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籍中的文字quot活quot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梁新翠通讯员李钰靖文图“睹乔木而思故乡,考文献而爱旧邦”。如何加强古籍的整理和修复,如何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今日,省社科院举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馆藏古籍善本图录》(以下简称“《图录》”)出版暨古籍文献活化利用研讨会。来自省社科院、郑州大学、河南省图书馆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品墨香。一部河南历史,半部中国史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记录着炎黄子孙的丰功伟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多次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省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的宏伟目标,要充分发挥河南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把中原丰富的文化资源变为中原发展的文化驱动力和文化生产力,全面提高中原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图录》的出版问世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馆藏的大批珍贵善本古籍活化利用上的一次成功探索,也为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推动文化高地建设提供了支撑。《图录》收录百余种善本古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图录》收录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馆藏百余种善本古籍,对载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馆藏64种珍贵善本悉数收录。如元延祐圆沙书院本《山堂先生群书考索》,清内库本《礼部则例》,明潞王敬一主人藏抄本《天文祥异赋》,清李明古收藏、荛翁跋、今人黄裳珍藏明抄本《中吴纪闻》,清史梦兰辑、摹绘精抄本《图书便览》,明嘉靖本《白孔六帖》、《绵绣万花谷》,顺治二年本《说郛》等,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对馆藏其他刊刻较晚的有代表性的古籍也进行了收录,以全面反映馆藏善本古籍的情况。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图录》一书展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古籍文献资源建设成果,为全省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厚的文献底蕴,也为公众深度挖掘这批重要文献之中的宝藏提供了检索利用的便利,对于传承和创新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具有较大意义。古籍可以“高而不冷”,应加强数字化利用省社科院党委副书记周立说,“睹乔木而思故乡,考文献而爱旧邦”对于古籍的保护,除了要将之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整理和修复,更要活化利用。如果将古籍整理完成后只是一味束之高阁,古籍中的知识和思想不能为今人所用,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无疑是一大损失。从《中国诗词大会》到《国家宝藏》,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高而不冷”,受到了众人追捧。传统文化资源正在广泛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应牢牢把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切实让文物活起来。年2月,国家图书馆与多座省级图书馆联合发布“中华古籍资源库”,公共图书馆系统古籍影像和数据资源利用进入互联网服务时代。周立说,古籍的数字化利用,符合当前互联网社会的信息传播环境,有助于公众从浩如烟海的古籍库中查找信息,提高古籍资源的利用率,也有益于长久性的资源保存。多年来,省社科院致力于推进中原特色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发挥特色基础理论研究优势,精心打造了河南地方史、中原文化、河洛文化、姓氏文化研究等“文化品牌”。“河南专门史”、中英“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系列研究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来源:大河客户端编辑:裴申申
上一篇文章: 让胶片里的文献活起来传下去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hu/13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