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本老子的出土概况和内容简介

(文|阅读甲乙|-03)国学典籍《老子》,又名《道德经》,其版本共可分为三类:竹简本、帛书本、通行本(又名传世本、今本)。帛书本一般指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通行本一般指河上公或王弼的注本,市面上大都是通行本。本文所说的竹简本,是指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故又称楚简本,它是目前最为古老的《老子》,我认为此本最为接近老子原意。

郭店一号楚墓出自《郭店楚墓竹简》

一、楚简出土

楚简本《老子》在年10月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墓主人是士一级的楚国贵族,根据陪葬品中刻有“东宫之杯”(东宫指太子)字样的漆耳杯,推断墓主人是太子之师或太子的重要门客,一般认为该墓下葬年代约为公元前4世纪中期~公元前3世纪初期(战国中晚期)[1],根据考古技术和战国历史进一步分析,推断下葬年代约在公元前年左右[2][3],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楚简本《老子》内容的形成则更早,我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末期(详见[4])。楚简本《老子》的出土,标志着《老子》全书内容形成于秦汉之际的疑古观点的失败。

《老子》竹简出自《郭店楚墓竹简》

二、楚简制式

楚简本《老子》所用竹简有三种制式,根据竹简长短分为甲、乙、丙三本。甲本共39枚竹简,长约32厘米,宽约0.5厘米,线距约13厘米;乙本共18枚竹简,长约30厘米,宽约0.6厘米,线距约13厘米;丙本共14枚竹简,长约26厘米,宽约0.5厘米,线距约10厘米[5][6]。三种竹简各自独立,由长到短依次是甲本、乙本、丙本,一般来说,出土竹简越长,所书内容越重要,所以三本重要程度依次是甲本、乙本、丙本。值得一提的是,一同出土了一篇与丙本竹简制式相同的佚文《太一生水》,一般认为该文独立成篇,是道家文献但不属于《老子》一书。

《老子》竹简局部

三、所书文字

简上文字是由专业抄手用毛笔所写的楚文字,字体恣意隽美,奇姿逸态,是研究楚文字的重要资料,也是精美绝伦的书法作品。甲、乙、丙三本可能出自不同抄手之笔,也有学者根据书法特征推断甲、乙本是同一人所抄,丙本是另一人所抄[7]。

古文字与今文字有着很大不同,简上文字的识别,是用训诂、比对等方法进行隶定(将古文字转换成现代字体),然后写成释文。部分楚文字已被学者考释出来,但仍会出现一些难以识读的文字,引起疑惑和争议。例如,甲本开篇第一句“绝智弃辨”的第一个字(如图),就有隶定为“绝”或“继”之争。根据字形,似可隶定为继字,因为它与继的古文字相近,都开口向右,而绝的古文字开口向左,因此就有学者读作“继智弃辨”。其实,虽然字形更似继字,但古文字写成向左或向右并无意义区别,古文字正反混同的例子很多,郭店楚简整理者就指出这是绝字在楚文字中的特殊写法[8]。再比对帛书本和通行本,相对应处均为绝字,且“绝智”更复合老子的辩证思想,所以此处应隶定为绝,读作“绝智弃辨”。

四、内容异同

楚简本《老子》没有“道经”“德经”或“第几章”这种题名,篇章顺序和通行本迥然不同,共计多字,只占通行本内容的五分之二左右,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等章句都没有出现在楚简本里。到底这些未出现的内容是后人衍增的,还是说楚简本只是个没有抄录完全的摘抄本,抑或因墓中竹简被盗而丢失,这个关键问题仍然未有定论。楚简本的全部内容都可在通行本中找到对应章句,并没有出现新的内容,而且相较于通行本发现,许多篇章的内容本来更少。同时还存在不少字词方面的差异,一字不同,句意可能截然相反,因此研究楚简本对于正本清源、领会原旨具有重大意义。例如为人熟知的成语“大器晚成”,出自通行本第41章,帛书甲本此处残毁,帛书乙本作“大器免成”,而楚简本则作“大器曼成”,疑“曼”为本字,“曼”“免”二字同义,意思是“不、无”,即“大器不成”“大器无成”,不成之器、无以成器则为大器,取用消极意向,以不成、无成为成,符合老子一贯的辩证思想,与孔子的“君子不器”又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楚简本还发现了通行本有多处篡改,用以反对儒家仁义礼等主张,如把“绝伪弃虑”篡改为“绝仁弃义”,反映了一定时期里儒道对立的现象,已非老子原意,从楚简本可知老子并不反对仁义礼。

《老子出关图》

五、相关研究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书是经典的文化典籍,所以楚简本《老子》的发现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hu/1215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