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图谱的架构及关键技术概述

知识图谱的架构

知识图谱的架构包括自身的逻辑结构以及构建知识图谱所采用的技术(体系)架构。

1)知识图谱的逻辑结构

知识图谱在逻辑上可分为模式层与数据层两个层次,数据层主要是由一系列的事实组成,而知识将以事实为单位进行存储。如果用(实体1,关系,实体2)、(实体、属性,属性值)这样的三元组来表达事实,可选择图数据库作为存储介质,常见开源的Neo4j、Twitter的FlockDB、sones的GraphDB等。模式层构建在数据层之上,是知识图谱的核心,通常采用本体库来管理知识图谱的模式层。本体是结构化知识库的概念模板,通过本体库而形成的知识库不仅层次结构较强,并且冗余程度较小。

2)知识图谱的体系架构

知识图谱的技术架构

知识图谱的体系架构指构建模式结构,如图所示。其中虚线框内的部分为知识图谱的构建过程,也包含知识图谱的更新过程。知识图谱构建从最原始的数据(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出发,采用一系列自动或者半自动的技术手段,从原始数据库和第三方数据库中提取知识事实,并将其存入知识库的数据层和模式层,这一过程包含:信息抽取、知识表示、知识融合、知识推理四个过程,每一次更新迭代均包含这四个阶段。知识图谱主要有自顶向下(top-down)与自底向上(bottom-up)两种构建方式。自顶向下指的是先为知识图谱定义好本体与数据模式,再将实体加入到知识库。该构建方式需要利用一些现有的结构化知识库作为其基础知识库,例如Freebase项目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它的绝大部分数据是从维基百科中得到的。自底向上指的是从一些开放链接数据中提取出实体,选择其中置信度较高的加入到知识库,再构建顶层的本体模式。目前,大多数知识图谱都采用自底向上的方式进行构建,其中最典型就是Google的KnowledgeVault和微软的Satori知识库。现在也符合互联网数据内容知识产生的特点。

代表性知识图谱库

根据覆盖范围而言,知识图谱也可分为开放域通用知识图谱和垂直行业知识图谱。开放通用知识图谱注重广度,强调融合更多的实体,较垂直行业知识图谱而言,其准确度不够高,并且受概念范围的影响,很难借助本体库对公理、规则以及约束条件的支持能力规范其实体、属性、实体间的关系等。通用知识图谱主要应用于智能搜索等领域。行业知识图谱通常需要依靠特定行业的数据来构建,具有特定的行业意义。行业知识图谱中,实体的属性与数据模式往往比较丰富,需要考虑到不同的业务场景与使用人员。下图展示了现在知名度较高的大规模知识库。

图代表性知识图谱库概览

知识图谱构建的关键技术

大规模知识库的构建与应用需要多种技术的支持。通过知识提取技术,可以从一些公开的半结构化、非结构化和第三方结构化数据库的数据中提取出实体、关系、属性等知识要素。知识表示则通过一定有效手段对知识要素表示,便于进一步处理使用。然后通过知识融合,可消除实体、关系、属性等指称项与事实对象之间的歧义,形成高质量的知识库。知识推理则是在已有的知识库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隐含的知识,从而丰富、扩展知识库。分布式的知识表示形成的综合向量对知识库的构建、推理、融合以及应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接下来,本文将以知识抽取、知识表示、知识融合以及知识推理技术为重点,选取代表性的方法,说明其中的相关研究进展和实用技术手段。

1知识提取

知识抽取主要是面向开放的链接数据,通常典型的输入是自然语言文本或者多媒体内容文档(图像或者视频)等。然后通过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技术抽取出可用的知识单元,知识单元主要包括实体(概念的外延)、关系以及属性3个知识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系列高质量的事实表达,为上层模式层的构建奠定基础。

1.1实体抽取

实体抽取也称为命名实体学习(namedentitylearning)或命名实体识别(namedentityrecognition),指的是从原始数据语料中自动识别出命名实体。由于实体是知识图谱中的最基本元素,其抽取的完整性、准确率、召回率等将直接影响到知识图谱构建的质量。因此,实体抽取是知识抽取中最为基础与关键的一步。体抽取的方法分为4种:基于百科站点或垂直站点提取、基于规则与词典的方法、基于统计机器学习的方法以及面向开放域的抽取方法。基于百科站点或垂直站点提取则是一种很常规基本的提取方法;基于规则的方法通常需要为目标实体编写模板,然后在原始语料中进行匹配;基于统计机器学习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对原始语料进行训练,然后再利用训练好的模型去识别实体;面向开放域的抽取将是面向海量的Web语料。

1)基于百科或垂直站点提取

基于百科站点或垂直站点提取这种方法是从百科类站点(如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等)的标题和链接中提取实体名。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得到开放互联网中最常见的实体名,其缺点是对于中低频的覆盖率低。与一般性通用的网站相比,垂直类站点的实体提取可以获取特定领域的实体。例如从豆瓣各频道(音乐、读书、电影等)获取各种实体列表。这种方法主要是基于爬取技术来实现和获取。基于百科类站点或垂直站点是一种最常规和基本的方法。

2)基于规则与词典的实体提取方法

早期的实体抽取是在限定文本领域、限定语义单元类型的条件下进行的,主要采用的是基于规则与词典的方法,例如使用已定义的规则,抽取出文本中的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特定时间等实体。近年又有研究者用启发式算法与规则模板相结合的方法。然而,基于规则模板的方法不仅需要依靠大量的专家来编写规则或模板,覆盖的领域范围有限,而且很难适应数据变化的新需求。

3)基于统计机器学习的实体抽取方法

鉴于基于规则与词典实体的局限性,为具更有可扩展性,相关研究人员将机器学习中的监督学习算法用于命名实体的抽取问题上。如KNN算法与条件随机场模型,实现了对Twitter文本数据中实体的识别。单纯的监督学习算法在性能上不仅受到训练集合的限制,并且算法的准确率与召回率都不够理想。相关研究者认识到监督学习算法的制约性后,尝试将监督学习算法与规则相互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应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命名实体识别得到广泛应用。

图基于BI-LSTM和CRF的架构

4)面向开放域的实体抽取方法

针对如何从少量实体实例中自动发现具有区分力的模式,进而扩展到海量文本去给实体做分类与聚类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种通过迭代方式扩展实体语料库的解决方案,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少量的实体实例建立特征模型,再通过该模型应用于新的数据集得到新的命名实体。更有基于无监督学习的开放域聚类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基于已知实体的语义特征去搜索日志中识别出命名的实体,然后进行聚类。

1.2语义类抽取

语义类抽取是指从文本中自动抽取信息来构造语义类并建立实体和语义类的关联,作为实体层面上的规整和抽象。以下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语义类抽取方法,包含三个模块:并列度相似计算、上下位关系提取以及语义类生成。

1)并列相似度计算

并列相似度计算其结果是词和词之间的相似性信息,例如三元组(苹果,梨,s1)表示苹果和梨的相似度是s1。两个词有较高的并列相似度的条件是它们具有并列关系(即同属于一个语义类),并且有较大的关联度。按照这样的标准,北京和上海具有较高的并列相似度,而北京和汽车的并列相似度很低(因为它们不属于同一个语义类)。对于海淀、朝阳、闵行三个市辖区来说,海淀和朝阳的并列相似度大于海淀和闵行的并列相似度(因为前两者的关联度更高)。当前主流的并列相似度计算方法有分布相似度法(distributionalsimilarity)和模式匹配法(patternMatching)。分布相似度方法的实现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定义上下文;第二步,把每个词表示成一个特征向量,向量每一维代表一个不同的上下文,向量的值表示本词相对于上下文的权重;第三步,计算两个特征向量之间的相似度,将其作为它们所代表的词之间的相似度。模式匹配法的基本思路是把一些模式作用于源数据,得到一些词和词之间共同出现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聚集起来生成单词之间的相似度。模式可以是手工定义的,也可以是根据一些种子数据而自动生成的。分布相似度法和模式匹配法都可以用来在数以百亿计的句子中或者数以十亿计的网页中抽取词的相似性信息。有关分布相似度法和模式匹配法所生成的相似度信息的质量比较参见文献。

2)上下位关系提取

该该模块从文档中抽取词的上下位关系信息,生成(下义词,上义词)数据对,例如(狗,动物)、(悉尼,城市)。提取上下位关系最简单的方法是解析百科类站点的分类信息(如维基百科的“分类”和百度百科的“开放分类”)。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包括:并不是所有的分类词条都代表上位词,例如百度百科中“狗”的开放分类“养殖”就不是其上位词;生成的关系图中没有权重信息,因此不能区分同一个实体所对应的不同上位词的重要性;覆盖率偏低,即很多上下位关系并没有包含在百科站点的分类信息中。在英文数据上用Hearst模式和IsA模式进行模式匹配被认为是比较有效的上下位关系抽取方法。下面是这些模式的中文版本(其中NPC表示上位词,NP表示下位词):NPC{包括

包含

有}{NP、}*[等

等等]

NPC{如

比如

象}{NP、}*

{NP、}*[{以及

与}NP]等NPC

{NP、}*{以及

与}{其它

其他}NPC

NP是{一个

一种

一类}NPC

此外,一些网页表格中包含有上下位关系信息,例如在带有表头的表格中,表头行的文本是其它行的上位词。

3)语义类生成

该模块包括聚类和语义类标定两个子模块。聚类的结果决定了要生成哪些语义类以及每个语义类包含哪些实体,而语义类标定的任务是给一个语义类附加一个或者多个上位词作为其成员的公共上位词。此模块依赖于并列相似性和上下位关系信息来进行聚类和标定。有些研究工作只根据上下位关系图来生成语义类,但经验表明并列相似性信息对于提高最终生成的语义类的精度和覆盖率都至关重要。

1.3属性和属性值抽取

属性提取的任务是为每个本体语义类构造属性列表(如城市的属性包括面积、人口、所在国家、地理位置等),而属性值提取则为一个语义类的实体附加属性值。属性和属性值的抽取能够形成完整的实体概念的知识图谱维度。常见的属性和属性值抽取方法包括从百科类站点中提取,从垂直网站中进行包装器归纳,从网页表格中提取,以及利用手工定义或自动生成的模式从句子和查询日志中提取。常见的语义类/实体的常见属性/属性值可以通过解析百科类站点中的半结构化信息(如维基百科的信息盒和百度百科的属性表格)而获得。尽管通过这种简单手段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属性,但同时需要采用其它方法来增加覆盖率(即为语义类增加更多属性以及为更多的实体添加属性值)。

由于垂直网站(如电子产品网站、图书网站、电影网站、音乐网站)包含有大量实体的属性信息。例如上图的网页中包含了图书的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评分等信息。通过基于一定规则模板建立,便可以从垂直站点中生成包装器(或称为模版),并根据包装器来提取属性信息。从包装器生成的自动化程度来看,这些方法可以分为手工法(即手工编写包装器)、监督方法、半监督法以及无监督法。考虑到需要从大量不同的网站中提取信息,并且网站模版可能会更新等因素,无监督包装器归纳方法显得更加重要和现实。无监督包装器归纳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对同一个网站下面多个网页的超文本标签树的对比来生成模版。简单来看,不同网页的公共部分往往对应于模版或者属性名,不同的部分则可能是属性值,而同一个网页中重复的标签块则预示着重复的记录。属性抽取的另一个信息源是网页表格。表格的内容对于人来说一目了然,而对于机器而言,情况则要复杂得多。由于表格类型千差万别,很多表格制作得不规则,加上机器缺乏人所具有的背景知识等原因,从网页表格中提取高质量的属性信息成为挑战。

上述三种方法的共同点是通过挖掘原始数据中的半结构化信息来获取属性和属性值。与通过“阅读”句子来进行信息抽取的方法相比,这些方法绕开了自然语言理解这样一个“硬骨头”而试图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在现阶段,计算机知识库中的大多数属性值确实是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但现实情况是只有一部分的人类知识是以半结构化形式体现的,而更多的知识则隐藏在自然语言句子中,因此直接从句子中抽取信息成为进一步提高知识库覆盖率的关键。当前从句子和查询日志中提取属性和属性值的基本手段是模式匹配和对自然语言的浅层处理。

1.4关系抽取

关系抽取的目标是解决实体语义链接的问题。关系的基本信息包括参数类型、满足此关系的元组模式等。例如关系BeCapitalOf(表示一个国家的首都)的基本信息如下:参数类型:(Capital,Country)模式:

元组:(北京,中国);(华盛顿,美国);Capital和Country表示首都和国家两个语义类。

早期的关系抽取主要是通过人工构造语义规则以及模板的方法识别实体关系。随后,实体间的关系模型逐渐替代了人工预定义的语法与规则。但是仍需要提前定义实体间的关系类型。部分研究者提出了面向开放域的信息抽取框架(openinformationextraction,OIE),这是抽取模式上的一个巨大进步。但OIE方法在对实体的隐含关系抽取方面性能低下,因此研究者提出了基于马尔可夫逻辑网、基于本体推理的深层隐含关系抽取方法。

开放式实体关系抽取

开放式实体关系抽取可分为二元开放式关系抽取和n元开放式关系抽取。在二元开放式关系抽取中,早期的研究有KnowItAll[2]与TextRunner[1]系统,在准确率与召回率上表现一般。后又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Wikipedia的OIE方法WOE[3],经自监督学习得到抽取器,准确率较TextRunner有明显的提高。针对WOE的缺点,升级后提出了第二代OIEReVerb[4]系统以及第三代OIE系统OLLIE(openlanguagelearningforinformationextraction)[5]。前者以动词关系抽取为主,后者主要尝试弥补并扩展OIE的模型及相应的系统,抽取结果的准确度得到了增强。

基于联合推理的实体关系抽取

联合推理的关系抽取中的典型方法是马尔可夫逻辑网MLN(Markovlogicnetwork),它是一种将马尔可夫网络与一阶逻辑相结合的统计关系学习框架,同时也是在OIE中融入推理的一种重要实体关系抽取模型。基于该模型,研究学者提出了一种无监督学习模型StatSnowball,不同于传统的OIE,该方法可自动产生或选择模板生成抽取器。

2知识表示

传统的知识表示方法主要是以RDF(ResourceDescriptionFramework资源描述框架)的三元组SPO(subject,property,object)来符号性描述实体之间的关系。这种表示方法通用简单,受到广泛认可,但是其在计算效率、数据稀疏性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表示学习技术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可以将实体的语义信息表示为稠密低维实值向量,进而在低维空间中高效计算实体、关系及其之间的复杂语义关联,对知识库的构建、推理、融合以及应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2.1代表模型

知识表示学习的代表模型有距离模型、单层神经网络模型、双线性模型、神经张量模型、矩阵分解模型、翻译模型等。详细可参见清华大学刘知远的知识表示学习研究进展。

1)距离模型

距离模型提出了知识库中实体以及关系的结构化表示方法(structuredembedding,SE),其基本思想是:首先将实体用向量进行表示,然后通过关系矩阵将实体投影到与实体关系对的向量空间中,最后通过计算投影向量之间的距离来判断实体间已存在的关系的置信度。由于距离模型中的关系矩阵是两个不同的矩阵,使得协同性较差。

2)单层神经网络模型

针对上述提到的距离模型中的缺陷提出了采用单层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模型(singlelayermodel,SLM),模型为知识库中每个三元组,通过关系定义两个矩阵。单层神经网络模型的非线性操作虽然能够进一步刻画实体在关系下的语义相关性,但在计算开销上却大大增加。

3)双线性模型

双线性模型又叫隐变量模型(latentfactormodel,LFM),模型为知识库中每个三元组,以及三元组中头实体与尾实体的向量化表示。双线性模型主要是通过基于实体间关系的双线性变换来刻画实体在关系下的语义相关性。模型不仅形式简单、易于计算,而且还能够有效刻画实体间的协同性。

4)神经张量模型

神经张量模型基本思想是:在不同的维度下,将实体联系起来,表示实体间复杂的语义联系。神经张量模型在构建实体的向量表示时,是将该实体中的所有单词的向量取平均值,这样一方面可以重复使用单词向量构建实体,另一方面将有利于增强低维向量的稠密程度以及实体与关系的语义计算。

5)矩阵分解模型

通过矩阵分解的方式可得到低维的向量表示,故不少研究者提出可采用该方式进行知识表示学习,其中的典型代表是RESACL模型。在RESCAL模型中,知识库中的三元组集合被表示为一个三阶张量,如果该三元组存在,张量中对应位置的元素被置1,否则置为0。通过张量分解算法,可将张量中每个三元组对应的张量值解为双线性模型中的知识表示形式。

6)翻译模型

受到平移不变现象的启发提出的TransE模型是翻译模型的代表,即将知识库中实体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从实体间的某种平移,并用向量表示。该模型的参数较少,计算的复杂度显著降低。与此同时,TransE模型在大规模稀疏知识库上也同样具有较好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2.2复杂关系模型

知识库中的实体关系类型也可分为1-to-1、1-to-N、N-to-1、N-to-N4种类型,而复杂关系主要指的是1-to-N、N-to-1、N-to-N的3种关系类型。由于TransE模型不能用在处理复杂关系上,一系列基于它的扩展模型纷纷被提出:

1)TransH模型

TransH模型尝试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示不同关系中的实体结构,对于同一个实体而言,它在不同的关系下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TransH使不同的实体在不同的关系下拥有了不同的表示形式,但由于实体向量被投影到了关系的语义空间中,故它们具有相同的维度。

2)TransR模型

由于实体、关系是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关系所







































哪家医院治愈白癜风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hu/15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