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隋代后,室韦部通过扩张,吞并了北朝时

引言

进入隋代后,室韦部通过扩张,吞并了北朝时原在其周邻的弱小部落——北朝后期,除高句丽、夫余、勿吉外,契丹、库莫奚、室韦、地豆干、豆莫娄等部的势力都很弱小,或者说当高句丽、勿吉在争抢东北地区时,这些势力弱小的部族还处于分化、重组的阶段。直至隋一统南北之后,东北地区也基本完成了蜕变,出现了大致稳定的局面。而《魏书》中的豆莫娄、地豆干、乌洛侯则逐渐消失于史册中。

隋朝时的部落流向

据文献记载,北朝时期的室韦活动于嫩江中下游一带,东与豆莫娄、西与地豆干相邻,南与契丹相接,北边是乌洛侯。隋代的室韦周边为南契丹,东靺鞨,西突厥。两代室韦分布范围及其周邻诸族种类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地理位置看,北魏时豆莫娄在勿吉之北,室韦之东,《魏书》中记为“旧夫余之地”,其地“多山陵广泽,于东夷之域最为平敞”,可知豆莫娄的居地应在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一带。

因与勿吉为邻,所以北朝时常受勿吉侵掠,考虑到因势力弱小,又处于室韦与勿吉之间,所以很可能北朝末其地就被勿吉与室韦侵占,部众亦融入两族而不见于史册。乌洛侯部大致在嫩江上游地区。《魏书》载乌洛侯西北有拓跋鲜卑先祖“石室”,即今所称的嘎仙洞,位于今呼伦贝尔鄂伦春旗阿里河镇西北,嫩江支流甘河北岸处。

从北朝时期的分布来看,室韦北边的乌洛侯已被并入室韦版图中。学界研究也表明,东魏之后,乌洛侯被看作是室韦的一部分,隋代的室韦版图中也包括了之前的乌洛侯地区。而且更晚成书的《旧唐书》所载室韦部落中,有名为乌罗护的部,或能印证北朝之后的乌洛侯与室韦之间的关系变迁,即前者被整合成后者的一部分。

地豆干,《魏书》又称“地豆于”,地处“失韦西千余里,多牛羊无五谷”,可知是游牧为主业的部族。其部北与乌洛侯接邻,故居地应在呼伦湖南部的草原一带。地豆干最早于北魏延兴二年(),与北魏建立朝贡联系,之后与北魏、东魏、北齐等皆有来往。

从文献记载看,北朝时就有十余次朝贡的记载,亦时常侵扰北魏边界,可见势力并不是很弱。东晋安帝义熙六年(),高句丽伐夫余,夫余国从此走向衰落。

地豆干之地的纠纷

北魏太和三年()高句丽与柔然(蠕蠕)谋取地豆干分享其地,可见当时地豆干地处高句丽柔然之间,其区域包括库莫奚南迁之前的鲜卑故地。但此次军事密谋并没有成功,因为地豆干在北魏太和三年()、六年()及东魏武定四年()、七年()、八年()均有朝贡中原政权的记载。

而且太和四年(),库莫奚苦于地豆干抄掠,南迁入塞,太和十四年()地豆干又侵寇北魏边境等。说明五世纪末六世纪初,地豆干与中原政权联系较多,是较为活跃的一支东北民族势力。但北齐显祖文宣帝天保五年()后,与契丹一起遣使朝贡后便消失于史册中。

因为北魏太和十八年(),夫余被勿吉所破,夫余王奔走高句丽,其国灭亡。至此松花江以南地区进入高句丽治下,进而高句丽又一次与地豆干接邻。

随着突厥、契丹、奚、靺鞨等势力强盛,地豆干等族的势力削弱,生存空间也不断受到挤压。因此其故地被稍早前史书中出现的名为霫的势力所占。对此有研究者分析认为地豆干被霫整合,逐渐以霫之称出现在史书中。然从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来看,北朝时期的地豆干故地绝大部分地区成为了隋代室韦诸部的活动区域。从北朝史书所载的地理位置看,“地豆干国,在室韦西千余里”。

北朝时期的室韦居地主要在嫩江中下游东一带,而隋代的室韦人居地在嫩江东西流域。而霫之称号,于北魏太和十四年()时首次见于史书中。其居地在潢水北,位于鲜卑故地。“霫,居鲜卑故地,保冷陉山南奥支水”。冷陉山是契丹、奚与霫三族的界山,一说即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高原上的坝后;一说为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南的奎屯山。但不管依据哪种说法,霫的活动区域在北朝时的地豆干以南地区。

对此学者的一种解释如上所述,由于周边强大势力的压迫,地豆干最终被分散重组。另,因地豆干南下,以霫之名出现在史书中。进而居于其北的室韦人亦随之南下,占据其故地。

总的来说,北朝末,中原政局动荡、战乱分离之际,东北地区的诸族也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重新分化重组,最终契丹、奚、室韦、靺鞨等几支强大的势力分割东北地区。而北朝时期东北部族中的豆莫娄部被靺鞨或室韦吞并,乌洛侯被归入室韦系,地豆干南迁并入霫族。正因如此,隋朝的室韦出现五部,且其居地亦向外扩展至西与突厥,东靺鞨、南契丹、霫接邻的区域。

《隋书》在《魏书》的基础上对室韦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交通等方面的记载更加详细。然而就像历史上各游牧民族相互吸收文化习俗一样,室韦从北朝起,一直与周边强大政权周旋,虽面临挤压和统治,但也时而左右逢源,故其习俗也多受周边其他民族的影响而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室韦习俗与突厥相近之处

关于室韦官号,《隋书·室韦传》记“并无君长,人民贫弱,突厥常以三吐屯总领之”。与同书《契丹传》对照可知,突厥于沙钵略可汗时期曾遣吐屯统领突厥周边被征服的游牧民族。“吐屯”之号是袭自柔然的“吐豆登”,柔然汗国时期,此官号地位较高,由郁久闾氏担任。突厥汗国时期的官职看,吐屯是重要的官职。西突厥统叶护可汗(约—)时期,西域诸国受突厥统领,突厥“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

可见,“吐屯”是突厥征服其他部族后派遣的监领官,类似中原王朝的御史,史载“突厥号御史为吐屯”。但也有学者提出,从当时室韦部的势力和影响来看,都不至于使突厥派遣三吐屯加以监管,当是对“吐屯潘”的误抄。在外来突厥吐屯监领之下,室韦内部的部落长称为莫贺弗或莫贺瞒咄,如隋代南室韦部下有二十五部,“每部有余莫弗瞒咄,犹酋长也。”

北室韦为九部,“每部有莫何弗三人以贰之。”而“莫弗瞒咄”“莫贺弗”实则指一个官,在柔然时期又叫莫弗(莫何),是统领别部的首领。突厥、回纥时代起“莫贺弗是上层统治者赐予勇健者的称号,成为突厥、回纥职官称号中的附属或构件起修饰作用,如:莫贺达官、莫何可汗、顿莫贺达干。”

隋代北方其他民族酋长官号,如室韦之南的契丹于北魏献文帝(—)时,有衔号莫弗纥何辰的贡使来朝的纪录。北魏太和三年(),高句丽与柔然窃谋分取地豆干时,契丹莫贺弗率其部落,阻止二者于白狼水东。之后隋开皇四年(),契丹率莫贺弗来谒的记载。由上述可知在北魏时期契丹已有莫贺弗这个官号。还有被称为东夷强部的靺鞨的渠帅号也称大莫贺瞒咄。

隋文帝讨伐突厥沙钵略可汗时的诏令中提到,“东夷诸国,尽挟私仇”又“往年利稽察大为高丽、靺鞨所破,娑毗设又为纥支可汗所杀。”可见东夷诸部隋初或更早之时就被突厥征服并统治。故包括室韦在内的东北诸部(族)之官号多见与突厥相同或相近,似不难理解。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学界一般认为突厥官号源自东胡系的柔然,柔然官制之少部分又可追溯至鲜卑。

故室韦、靺鞨等东夷系部族的官号虽有与突厥相近或相同者,但并不能据以断定前者官号一定源自后者。当然突厥势强之时,其政治影响力势必会波及受其统治的室韦等部,故室韦原有与突厥相同或相近的官号使用在此背景下获得强化,亦未可知。

除官号之外,因各部落相对独立、散居,故隋代室韦诸部居住方式有所不同。但值得一提的是南室韦部落“乘牛车,籧篨为屋,如突厥毡车之状”,与突厥颇为相似;但又“寝则屈为屋,以籧篨覆上,移则载行”看,亦有自己的特点。至于北室韦因居地因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居土穴中”;钵室韦以“桦皮盖屋”等等。

结语

总的来说,故整体而言,隋代室韦居住方式具有很明显的适应游牧生活的特点,尤其是南室韦居所形状类似突厥毡车。另,与之相邻的奚族为突厥属部时,习俗为“随逐水草,颇同突厥”。可见,东北地区进入突厥统治后,北方诸族生活习俗均不同程度受突厥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hu/128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