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新善本的修复探索

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66827.html

此文原发表于《文津学志》第十一辑,有些许补充改动。作者田婷婷,工作单位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

年8月15日至10月29日,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钢铁长城——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馆藏文献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三展厅展出,其中一部分展品经过展前修复维护,包括本文涉及的《晋冀鲁豫中央局主席杨秀峰致乐天宇的密信》和《革命军人四字读本》两件新善本文献。这两件文献的修复在修复设备材料、修复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首次利用除尘修复台辅助托裱被蓝黑墨水腐蚀的《晋冀鲁豫中央局主席杨秀峰致乐天宇的密信》;采用嵌补的方法修补两面印刷文字内容的《革命军人四字读本》,并对其装帧形式进行改良,改铁钉平订为中缝线缝,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将其整理成文以供业界同仁探讨,还请各位师友指正。

图1、2、3展览现场和展览中的两件文献

一、《晋冀鲁豫中央局主席杨秀峰致乐天宇的密信》的修复

(一)文献基本情况

《晋冀鲁豫中央局主席杨秀峰致乐天宇的密信》,以下文中简称《杨秀峰密信》或《密信》,据展品介绍,此信是杨秀峰以晋冀鲁豫中央局五人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就乐天宇为华北农大申请购买药品事宜给乐天宇的回覆函,在信中传达了晋冀鲁豫中央局五人委员会关于药品管理的规定。乐天宇是毛泽东的友人,开垦南泥湾的策划者,曾任华北农大校长。

此封密信材质为机制緑格稿纸,单页,蓝黑钢笔水书写,对折折叠保存(图4)。

图4折叠保存的《密信》

(二)《杨秀峰密信》破损情况及主要原因分析

展开此信,发现信件纸张褶皱严重,折叠处有撕裂,背后透光状态下信件呈现大大小小多处破损,破碎处多位于钢笔书写处(图5、6、7、8)。仔细观察,钢笔字迹周围出现一圈明显的黄色痕迹,有些地方已被洞穿。

据相关研究,蓝黑墨水中含有硫酸、没食子酸、鞣酸等酸性物质,酸度很大,pH值一般在2左右。酸性墨水会加速纸张纤维降解,明显腐蚀纸张,造成纸张的脆化甚至穿孔,影响纸张的耐久性。此密信字迹部分出现洞穿破损,就是酸性墨水长期腐蚀纸张的结果,这也是导致此信多处破损的主要原因。

图5、6、7、8《杨秀峰密信》透光破损情况及局部墨水腐蚀纸张状况

(三)《密信》修复难点及修复方法探索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蓝黑墨水的酸性是导致《密信》破碎的主因,不除酸,纸张被腐蚀破碎的命运难以扭转,但此次修复时间紧迫,未及就脱酸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只进行了常规的修补和托裱加固,使其便于展陈。常规局部修补的方法只能修补已有破损,而整体托裱在修补的基础上在信件背后加托一张纸,能一定程度上延缓信件腐蚀破损的过程,也能更好的展平信件的褶皱,在没有更好方法的前提下,整体托裱是一种相对可行且能解决当前问题的较好的选择。

经修复前测试,此《密信》的蓝黑墨水遇水湿并按压会产生褪色现象,最好禁水或严格控水。纸是水合纤维之物,褶皱的打开离不开水。经模拟实验,虽然无水乙醇对蓝黑墨水的字迹比较安全,但对褶皱的展平并没有明显的作用,而相比压平的方式,经托裱的褶皱纸张更加平整。因此,此信褶皱的情况不但需要借助水分润潮展开(水少展不开,水多字迹有褪色风险),而且还需要托裱,托裱用粘合剂——稀浆糊中多半以上都是水。一方面要求尽量控水,一方面又必须要大量使用水,这种矛盾正是此信修复的难点所在。如何用水,如何在控水的情况下平整固定信件完成托裱,是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

首先,信件褶皱展平,肯定不能用常规方法——向《密信》原件喷水,只能间接润平。因此采用了向吸水纸上喷水后,再将信件用吸水纸卷起润潮的方法,而且吸水纸喷水量也须控制,不可过湿,以免沾湿《密信》。为了避免《密信》沾湿,操作时可在原件和吸水纸之间衬垫透水汽的化纤纸以确保万无一失。

其次,信件托裱,也必然不能直接在信件上刷稀浆,而必须采用搭托的方式,也称覆托,即在托纸上刷糊,然后将托纸上多余水分吸掉,再将托纸轻刷在信件背后并排实。

再次,利用除尘修复台的负压吸附功能固定褶皱的信件,辅助托裱。搭托要求被托文献本身要平整,但此信褶皱严重且日久,仅通过以上间接润潮的方式并不能使其完全平整,达到托裱的要求,需要借助外力使其平整固定。在这种情况下,我首次用到了除尘修复台的负压吸附功能,修复台内部有风机,台面中间部分每间隔1厘米各有一个直径约3毫米的小孔洞,面积约48厘米×38厘米,开啓后在风机高速运转下台面内外产生压强差,外部空气被迫由台面孔洞进入内部,产生的负压吸附力能将位于孔洞上的纸张织品吸附固定住。利用负压吸附是受到油画修复利用吸附台做平整处理的启发,刚好修复工作室有一台除尘修复工作台,具有负压吸附的功能,便被借用来辅助托裱《杨秀峰密信》。

(四)修复过程述要及修复效果

根据破损情况选配补纸和托纸,补纸用与信件厚度近似、略带浅米色的竹纸,托纸用薄构皮纸。选择浅米色竹纸作为补纸,因为缺乏近似的机制纸,而竹纸的顔色、质感更接近信件,小面积缺损的修补用竹纸与原件差异不大。托纸选用薄构皮纸,考虑到皮纸柔韧耐久,而此构皮纸与信件厚度近似,同样无帘纹,不干扰信件材质信息,有利于托裱后裱边与信件整体厚度一致。

先将《密信》间接喷水于吸水纸上润潮,这个过程需要三、五分钟左右。信件大致润潮后,对破碎处进行整理,利用除尘修复台的负压吸附力平整固定信件,对于稍大面积的破碎先用选好的竹纸进行修补,并对脱落的碎片进行复原(图9),修补也在补纸上刷稀浆,用吸水纸吸水后再修补破损。待简单修补完成,信件已经略干,下一步托裱需要再次润潮,仍重复之前的方法润潮,在润潮的过程中在托纸上刷稀浆,然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后备用。

图9局部修补时的碎片复原

将润潮后的信件再次打开,吸附台孔洞处需要衬垫化纤纸,将信件平展在吸附台上,再一次打开修复台开关,《密信》即被吸附固定在吸附台上(图10)。托裱过程需要快速操作,因润潮的信件会随着修复台的风机工作加快水分蒸发而过于干燥,不利于托裱。用软毛刷将托纸刷在信件背面,然后在平整的的桌面上迅速用棕刷贴紧排实,翻至正面将托纸四周大于信件的部分对折,与信件四周碰接,剪去四角折叠的地方,保证托裱后信件与小边基本同样厚度。最后将托裱的信件压平压干即可。做纸夹保存信件。

图10负压固定的《密信》与吸水的托纸

经修补托裱的《杨秀峰密信》比较平整,解决了原信褶皱破碎的问题,未出现字迹褪色的现象,有利于信件的保护与使用,四周留出的小边有利于保护《密信》边角不易磨损。不过,由于严格控水,而负压修复台的使用加快了信件上润潮的水分的蒸发散失,信件的褶皱处未能如预期处理得非常平整,或者可以试试他法[1]。此外,如前文所述,托裱只是通过整体加固加厚了信件的载体,能一定程度上延缓酸性墨水腐蚀损毁纸张的过程,但并没有真正解决蓝黑墨水腐蚀纸张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脱酸处理。由于修复此件藏品是为展览进行的抢修,时间比较紧迫,只进行了保守的修补加固,未能及时进行脱酸方面的研究和处理,深为遗憾。目前,国家图书馆的文献保护实验室已经自主研发了文献整体脱酸设备与相关的有机脱酸溶剂,有机脱酸溶剂可用于此类水敏性字迹的脱酸处理,当然使用前仍需实验证其安全性,最近特意看了这件文献,在库房温湿度恒定的保存的条件下没有明显变化,但脱酸工作仍需提上日程,希望未来有机会能接续完成这件手稿的脱酸工作。

图11、12《密信》修复前后比较

二、《革命军人四字读本》的修复

(一)基本情况及破损状况

《革命军人四字读本》,收录了国民革命军北伐歌谣,于年由国民党山西省党部宣传部印行。

本书为册装,机制纸,铁钉平订,32页,两面印刷,筒子折叠叶,共计8叶。此册装订用的铁钉生锈腐蚀纸张,导致铁钉周围纸张变色破损。前后封皮有破损,尤其封底破损面积大,斜向贯通整页。封底有两块补丁,帮助曾经简单粘补加固,但粘补面积不当(图13、14)。

图13、14《革命军人四字读本》封底破损情况

(二)嵌补法修补

《革命军人四字读本》用机制纸张两面印刷,纸张手感比一般古籍用手工纸略厚硬。封底破损处两面都有文字内容,常规从背面修补的方法并不适用,因为修补时补纸与文献粘合处的搭接会遮挡文字内容。经仔细斟酌,决定采用嵌补的方法。由于没有合适的机制纸作为补纸,所以采用厚度近似的皮纸修补封底页。

嵌补[2],借鉴的是传统书画修补的一种方法,书画修复中有镶补[3]、挖补[4]和斩补[5],这些做法多少会损伤原件,而嵌补法对其进行了一点改进,与前述各法不完全相同。所谓嵌,是将东西镶在空隙里。嵌补,就是借助透光台将选配的补纸做出与破洞同样的形状,然后将补纸嵌进破损处,并加以固定,补纸四周与原件基本无重叠,边缘与破损处相碰接。嵌补吻合一致,通过填补、支撑保证纸张结构的稳定性,相比常规文献修补法其补处平整,但补纸与原件的连接处必须要用薄皮纸进行固定。如果只用厚皮纸进行嵌补,修补会不大牢固。嵌补时为了不遮挡文字,补纸与原件的粘接处基本位于纸张厚度的截面,虽然封底纸有一定厚度,但粘接面积还是过小,通过增加透字薄皮纸,可增加嵌补纸与原件的粘接面积,会更加牢固一些。

一般来说薄而能透字的皮纸适合修补两面有文字内容的文献,但在此种状况下并不完全适用,因为破损处位于中部,而又几乎贯通整个封底(见图14),只用透字薄皮纸虽然不遮挡文字,但过于薄,不能起到支撑并稳定封底纸张结构的作用,这种破损情况需要一定厚度的填补支撑。必须用嵌补,主要是考虑封底纸张结构的稳定。嵌补的方法主要适用于两面有文字内容、或者是材质较厚的文献的修补,能避免常规修补补纸对文字内容的遮挡以及搭接处过厚而不平的弊端。嵌补的具体做法是:先借助透光灯板确定修补封底破损处补纸的形状,并用铅笔或针锥在补纸上做出标记,准确撕出补纸轮廓。然后用透字薄皮纸在文字少的一面进行常规修补,再于补纸的一面及破洞四周截面刷上稀浆,并将补纸嵌补进破损处,并用镊子略作修整,使补纸与补处碰缝相合,平整无遮挡(图15上部破损嵌补,右下尚未嵌补),再压干压平即可。由于封底右下缺损处尚残余部分文字内容(图16红圈处),起初此处未用嵌补,修复后的平整度不如上部嵌补处,后改进。

图15嵌补与未嵌补效果透光对照图

图16封底右下处修补及残余文字

(三)装帧形式改良

《革命军人四字读本》原用铁钉平订,这种平订的方式限制了文献的打开度,不能度平展展开,不便于文献的展览展示。如果强行打开,容易造成已经老化的机制纸从装订处产生折断破损,必然无益于文献的使用与保存,修复前封皮已于装订粘贴处折损就是力证。为了更好地保护及展览展示该文献,经与藏品管理人员协商,决定改良此册的装订形式,将铁钉平订改为中缝缝线装订。

本书共8叶,两叶对折为一贴,共四贴,加上封皮,总共五叠。如何将四贴及封皮用线连缀起来,确实也费了一番设计,每贴之间有连接,每贴也都要和封皮连接,连接点至少四个。最终缝出来的书叶可以度平展展示,外观也比较美观(图17至19),达到了预期修复效果,修复前后效果对比见图(图20至23)。

图17、18、19《革命军人四字读本》修复后中缝缝线的装帧

图20、21《革命军人四字读本》外观修复前后比较

图22、23《革命军人四字读本》封底修复前后比较

三、关于修复探索的思考

文献修复历史悠久,有一整套完整的程序与方法可循,这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智慧的结晶,需要继承与发扬。文献修复技艺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继续发展,涉及修复理念的变化、修复设备及材料的更新,面临新问题时,尤其当旧材料旧方法不足以解决新问题时,我们也需要探索创新,在保证文献安全的基础上尝试利用新材料、新方法,以满足文献修复的新需求。当然这种探索是当时条件下的尝试和选择,它所呈现的效果不见得是最好或最令人满意的,毕竟修复效果的决定因素比较多,但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文献修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献,虽有成法与原则可循,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必囿于成规。

具体来说,文献修复主要依靠修补,一般不主张托裱书叶,但是如果书叶本身材质已脆弱、残破不堪,依靠自身无法沿存时,我们也需要对其进行托裱加固,以更好保护古籍文献并使其继续传承下去。而对于不能用常规方法修复的文献,就需要我们想办法借助新设备、利用新材料或改进原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杨秀峰密信》利用负压吸附辅助托裱、采用嵌补法修补两面文字的《革命军人四字读本》就是比较成功的尝试。关于文献的装帧,保留文献的原装帧形式是已经约定俗成的惯例。但原装帧形式并不是完全不可以改变,准确来说应该是不能随便改变。保留原装帧形式是尊重文献的原貌及历史真实性,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修复近现代文献时,我们经常能碰到装订的铁钉生锈腐蚀纸张的情况,为了防止锈蚀的铁钉继续腐蚀纸张,我们会选择将铁钉取下用纸捻代替的方法。另外,不少近现代文献,如《革命军人四字读本》,采用了平钉的方式,由于机制纸张的酸化脆化,平钉处常因翻阅或展示不当而出现断裂破损,而平钉方式打开度有限,确实不利于文献的展阅使用,有必要做出调整。文献修复的目的在于传承和保护,《革命军人四字读本》改变装帧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文献的使用价值,便于展阅。

注释:

[1]由于信件的托裱在平整度方面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故思考其他方法的可行性。方法一:用75%的乙醇润湿信件。经试验,75%浓度的乙醇对惧水的字迹影响不大,而其中25%的水分有利于褶皱纸张的润潮平展,但此法是否对于如《密信》那样长久褶皱的机制纸张有效,尚待实例验证。方法二:用75%的乙醇间接润潮的方法平展信件后,先压平信件,再进行修补、托裱,理论上应该更有利于信件的平整。

[2]嵌补一词,常见于建筑、工程、工业等领域,在文物修复领域中见于殷自兰《书画去污和修补的简易方法》、王允丽《黄黄羽毛纱伞的保护与修复》及李洪波、李道亮《南京阳山碑材保护性维修的实践探讨》,文中含义不尽相同。殷自兰的文章中描述的嵌补有接头,从这点来说类似于常规修补。王允丽的文章中对于嵌补的阐述与本文所指相同,不同的是用于织品的修补。李洪波的文章中,嵌补是对于碑座裂隙区的修补,是体量较大的器物的修补。

[3]故宫博物院修复厂裱画组编著:《书画的装裱与修复》,文物出版社,年7月,47页。镶补,常用于绢本或厚质的笺纸画心的修补,需要连同补料一起切割书画原件的破洞边口,对书画原件有所损伤,不建议使用。

[4]于杜秉庄、杜子熊编著:《书画装裱技艺辑释》,上海书画出版社,年,29—30页。挖补,用于纸本书画,一般需要在书画原件及补纸上做坡口,补料选配得当,坡口做得好,可做到天衣无缝,但也对原件有所损伤。

[5]杜秉庄、杜子熊编著:《书画装裱技艺辑释》,上海书画出版社,年,30页。斩补,用于绢本书画的修补,需要用快刀切割书画原件,做法同镶补。

参考文献:

[1]邢慧萍:《蓝黑墨水对档案纸张耐久性的影响》,《档案学研究》,年第5期;

[2]李俊生:《蓝黑墨水字迹形成机理及性质研究》,《化学教学》年第11期;

[3]故宫博物院修复厂裱画组编著:《书画的装裱与修复》,文物出版社,年7月。

[4]杜秉庄、杜子熊编著:《书画装裱技艺辑释》,上海书画出版社,年。

[5]殷自兰:《书画去污和修补的简易方法》,《图书馆杂志》,年第1期。

[6]王允丽:《黄羽毛纱伞的保护与修复》,《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年5月。

[7]李洪波、李道亮:《南京阳山碑材保护性维修的实践探讨》,《东南文化》,年第1期。

修复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nr/739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