卷,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
⑻:《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何休注,徐彦疏
⑼:《春秋谷梁传注疏》二〇卷,范宁注,杨士勋疏
⑽:《论语注疏》二〇卷,何晏集解,邢昺疏
⑾:《孝经注疏》九卷,玄宗御注,邢昺疏
⑿:《尔雅注疏》一〇卷,郭璞注,邢昺疏
⒀:《孟子注疏》十四卷,赵岐注,旧题孙奭疏5、“二十四史”是哪二十四种典籍?各史的作者是谁?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6、简述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诗》相传《诗经》是孔子编定的,在司马迁的笔下孔子删定了《诗》,孔子本人多次说过有关《诗》的名言,在《论语》中也出现引用《诗》的文句。
《书》孔子曾整理过,
《礼》是孔子教学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第一门课,孔子十分重视“礼”,并注重礼的作用和传授,
《乐》孔子也整理过
《易》为周代的占筮之书,孔子十分喜好《易》并认真研究,同时认真向学生讲授,是孔子赋予《易》以新的内容,并为其作了较为特殊的传注。
《春秋》经孔子编定是世人所公认,成为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书。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整理六经都是“述”的结果,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创作,但他因整理“六经”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遗产,创立了儒家学派。“六经”均不同程度经过孔子的整理,并在孔子整理的基础上才得以较完成的保存下来,因此,认为《六经》的整理为我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始祖。
7、纪传体史书、编年体史书和纪事本末体史书各有什么优缺点?
纪传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优点: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从体裁的形式上看,分成本纪、世家、载记、书志、表、史论几个部分。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纪传体的优点是以记述历史人物为中心,可以更多地反映各类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同时,因记述的范围比较广泛,便于通观一个时期历史的发展形势。这是编年体史书所不及的。
缺点:①它记事分散,读者难得其全貌,“大纲要领,观者茫然”,难以清晰地表达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各事件、各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②纪事重复互见。刘知几说:“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给读者造成不便。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春秋》、《资治通鉴》就是编年体史书。
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缺点: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优点:是每一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完整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不足
缺点:在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历史事件的联系
8、试述刘向、刘歆父子的历史文献学成就。
①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一直为后人所使用并不断完善,成为如今整理文献的基本模式
②创造性的编撰了《别录》,它作为各类文献的叙录,是提要式的内容简介,后世的著作前的序文当是源于《别录》的。《别录》是我国书目提要之始祖、
③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尽管它在分类上采用的标准不一,也有失当之处,但后代编辑书目的原则、体例、方法,都是在《七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刘向刘歆之后,“校勘学”“目录学”才逐渐发展起来并具有规模,最后成为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他们在历史文献的整理、校勘、分类目录等方面的成就是杰出的,奠定了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学的基础。
9、试述四部分类法发展完善的过程及其学术价值。
①发轫:西晋的荀勖在整理《中经新簿》时,对《七略》的著录和分类做了很大的改进,把六略改成四部,以适应和包容新出现的文化典籍,开创了我国群书目录中的四部分类法,这一新的分类体例在很大程度上能适应当时文献的实际发展情况。他将文献分为甲乙丙丁四大部类,但仅表示一种顺序,各部类内涵没有完全确定,只为一个粗略的轮廓而已。
②确定:东晋的李充编定国家藏书目录《晋元帝四部书目》时,重分四部,以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该四部分类法至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时正式定名为经史子集四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从《晋元帝四部书目》算起,一直沿用年,至今未发生根本动摇。
学术价值:
经部收录儒家经典。汉代开始称《诗》、《书》、《易》、《礼》、《春秋》为“五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诗》、《书》、《易》称为“九经”。唐代又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称“十三经”。
史部收录记载历史兴废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沿革等的历史书,如《史记》、《汉书》之类,以及地理书、目录书。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如《庄子》、《韩非子》等,以及释道宗教的著作。
集部收录汇集几个作者或一个作者的诗文集,如《唐五十家诗集》等,以及文学评论、戏曲方面的著作。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0、郑樵在历史文献学理论方面有哪些贡献?
①郑樵提出了“类例”的概念,在《校雠略》中深刻阐明了区别类例对保存图书的重要意义,“类例”概念的提出,对于编修书目、整理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鉴于当时图书事业的空前发展,郑樵创立了三级类目的新分类体系,在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③他提出了“通录图书之有无”、详尽略古的见解,这是他“会通”的史学思想在目录学方面的表现。
④郑樵认真总结了历代文献散亡的原因,指出了搜访图书的必要性,并系统提出了“求书八法”,这被后代藏书家奉为圭臬。
⑤它还具体分析了亡书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辑佚的理论原理,开辑佚工作的先河,他的辑佚原则、理论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⑥郑樵还扩大了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极为重视图谱、金石的史料价值,把它们提到与图书同等的地位,由于他的倡导图谱、金石之学在宋代以后得到很大发展。
综述:郑樵这些文献学理论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谈谈你对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认识。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基本上沿袭《史记》的体例,内容上汉高祖至汉武帝一段,也多直接取资于《史记》。但是《汉书?艺文志》以记载一个朝代为主,开创了断代为史的先例,又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增加了《艺文》《地理》《五行》《刑法》四志,扩大了史书容纳史料的范围。
《汉书?艺文志》包含了《七略》《别录》,但在原有基础上从篇章结构上做了调整、对原文有所增补和删改、对《七略》的文辞上有所斟酌和改动,所以《艺文志》无论在篇章结构、序文和书目的结合、分类的合理性等方面,都较《七略》有明显的进步。《汉书艺文志》还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先例,它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图书分类目录,它在历史文献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
12、评述郑玄校注群经的原则与方法。
一校勘方面:①根据文以来判断和确定错讹衍脱,凭借对文意得得理解订正原文是郑玄校书的主要方法
②运用了本校和他校等校勘方法
③尊重原文,在校勘中,若发现原文缺误之处,他一般在注释中指出
二注释方面:①广征博引,最大限度地吸收前人的成果,保持了古人传注的继承性,又发展了传注学
②运用了音训的方法。
③继承和发扬了司马迁“疑者阙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13、《隋书?经籍志》在图书分类和著录上有何创新?(要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的存佚情况应该看什么书?为什么?)
著录:《隋书?经籍志》是唐初官修的一部目录,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的一部重要史志目录,体例上模仿《汉书?艺文志》写序录,但汉书?艺文志记的是西汉一代的藏书之盛,《隋书?经籍志》不仅记录了隋朝一代藏书之盛,还要记录了六朝时期的典籍流散聚合情况,所以采取了新做法:以著录隋代现实藏书为主要内容,对六朝时代的文献散佚情况,则采用“梁有...今无”的著录方法,有些典籍到隋代已经散佚了,但在梁或陈以前是可以见得到的,必须把它们著录出来,才能看出六朝时期的文献全貌。
分类:魏徵等编纂《隋志》,在确定四部分类法的主导地位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经史子集的部类名称正式确定,其中,史部不仅有独立的部类,而且有了固定的部类名称,现存的四部分类目录,以《隋书?经籍志》为最早。
应该看《隋书?经籍志》因为:《隋书?经籍志》不仅记录了隋朝一代藏书之盛,还记录了六朝时期的典籍流散聚合情况,以著录隋代现实藏书为主要内容,对六朝时代的文献散佚情况,则采用“梁有...今无”的著录方法,有些典籍到隋代已经散佚了,但在梁或陈以前是可以见得到的,必须把它们著录出来,才能看出六朝时期的文献全貌。
14.唐代刘知几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刘知几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他的代表作是史学理论专注《史通》
贡献主要有:①对史书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对史部目录学有所创建,他将史书体裁归纳为“六家”“二体”,对史书编撰及如何选择文献材料做了指导性的论述。他还对史注类文献进行了分类,归纳为训诂解释和广异补缺两种体裁。
②他从史学的角度出发,把经书作为史料看待,即把孔子所整理撰述的儒家经典统统归为史籍,扩大了史料的范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崇尚真实,反对虚妄,重视考证辨伪,从强调史料真实的角度出发,要求撰史者善于考辨文献真伪,选择文献之长,舍弃文献之短,这对中唐以后辨伪学的兴起有重要意义。
15、北宋官修四大类书是什么?在内容上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①《太平御览》:是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引书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的文字,且注明出处,故此书历来为学者所重视。
②《太平广记》:是小说类书,所收内容,除正史外,还有野史、地理、文集、笔记、佛道典籍、传说、小说等,引用书目存佚各占一半,此书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和社会风俗是最重要的书籍,并对史料的辑佚、校勘工作颇多参考价值。
③《册府元龟》:是史学类书,官修类书中此书篇幅最长,同时也是《四库全书》中最大的类书之一,在中国历史文献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分类极为详细和完备,较好的体现了类书的特点,该书资料丰富集中,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极大方便。它还便于校勘和辑佚
④《文苑英华》:是文学类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书中约十分之一是南北朝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十分之九是唐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多数是根据当时流传不多的抄本诗文集收录的,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校记里还附注有别本的异文,可以用以辑补校勘唐人的诗文集。《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还可以用来考订史实。
16、清代校勘学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成就巨大,整理校勘了一大批古籍:卢文昭校勘的有《经典释文》《新书》《春秋繁露》等黄丕烈《士礼居丛书》顾广圻《周礼》《仪礼》《国语》等,戴震《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水经注》等,古籍包罗万象、不计其数。成绩最突出的是校先秦子书,纠正了许多谬误,使子书可读,真义显明。
②出现一大批著名的校勘学家,且形成不同的流派:一是以卢文昭、黄丕烈、顾广圻为代表,二是以戴震为首领,继之有王念之、王引之等。卢派重版本,推崇对校;戴派重义理,崇尚理校。清末名家辈出,如魏源、王先谦等
③总结了许多优秀的校勘学经验,提出一系列的校勘学的理论观点:如卢派强调“崇古”要求尊重汉儒,注重版本依据,黄丕烈认为校书首先应广蓄书,且要择善而校。戴派反对对古本、善本的迷信,要求广泛收集以外的异文材料,分析、考证古籍,对古书的错误勇于改正。戴震主张校勘首先在识字,因此一个校勘学家必须精通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知识,还要准备多方面材料,这种方法为后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校勘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清朝的校勘整理工作,是许多典籍恢复了原有面貌,为后人阅读古籍提供了极大方便。17、清代考史方面的三大著作以及各有什么特点?
①《十七史商榷》:详于校勘。以文字校勘、典制考释为主要内容,尤以文字的校勘为重点,内容庞杂、丰富,包括校勘文字、补正讹误、论及版本异例,考证舆地、职官、典制,考订史实,评论事事人物。
②《廿二史考异》:注重典章故实。是从二十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明史》而言的,内容涉及文字校勘、典制考释、名物训诂等诸多方面,校订了诸史传写和刊刻上的讹谬,审定了注释者的错误,也勘出各史原有的疏漏。
③《廿二史札记》:特别注重治乱兴衰之故。很重视史实的真实性,它通过考异、辨识、纠谬等形式,对史书记事进行了辨析和订正。还对历代正史史料价值的高下,编写方法的优劣,所运用的书法和历史编修的经验,都有一些有益的评论。
18、评述王国维对历史文献学的成就。☆
王国维治学严谨,规模宏大,把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方法,同乾嘉诸儒的传统考据方法,成功的结合起来,创立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他强调要把新出土的文献资料与古代典籍相互印证,因而在古史研究上,取得了同时代学者无法企及的成就。
一在甲骨文的搜集和研究方面:王国维在罗振玉成就的基础上突破了甲骨文字考释的范围,以甲骨卜辞为原始的文献史料,来探讨殷商的历史、地理和礼制,所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殷周制度论》都运用了二重证据法,他是从称谓判断卜辞年代和进行甲骨文缀和的先导者。
二在汉晋木简的考释方面,他与罗振玉合作,将沙氏书中材料重新分别考释,成《流沙坠简》一书,这是我国学者研究汉晋木简的开山之作。
三在敦煌文书的整理和研究方面,他十分重视敦煌文书在学术上的价值,依据唐写本考订唐初职官、瀚海军设立的时间及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又根据唐写本,使韦庄的《秦妇吟》复传于世。
19、陈垣对历史文献学有哪些主要贡献?
陈垣先生的著作《校勘学释例》自年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整个学术界的普遍白癜风联合诊疗中心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hu/2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