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与小学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启蒙教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0155402153973420&wfr=spider&for=pc当今时代,人们都说“教育是国之根本”,其实就古代社会而言也是如此。顺应历史不难发现,虽然在封建统治的早期统治阶级对于教育采取的是一种垄断的态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形式也在不断向下层推移,并且逐渐趋近于平民化。造成这种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于统治阶级对于人才需求的不断上升。汉朝时期,我国教育启蒙机构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被人们称之为“小学”,随着小学的不断发展“训诂”学作为当时的文字学说之一也被纳入到了“小学”教育之中,但即使他们之间互相包括,但从本质上它们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而今天我们就要来说一说它们分别都有何特色。一、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改变:由贵族教育到平民教育1.启蒙教育仅属于贵族阶级的启蒙教育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但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也就是说只存在着一小部分的受众群体,也就是当时的上层贵族,所以也可以称其为“精英教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难解释,西周时期华夏文明刚由部落文明转为城邦文明,社会形态上的转变,也让当时的人们在生活上得到了升华,普通的狩猎与劳作不再是满足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根本,他们还需要加入到不断发展的商品贸易当中去。于是乎人们对于文字以及数字的认知需要也在不断的增大,但对于普通的劳动人民来说,他们只需要满足于日常生活即可,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的知识并不是他们需要的,再加上当时的选官制度以世卿世禄制为主,平常人家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可能在朝廷内部担任一官半职,这也让平民阶层的后代对于知识的需求不断的减小。而这对于上层阶级来说是正好相反的,累世公卿的出现,让他们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有了继承他们官位的权利,所以对于这些贵族人家的孩子而言也需要掌握比平常人家孩子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他们在满足于日常生活的同时还要拥有着治国之道,所以在当时来说,教育也只能是少数人拥有的东西。2.阶级变化导致知识思想向下转移而这种情况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发生了转变,《春秋》当中记载:周王朝以后各方诸侯的势力的不断崛起,不少贵族群体家道中落沦落为平民,而这样阶级地位的下降也完成了思想以及知识权利的下降,人们通过这些贵族了解文化接触文化,又形成了新的文化特点。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也处于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不少新的学说与流派出现,造就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而这些学说本身就起源于民间,从而也让民间群体可以更加容易的学习到。但在当时战乱频发,基本上每个国家的形势都不太稳定,各个诸侯又都是割据一方,全国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局面,而这样的形式也严重阻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由于社会因素以及一些方面的限制,当时的人们虽然知道了知识以及思想文化的意义,但却难以达到教育的水平,只能够称其为“传教”的一个过程,而和平与统一也基本上成为了“教育”形成的一个前提。二、“小学”的出现标志古代启蒙教育的开始1.以“识字”为主的“小学”课堂经历了短暂的秦朝时期,教育总算在汉朝时期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形态,也就是——学堂。汉朝时期对儒家学派极为推崇,这也让民间产生了一股重学风,不少家里条件还算可以的百姓都会将自己年幼的孩子送往学堂进行学习。而这也就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儿童教育启蒙机构——“小学。”别看着名字一样,这个“小学”可和我们现在的小学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在教育的知识深度上就达不到我们现在小学在学习内容上的深度。古时候的“小学”其实和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差不多,在学习内容上以识字认字为主。《汉书》当中记载:汉代儒学家认为相比于较为繁荣难懂的大学问而言,文字是较为简单的同时又是一切的根本,所以在当时为小孩子提供教育的机构一般都被称为“小学”。作为当时的教育机构,“小学”在孩童的入学年龄上也有一定的要求,规定必须要在八岁以上才能够有入学的机会。对于汉朝时期的“小学”而言,就像上文中所提到的那样,主要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学习,而学习的方向一共分为三点,分别是“字形”、“字声”以及“字意”,在对这三点进行学习之后,你就可以顺利毕业了。2.小学要求“德”与“智”均衡发展当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小学”的教育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到了宋朝时期,孩子们在“小学”之中要学习的可就不光是文字了,还包括自身的品德修养。《宋史·艺文志》当中记载:当时的“小学”在汉代识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一些启蒙书籍的诵读与理解,目的为了让孩子从小对自己的品格进行约制。而这样的变化其实与当时宋朝的社会背景有着一定的关键,儒家的伦理道德问题一直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这一思想在宋朝时期更是被明确以及系统化,儒家思想进一步与“天理”进行挂钩,这也让其不断的神圣化,所以在宋朝时期的哲学以及文学体系中“天理”无处不在,并且进一步成为了约束人们行为的一个准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宋朝社会的中道德修养也就占据了极高的位置。部分哲学家也认为对于道德品质的培养也要从孩童抓起,于是乎民间的“小学”学堂开始大规模的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虽然听起来有点像洗脑,但实际上却是教这些孩子在为人处事上的一些道理,让他们从小就培养出一种对人对己的敬意,相对于汉朝时期的“小学”而言可以说是一次全面的升级,宋朝之后的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沿用了这样的教育形式,也没再有过什么过多的变化了。三、“训诂”为国学根本,本质为古代翻译学1.历朝历代文字间的差异使“训诂”成为古代文人必学科目接下来再来说说“训诂”,“训诂”在古代教育的划分上属于“小学”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这也都是后来才有的事情了。“训诂”的出现可要比“小学”早的多,相对于最初“小学”的识字认字而言,“训诂”属于它的进阶版,不仅是对字形、字意的理解,也要对古代文学著作里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从而达到进行阅读并了解其中意义的目的。“训诂”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当时的“训诂”并不叫“训诂”而是叫做“训故”。在《说文》当中对于“训”字的解释是“解释某个词语的意思”,故就更好解释了是指从前的事物,而“训故”则是指对从前的词语进行解答。先秦时期,文字并没有得到统一,不要说是时代不同了,就是各个诸侯国之间都存在着文字不通的现象,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发展,战国时期的读书人基本上只有少部分可以读懂一些西周著作里的古籀文,再加上当时各个地区文字之间的差别,人们想要读书,就先要理解书中各个语句的意思,“训故”由此应运而生。2训诂为现代语文学雏形秦朝时期虽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字体字形,但等到汉朝时期人们又将隶书作为了全国文字的标准。文字的无法统一成为了历朝历代的通病,这也让后世文人在阅读前朝著作时产生了很大的难度。所以“训诂”在历朝历代都是文人们需要学习的最基本的一项技能之一,也被称为“国学之根本”。但有趣的是,这么重要的一门学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一个具体的称呼,人多时候人们对它的叫法也都不同,又叫“训故”,有叫“训诂”的还有叫“诂训”的,后来还是因为“训诂”的含义最为贴切,才让它真正的有了一个大家都比较认可的称呼。也是由于它的基础性,在后来“训诂”也被纳入到了“小学”当中去,作为读书认字之根本它被纳入孩子们的启蒙教育当中也并没有什么不妥,还有很多人认为它是现代语文学的雏形之一。在后来“训诂”也得到了一定的延伸,成为了一个学派,和现在的翻译学较为相似,而“小学”当中所传授的“训诂”则是其中最为简单的一部分了。结语:“知识改变命运”,我国古代时期启蒙教育的发展实际来自于文化思想由上而下的不断转移,而民间对于启蒙教育的不断重视代表了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同时这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满足的重要因素之一。“训诂”与“小学”二者作为古时启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当然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二者各具特点。再者来说古代启蒙教育作为读书人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其根本目的并不是“教”,而是“识”,直到后期才出现了“育”,如此一来,不管是“训诂”也好,还是“小学”也好,基本上都可以对所谓的启蒙教育要求满足了。参考文献:《春秋》《汉书》《宋书·艺文志》《说文》
上一篇文章: 论文专著怎么找论文专著是不是文学创作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hu/13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