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高专栏与大师同行,感悟教育情怀,聆听教
正高级教师李长福
“做有思想的老师、建有思维的课堂。”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高二下学期中段,本人所带班级接到学校布置的任务,要在全校举行一次主题班会公开课,向全校展示学生的风采和班主任的组织能力。这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本人非常重视,苦思几日,选定了一个题目:“做一个文雅之人”。初步策划以研讨性课型为主,着重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解析“文雅”概念,界定“文雅”的含义;2、以课堂讨论等形式明确怎样的人才是一个文雅之人,如外貌:言谈、举止文明有礼;内秀:有文化修养,大度、谦虚、宽容,有爱心等。3、从身边的人和事谈起探讨,做一个文雅之人对人生的积极意义,如易于被人接受,便于与人合作,受人尊敬,自我满足感强,心态平和,知识渊博,成功机会多。4、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讨论如何成为一个文雅之人。如日常行为严格要求,多读书,读好书,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内省,慎独等。
本以为这个主题与学校倡导的“文明修身工程”大方向一致,符合学校的意图,同时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与当前的探究性学习趋势实吻合,便于发挥学生查阅、收集资料,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应该会得到学生的响应,圆满的完成这个任务。当我喜滋滋的将这一意图在班委会公布,却遭遇了尴尬。一开始还有一两位班委的附和,但反对之声随之此伏彼起,理由主要有:主题沉闷,不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没有针对班级具体情况,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理论性和概念性太强,在课堂上难以展开。“众怒难犯”,我只有收拾起自己的主张,将班委会引导到讨论新的主题上来。有几位班委提出了几条建议,困均不符合本人的意图,遭到否决。一时之间,讨论会陷入僵局。几位班委先是小声的议论,接着由一位代表向我提出:能否请老师回避一下,由我们班委会自行决定主题。我想也许她们觉得我在场会妨碍他们的自由讨论,表示同意。于是他们不客气的将我请出了办公室,开始他们的民主讨论。
第二天,班长将讨论确定的班会主题告诉我:“亮出你自己——做一个自信的人”,理由是:有针对性,可解决班上一部分同学自信心不足,不敢主动表现自己的实际问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表现主题,生动活泼,便于发动学生参与等等。他们还设计出基本程序:心理游戏、短剧表演、亮点SHOW、即兴表演等,并决定了主持人。我想就给学生一次机会吧!不要横加干涉了。于是主持人和班委们开始了认真的准备:编游戏,编短剧,准备亮点SHOW,发动学生等等,准备活动有声有色。最后,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主持人表现突出,同学们广泛参与,积极讨论,在活动中同学们亲身体验了自信的含义、魅力和意义,许多同学事后感到自己的自信心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次活动也获得了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这次活动的全过程久久地萦绕在我的心中,感触良多。概而言之,我觉得我们的德育工作应该:
一、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德育主题的确立,还是德育方法的采用,都应该从学生的知识储备现状,情感成熟度和能力的大小出发,教育活动应该始终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展开,以学生为中心,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实事求是,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将老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只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发挥得育教育的功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给学生以机会。机会是学生情感态度和思想发展的有利平台。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学生不缺被动“聆听”教育的机会,但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机会太少了。我们应该更多的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主动设计、自我发展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去创造奇迹。有了机会,便会有发展,有进步!作为老师,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我们应该去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这次主题班会,同学们就充分利用了老师提供的机会,从头到尾设计了这么一场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主题班会,教育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我也庆幸自己没有更多的干涉学生的活动。
三、让学生主动实现自我教育。作为老师,我们往往喜欢居高临下,总希望学生按照我们设计好的蓝图行事,当然,主观意图是好的,可是我们缺乏对教育主体——学生的研究。他们需要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与其让学生不情愿的甚至抗拒的情况下,被动的接受我们的观点,菠萝让学生主动参与,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感悟人生真谛。就如自信心的形成,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佛山市顺德教育局、佛山市顺德区教师进修学校主编:《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智慧》,年12月)
价值观的引领
——“百家争鸣”教学活动的灵魂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兼并,与此相应,学术思想领域出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各派学子,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提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种种设想和理论,使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思想奔放、学术繁荣的伟大时代,给我们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思想瑰宝。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对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也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从分析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出发,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要发掘诸子百家思想的教化功能,发挥诸子百家思想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思想的成熟,从而对学生的人生道路产生积极而正确的影响,这是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灵魂和核心价值。
诸子百家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思想教化功能,见仁见智。我认为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在教学活动中应抓住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体验和感悟等基本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以下这些基本的价值观。
一、发挥孔子“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的思想,培养和谐社会观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仁者人也”(仁也就是人道);他提出爱人的方法是推已及人,在正面是“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也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就要使别人也行得通),在反面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希望的事情,就不要强迫别人接受);孔子讲“克已复礼”,他说“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制自己,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天下就人人相爱,太平无事)。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就能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如同学关系),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他又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主尽君主的责任,臣子尽臣子的责任,父亲象个父亲的样子,儿子象个儿子的样子),如果剔除其中的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取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积极含义,用以处理诸如师生关系之类的社会关系,不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吗?天下不也就自然太平了吗?
二、发挥孟子行“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培养仁政民本观孟轲提出“仁者无敌”,“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省刑罚”、“薄赋敛”;他还提出重民的观点,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不管是行政,还是创业,都要以人为本,得人心,行仁政,这样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事业才能成功,政治才能稳定、发展。
三、发挥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培养博爱和平观墨子主张“兼爱”,要求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又主张人们之间应互相帮助,“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墨子告诉我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遵循平等、博爱的原则,“爱人若爱其身”,人与人之间,包括贫富、贵贱之间都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谋发展。
墨子从“兼爱”出发,进一步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要求各国和平相处,并为此四处奔波,抑制战争,宣传和平。他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不为大国侮小国”,只有“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化干戈玉帛,才能“兴天下之大利”。这种以平等、互爱、互利、非攻为基本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做法,不也给我们今天处理国际关系以深刻的启示吗?
四、发挥法家“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的思想,培养法律至上观法家的基本主张是“以法治国”,法令具有绝对的权威,任何人(君主除外)都要按照法令办事。商秧说:“法者,国之权衡也”(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于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犯上制者,罪死不赦”。韩非说:“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法是一种成文的规则,由君主制定,官府掌握,并向民众公布),主张“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他又说:“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治理民众没有什么常规可循,只有用“法治”才行)。他还说:治国必须“以法为本”,要求“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者必禁”。两千多年前,法家代表人物的这些言论和思想,至今仍然透露着“法治”的光辉和威严,对青年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
五、发挥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培养智慧人生观
老子学说中核心思想是关于世界本原的思考和辩证法思想,对世界本原的思考主要是哲学家的事情,对普通民众和青年学生有深刻影响的却是其辩证法思想。一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告诉我们福祸本相依,当你学业、事业如日中天,切不可得意忘形,也许前面就有坎坷等着你,要保持谦虚严谨的心态;当你学业、事业一筹莫展时,切不可悲观失望,或许曙光就在前面,坚持吧!须知“柔能克刚”、弱可胜强。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话告诉我们凡事不可走极端,否则便走向它的反面,追求美的极限便是不美的开始,追求善的极限便是不善的开始。君不见,若干爱美之女子,不惜断腿、割肉以求极限之美,结果以美害美之事层出不穷,不亦悲乎?因此,我们在学习、生活和事业上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强求,不妄为,“自然而然”,适可而止,如此,定能“虚怀若谷”,抱朴守常,何来如此多的“心理问题”?老子的思想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实不胜枚举,此处仅举一、二说明我们应以智慧的眼光和心态看待人生、学习和生活。
诸子百家中其他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思想观念还有重义轻利观、变革图强观等等,不一一分析。总之,历史教育的本质目的是育人、是人的发展,我们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象对待诸子百家思想一样,放开视野,充分发掘教学内容的育人、教化功能,渗透价值观的引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年第9期
抓住核心问题提高教学实效
——“雅典民主”一课的教学分析
古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律对现代西方政治文明有重要影响。围绕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教学分析和拓展十分丰富,为一线师生提供了强大的教学支持。教学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用好这些素材,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让刚接触高中历史学习不久的高一学生能顺利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任务。笔者认为应抓住核心问题,整合教学内容,注重理性思辨,渗透价值观引领,来提高教学实效。以“雅典民主”一课教学为例,可以这样设计。
一、在不断追问中掌握核心知识
由于概念较多,理论要求高,加上时空久远和文化差异,学生对“雅典民主”教学内容的学习存在较大障碍,采用师生互动、不断追问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化解学习难点,强化历史思维。
问题1、什么是“民主”?雅典公民是如何实践民主的?
这一问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基本概念,把握雅典民主的基本内容
“民主”是由希腊语的“demos(人民)”和“kratia”(统治权或权威)派生出来的,即“由人民进行统治”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但在古希腊(雅典)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享有民主权利,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排除在外。
雅典公民是如何实践民主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老教师创设的“雅典公民的一天”的情境,掌握黄金时期雅典民主的基本内容:(1)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机构和抽签选举的方式来实现人民主权;(2)依照法律的规定和一定的程序来行使民主权利;(3)建立一系列制度,如比例代表制、差额选举制、任期制、陶片放逐法、津贴制等,来保障民主;(4)采取措施,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公共决策和公共活动,如发放参政津贴和观剧津贴等。事实上,民主已渗透于雅典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雅典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问题2、为什么雅典会在古希腊建立起典型的民主政治?
这是分析雅典民主形成的原因。问题比较复杂,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学生很难独立完成,需要教师引导,从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角度来分析。
所谓普遍性就是适用于大多数希腊城邦的一般性因素,如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城邦政治等,这是雅典民主的大背景。如何把这些因素与民主政治关联起来,是个难点。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是古希腊多山、靠海的地理环境。多山将古希腊分割成小块且彼此隔离的政治单位,形成了以小国寡民、独立自治为外部特征,以公民政治为基本特征的城邦政治,公民在城邦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多山,不利于农业发展,古希腊人就利用靠海等有利条件,发展工商业、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在农业经济之外,形成新的经济基础和工商业阶层,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在工商业、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中,传统的血缘亲族组织逐渐瓦解,形成“个体导向”的文化倾向,尊重个人的力量,强调自由和平等,为民主政治发展奠定思想和文化基础。当然,地中海温和湿润的气候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温和湿润的气候非常适合户外活动,便于集会。
具有以上条件的城邦很多,为什么只有雅典建立起典型的民主政治呢?因为雅典还有其他城邦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特殊条件,即雅典平民争取民主的斗争、杰出人物的伟大贡献和希波战争的直接影响等,这些是雅典民主走向繁荣的具体原因。
关于雅典平民争取民主的斗争情况,可举梭伦改革前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情况为例说明。关于杰出人物的贡献,可举梭伦和伯里克利的事例。面对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动荡的局势,梭伦写下了令人动容的哀歌:“我注目凝视,而悲哀充溢着我的心,在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1](p8)。不久,梭伦被推选为执政官,决心用民主改造雅典。他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1](p14)梭伦利用自己的权威,力行改革,促成平民与贵族的妥协,初步奠定了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制度基础。伯里克利虽然出身贵族,但是一个热诚的民主主义者,他将权力集中到由雅典全体成年男性组成的公民大会手中,他还创立津贴制,给参加公民大会或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为贫民参政提供了保障。关于希波战争的影响可作一些补充,战争中雅典团结一些希腊城邦组成提洛同盟,打败强大的波斯,这一方面证明了雅典民主制度的优越,激发了雅典人对民主的信心;另一方面,雅典利用提洛同盟,掌握丰富的经济资源,为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既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6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