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老师,我的论文用了ldquo文
这是一个“憋”毕业论文的季节。多少人正在为此废寝忘食、肝肠寸断。即便不是应届毕业生,也可能在准备课程论文、开题报告,或准备写论文发表。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高校延期开学,豆瓣上有书友甚至调侃不少学生和老师在家“生产论文”,过不了多久,学术期刊的投稿邮箱将拥挤不堪。
毕业论文,有一部分是研究方法。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不同方法偏好,使用的方法自然也不同。比较常见的如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法、田野调查、民族志、个案研究、大数据分析,等等。而一篇毕业论文使用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不过,你有没有注意到,无论使用何种方法,有一个叫“文献研究法”的方法经常被不约而同提到?它被使用的次数不一定是最多的,但它几乎进入到所有学科和领域,各个专业的学生和老师都时常见到它。我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在下笔之时,竟然也写过它。即便只要被提醒就可能反应过来“文献研究法”不是研究方法,却还是按捺不住,一不小心便写上了。“文献研究法”本身是不是研究方法且存在争议,而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文献研究法从来不是。
撰文|罗东
B站、微博账号:罗东时间看完视频,再往下看延伸内容呗~延伸:当“文献”作为装饰品
把“文献综述”认作研究方法,在开题报告或毕业论文里一届接一届,年复一年,犹如一种无声的传统。这一场误会并非因为老师在课堂上是这样讲的。毕竟,极少有作为老师的研究者会认为那是方法。
我们在视频里提到截图里的吐槽“段子”——如果“文献研究法”算研究方法,那么,熬夜写论文要叫“熬夜法”,导师发飙要叫“发表法”——有意思的是,发截图的学生说来自老师朋友圈,而老师在朋友圈说,也只是他听来的“段子”。看来它流传太广。不如说,天下导师苦“文献研究法”久矣。当然,正如教育学者姚计海在《“文献法”是研究方法吗——兼谈研究整合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年第7期)一文中说的,确实有研究者认同“文献研究法”。他们的文献(document)包括历史档案、报刊、影像、书信,或关于学分、课程的记录,或书籍上留下的笔记、书架的磨痕等等,并不是“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literature)。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的作者都会声称自己使用了“文献研究法”。这是因为任何一篇研究历史文献的文章,都在研究文献,倘若叫“文献研究法”,则无异于什么方法也没用。如果说这尚且存在争议,有人认同,有人不认同,那么开题报告或毕业论文中的“文献综述”连“文献研究法”也不是。
“文献”作为研究资料的案例:《想象异域》(葛兆光;中华书局,年)《广州贸易》([美]范岱克;江滢河、黄超译;启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中国诉讼社会史研究》([日]夫马进编;陈宝良等中日学者著;范愉等译;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年)这一误会,或许还是因为整理和分析文献太难,费了许多精力,以至于得称之为研究方法才能与付出匹配。这几乎是潜移默化的选择。而这些反而意味着,“文献综述”在我们心中的地位终究不高。只是它在形式上最接近一篇学术论文的“模样”。
《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作者:乔晓春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月国内人口学者乔晓春长期主持开设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暑期班,参加培训的包括学生和青年学者。他为此写过一本犀利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质疑研究者“想当然”太多,实证精神太少。人口学的专长是量化研究。他说的实证主要是指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从事质性研究的研究者当然另有一番说法,也倾向于慎用“科学”一词。然而,无论他们怎样去意识形态化、抛弃主观臆断,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nr/6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