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适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做个性格测试,
图片来源:BradGoodell(MARS)
你是否好奇,同一学科领域的人是不是或多或少都有些相似?同理,你想没想过,从事不同学科研究的人是不是都不太一样?发表于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的一篇综述指出,各专业的的人性格的确存在差异。
撰文AnnaVedel(奥胡斯大学,论文作者)
翻译张竞文
审校夏烨
编辑张士超
无论是同龄人间的愉快谈话,还是令人捧腹的好莱坞漫画,都会让很多人有这样一种感觉——不同学术领域的人所属“类型”也不同。真的是这样吗?
简而言之,是的。通过实证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各个专业成员的性格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性格的确存在差别。
众所周知,从死亡率到职业成就,性格影响着一切。关于性格与其他事物联系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很多研究都用大五人格理论进行性格的描述与测量。这五类人格特征广泛地概括了我们在人格层面的不同。我们在这五项指标上的得分可能有些较高,有些较低,但大多数人的评分都介于二者之间。
大五人格(BigFivepersonalitytraits)是描述人五方面性格特征的指标,包括:
神经质(Neuroticism,情绪易消极、不稳定)
外向性(Openness,往往积极向上、活跃、好交际)
开放性(Extraversion,对文化及知识多样性的好奇与包容)
宜人性(Agreeableness,友善、谦虚、与人为善)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尽职、勤奋、条理分明)
大五人格测试曾用于对性格与学术成就的研究,尽责性更是预测成绩的重要指标。点击下方链接进行大五类人格测试:(测试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中文版
英文版
然而,对尽责性与学习成绩联系的研究发现,与其他研究对象相比,这种联系在心理学专业学生身上更为紧密。我和同事想更深入地研究这种区别,同时探究不同专业的学生性格是否存在差异。因此,我开始搜寻类似的研究,以图了解各专业学生现有的大五人格测试结果。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成绩与性格差异的预测,我和同事进行了实证研究。之后我决定写一篇系统综述,总结此前对大五人格和专业之间关系的研究。
综述表明,各国研究人员的确发现了不同专业学生之间一贯的人格差异:心理学和人文艺术学科的学生在开放性和神经质两项上得分较高;政治学的学生在开放性上得分较高;经济学、法学、医学和政治学的学生在外向性上得分较高;医学、心理学、人文艺术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的学生在宜人性方面得分较高;而人文艺术学科的学生在尽责性上得分较低。(详细量表请见论文原文)
数据表明,这样的群体差异绝非微不足道:各学科学生在大五人格测试中的各项表现有中等大小差异,在开放性上更为明显。
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什么?性格差异是源于选择某一学科后的同化过程,还是此前就已经存在的?某些特定的性格在某些专业领域会受到看重并着力培养,但在其他领域则不会。理论上,经年累月的着力培养便能造成性格差异。然而,这种差异也可能源于自我选择——性格不同的人或许本就对不同的专业感兴趣。
为了检验这些互相矛盾的假设,我们应该在学生入学时就进行性格测试,这时专业内部的群体化尚未开始。我的文章中提到的研究里,只有几个研究采用了这样的实验设计,然而得出的结论却与其他研究相似。因此,比起专业内群体化造成的影响,不同专业学生的性格差异更有可能是此前就已经存在的。不过,这并不能排除同专业的群体化对学生性格的影响,相关结论有望通过包含多次性格测试的纵向研究得出。同时,我们也要研究性格特征对专业选择的影响及其机制。
虽然性格的群体差异很有趣,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类研究的分析都基于平均值,群组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也必然有很多人不“符合该专业的人格模式”。
仅仅根据人格类型决定未来的学术追求并不明智:显然学术能力、兴趣及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你的专业选择。对性格差异的研究成果是否能为从业人员所用,还有待时间证明。这也许会对教师和辅导员有所启发,让他们在制定教学计划与辅导活动时将每个学生的性格都考虑在内。此外,某些专业和课程可能也希望招收生源更多样化,让人们学习自己从没想过会乐在其中的内容。
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nr/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