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参苓白术散

白术调元散(《痘疹全集》卷13)、参术饮(《张氏医通》卷16)、白术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人参g,茯苓g,白术(炒)g,山药g,白扁豆(炒)75g,莲子50g,薏苡仁(炒)50g,砂仁50g,桔梗50g,甘草g。

  

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补脾胃,益肺气。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①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泄泻,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鼻窦炎,缓解期肺心病,放射病等。

  

②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③亦治小儿脾疳,面色萎黄,形容憔悴,毛发枯槁,精神萎靡,不思饮食,睡卧不宁。

  

①散剂:每次6-9g,日2-3次口服。丸剂:每次6g,日2次口服。片剂:每次6-12片,日2次口服。口服液:每次10ml,日2-3次口服,或遵医嘱。

  

②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③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

莲子肉去皮一斤(g),薏苡仁一斤(g),缩砂仁一斤(g),桔梗炒令深黄色一斤(g),白扁豆去皮姜汁浸,微炒一斤半(g),白茯苓二斤(1kg),人参去芦二斤(1kg),甘草炒二斤(1kg),白术二斤(1kg),山药二斤(1kg)。

上为细末。每N-钱(6g),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现代用法:作汤剂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1.脾胃气虚夹湿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或吐或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2、肺脾气虚夹痰湿证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神疲乏力,面色咣白,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弱而滑。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脾胃虚弱,纳运失司,一则津液不化而凝聚成湿,故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论;二则饮食不化而气血乏源,故有“脾为后天之本”之说。湿阻中焦,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则胃气上逆而为呕吐,湿浊下趋而为泄泻;湿聚成痰,上贮于肺,则咳嗽痰多色白;湿性重浊粘滞,阻遏气机,故胸闷不舒,脘痞失畅;气血不足,肢体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等皆为脾虚夹湿之象。因此,脾胃气虚,运化失司,湿浊内生为本证的基本病机。

本方是为脾虚夹湿之证而设,治当补益脾胃,兼以渗湿为法。《素问。刺法论》曰:“欲令脾实……宜甘宜淡”。方中人参甘温,主人脾经,擅补脾胃之气;白术甘温而性燥,既可益气补虚,又能健脾燥湿;茯苓甘淡,为利水渗湿,健脾助运之要药。参、术相合,益气补脾之功益著;苓、术为伍,除湿运脾之效更彰,三味合而用之,脾气充则有化湿之力,湿浊去自有健脾之功,共同发挥益气健脾渗湿作用,同为君药,故本方以此三药为名。山药甘平,《神农本草经》卷1谓其“主伤中,补虚羸……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为平补脾胃之品;莲子肉甘平而涩,长于补脾厚肠胃,涩肠止泻,又能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二药助人参、白术以健脾益气,兼以厚肠止泻;扁豆甘平补中,健脾化湿,薏苡仁甘淡微寒,健脾利湿,二药助白术、茯苓以健脾助运,渗湿止泻,四药共为臣药。砂仁辛温芳香,化湿醒脾,行气和胃,既能助术、苓、扁、薏除湿之力,又可畅达湿遏之气机;桔梗宣开肺气,通利水道,并载诸药上行而成培土生金之功,与砂仁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大枣煎汤调药,更增补益脾胃之效。诸药配伍,补中焦之虚,助脾气之运,渗停聚之湿,行气机之滞,恢复脾胃受纳与健运之职,则诸症自除。

本方配伍特点有三:一是以益气补脾之品配伍渗湿止泻药物,虚实并治;二是伍用桔梗上行人肺,宣通肺气,与诸药配伍而发挥多方面的治疗作用;三是用药甘淡平和,补而不滞,利而不峻,久服无不良反应。

本方与四君子汤均属益气健脾之剂,二者相比,本方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山药、莲子、薏苡仁、扁豆、砂仁、桔梗等渗湿止泻,调理气机之品而成。两方均有补气健脾的作用,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本方;本方兼有和胃渗湿及保肺作用,适宜于脾胃气虚夹湿的泄泻证,并可用于肺脾气虚兼夹痰湿的咳嗽证,为“培土生金”的常用方剂之一。本方与六君子汤均可治疗脾胃气虚兼痰湿证,体现“培土生金”之法。但前者以四君子汤配伍二陈汤而成,燥湿化痰之力较胜;本方则以四君子汤伍以渗湿止泻药物而成,侧重于健脾化湿治本,还常用于脾虚夹湿的泄泻证,临证之时应据标本之轻重缓急而灵活选用。总之三方均属益气健脾之法,但同中有异,临床可随证择宜而用。

1、证治要点本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临床运用除脾胃气虚症状外,应以泄泻,或咳嗽咯痰色白,舌苔白腻,脉虚缓为使用要点。

2、加减法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祛寒止痛;纳差食少者,加炒麦芽、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等以燥湿化痰。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肠炎、贫血、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及妇女带下等属脾虚夹湿证者。

本方原书主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心忪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认为久服可“养气育神,醒脾悦色,顺正辟邪”。细析其症,纳差倦怠,中满吐泻为中虚湿阻之征;气喘咳逆为肺虚气弱之象,因而本方被后世奉为治疗脾胃气虚泄泻证和“培土生金”法的代表方剂。本方亦由四君子汤加味而成,由于所加之药如薏苡仁、莲子、扁豆、山药、砂仁、桔梗等多为渗湿止泻,理气和中之品,因而使平补脾胃之方变为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剂。汪昂《医方集解》收载本方时,又加上一味陈皮,藉其辛温苦降之性更增本方行气健脾,燥湿和胃之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3称本方“此药中和不热,久服养气育神,醒脾悦色,顺正辟邪”,谢观亦赞之曰:“此方不寒不热,性味和平,调理病后痢后尤宜。常服调脾悦色,顺正去邪,功难尽述。”参苓白术散的立法及其组方结构对于后世中虚泄泻证候的治疗影响较大,如北宋钱乙师法本方而创“七味白术散”,以四君子汤补脾,藿香、木香芳香化湿,和胃止呕,行气畅中,再以升清之葛根易上浮之桔梗,从而专于补脾止泻,用治少JL脾虚久泻之证。清代缪希雍治妊娠脾胃虚衰泄泻亦循参苓白术散之思路,以本方加和胃化湿清热之品而创“资生丸”,二者均成为传世名方。

本方原为散剂,为便于长期服用,后世亦有将其改为丸剂或膏剂者,分别名为“参苓白术丸”(《医林绳墨大全》卷2)、“参苓白术膏”(《杂病源流犀烛》卷29)。

方中桔梗的配伍意义桔梗苦辛而平,本方用之,一则藉其升浮之性,与诸渗利之药配伍而使降中寓升,以助气机升降之复,并与砂仁同司理气之职,正如《冯氏锦囊秘录》卷5所云“桔梗人肺,能升能降。所以通天气于地道,而无痞塞之忧也”,《医方集解.补养之剂》亦云“桔梗苦甘人肺,能载诸药上浮,又能通天气于地道,使气得升降而益和”;二则取其上行人肺,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通,则水道通利而湿有去路;三则以其宣利肺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四则用为舟楫,载诸补脾之药上行,引脾气上升,使输精于肺,而奏“培土生金”之功。

1、吴昆:“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者,此方主之。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羸弱矣。故治杂证者,宜以脾胃为主。然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是方也,人参、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术、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医方考》卷4)

2、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薏仁、扁豆、莲肉,皆补脾之药也,然茯苓、山药、薏仁理脾而兼能渗湿;砂仁、陈皮调气行滞之品也,然合参、术、苓、草,暖胃而又能补中;桔梗苦甘人肺,能载诸药上浮,又能通天气于地道,使气得升降而益和,且以保肺,防燥药之上僭也。”(《医方集解.补养之剂》)

3、冯兆张:“脾胃属土;土为万物之母。东垣曰:脾胃虚则百病生,调理中州,其首务也。脾悦甘,故用人参、甘草、苡仁;土喜燥,故用白术、茯苓;脾喜香,故用砂仁;心生脾,故用莲肉益心;土恶水,故用山药治肾;桔梗人肺,能升能降。所以通天气于地道,而无痞塞之忧也。”(《冯氏锦囊秘录》卷5)

4、徐大椿:“脾胃两虚,不能健运胜湿,而输纳无权,故食少体倦,吐泻不止焉。人参扶元补胃,白术燥湿健脾,山药补脾益阴,莲肉清心醒脾,扁豆健脾和胃气,米仁健脾渗湿热,炙草缓中,桔梗清肺。茯苓渗湿以和脾胃也。为散米饮煎服,使湿化气调,则脾胃壮盛而体强食进,何吐泻之不止哉?此健脾强胃之剂,为土虚不能胜湿吐泻之专方。”(《医略六书》卷18)

5、费伯雄:“此健脾和胃之正药也。惟扁豆性劣,宜减去,尝见疟愈之后服扁豆者,无不复发,此可知也。”(《医方论》卷1)

6、谢观:“此方不寒不热,性味和平,调理病后痢后尤宜。常服调脾悦色,顺正去邪,功难尽述。”(《中国医学大辞典》)

本方主治,徐氏以“脾胃两虚,不能健运胜湿”,“为土虚不能胜湿吐泻之专方”论之,而其立法,汪氏以“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概之,简明扼要,均为有得之见。谢氏所云本方之性“不寒不热,性味和平,周理病后痢后尤宜”,指出参苓白术散为病后调理脾胃,治疗慢性久病之剂,亦颇合实际。关于本方用药,诸家多无疑义,惟费氏认为扁豆于脾胃病不宜,主张去之。考扁豆性味甘平,作用和缓,补中健脾,化湿和中,于本证病机亦合,似无必要去之。

1、腹泻用本方治疗慢性结肠炎30例,服药1个疗程(30天)后,3例显效,9例好转,8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3.33%。有人以本方加黄芪30g为基本方,肾阳不足者加热附片、破故纸,肝气郁结者加柴胡、白芍,兼湿热内蕴者加黄芩、黄连,虚寒滑脱者加赤石脂、禹余粮、升麻,纳差者加神曲、谷麦芽。治疗慢性腹泻患者56例,结果痊愈29例,显效15例,好转7例,无效5例。应用本方加减治疗过敏性结肠炎60例,结果治愈(症状消失,身体逐渐康复,半年以上未复发者)38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偶尔有大便改变者)4例,好转(症状减轻,但随情绪或饮食改变大便随之改变者)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还有人用本方合四神丸各9g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28例,若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者,中午加服香连丸。结果:临床治愈(大便成形,每日工次,症状和体征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者)5例;显效(大便恢复正常,症状、体征消失,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者)16例;有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症状有所缓解者)5例;无效(大便失常,症状、体征减轻不明显,且有反复者)2例,总有效率为92%。

2、肝硬化以太子参、白术、茯苓各12g,炒苡米、扁豆、山药各24g,砂仁、山楂、陈皮各10g为主方,气郁甚者加枳壳、元胡、川栋子、麦芽,水湿内停者加大腹皮、泽兰、桂枝、泽泻,气滞血瘀者加龟甲、穿山甲、鳖甲、泽兰、丹参,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天冬、蝉衣、黄精。治疗肝硬化30例,结果痊愈9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恶化4例。

3、肺心病缓解期以本方为主加减治疗肺心病缓解期78例,显效(咳、喘、痰、悸、肿胀等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肝颈反流征为阴性,肝缩小3cm以上,两肺哕音及下肢水肿消失,病情稳定,生活自理,并至少1个冬季以上未复发)34例;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急性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病情稳定)3l例;无效(以上各项指标无改善或恶化,甚至死亡)13例;总有效率为83.3%,病死率为5.1%。疗程最短1个月,最长为2年,平均为3.1个月。

4、放化疗所致胃肠道毒副反应应用本方加法夏为基本方,呕吐甚加竹茹、石斛,纳差或食后脘腹痞满加木香、焦三仙,肠鸣腹泻加乌梅、干姜、黄连,头昏倦怠酌加黄芪、首乌,心烦不宁,难人寐者加酸枣仁、丹参。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放化疗中胃肠道毒副反应者96例,常见症状有口淡乏味、恶心呕吐、胃脘不适、厌油及食纳减少等。结果显效33例,有效46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82.3%。

5、慢性肾炎用本方去桔梗、加虎杖,治疗慢性肾炎13例。尿蛋白在+++一++++之间,经服本方最短1月,最长半年均获显效。其中8例临床治愈,出院时尿蛋白稳定在一一±之间;5例有效,尿蛋白控制在+一++之间,其它临床症状消失。

6、疳证用本方为主治疗胃阴不足型疳证30例,结果显效、有效各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4%。以党参3一10g(或太子参6—30g),炒白术、赤芍、白芍、茯苓、炒扁豆、淮山药、鸡内金、陈皮各3一10g,砂仁1—6g,法米仁g。治疗小儿脾虚肝旺型疳证例,结果痊愈(体重增加,基本接近健康小儿正常值,各种兼证消失,各项检查指标恢复正常)63例,占52%;好转(体重有所增加,精神、食欲兼证及贫血均有改善,大便镜检无虫卵)55例,占45.5%;无效(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指标无改善)3例,占2.5%,总有效率达97.5%。

7、汗疱疹用参苓白术片治疗汗疱疹48例,结果服药15天后,痊愈(水疱、瘙痒均消失)42例,显效(水疱大部分消失,瘙痒显著减轻)6例。起效时间最短2天,平均5天,无任何毒、副作用。

1、对胃肠收缩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本方小剂量可兴奋肠管收缩,大剂量则主要引起抑制。小剂量可解除肾上腺对肠管的部分抑制现象,大剂量又可解除氯化钡或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肠管痉挛。这一结果与本方补气健脾的功能颇为吻合。本方对胃肠收缩活动的兴奋和抑制作用,与剂量大小有关。方中部分药物如茯苓、甘草、白术及陈皮主要有抑制作用;个别药物如桔梗主要呈兴奋作用。但总的看来,其抑制作用占优势。故本方似为一种以抑制为主;兴奋为辅的胃肠活动调整剂量。

2、对肠管吸收功能的影响实验表明,本方能增加肠管对水及氯化物的吸收,而且在大剂量时能抑制肠管的收缩,此类作用可能与参苓白术散促进水湿运化和治疗脾虚泄泻有关。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而成的脾胃1号方治疗婴儿泄泻的研究表明,服药后随着泄泻的控制,还伴有腹壁脂肪的增厚及体重的增加,并可见D一木糖吸收明显增加,证明本方能显著改善脾虚泄泻患儿的小肠吸收功能。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对脾虚泄泻患者给予参苓白术散治疗后,可见脾阳不足型患者尿17-羟、17-酮及脾虚型之17-酮、脾肾阳虚型之17-羟排泄量有显著增加,自然花办形成率低下者的百分比减少。提示本方有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及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1、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原名“白术散”)人参二钱五分(7g)白茯苓五钱(15g)白术五钱(15g)藿香叶五钱(15g)木香二钱(6g)甘草一钱(3g)葛根五钱,渴者加至一两(15—30g)上药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

功用:健脾止泻。

主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精液枯竭,口渴烦躁,但欲饮水,乳食不进,赢瘦困劣。

七味白术散以参、苓、术、草益气健脾;藿香芳香化湿,和胃止呕;木香调气畅中;葛根升阳止泻,生津止渴,诸药配伍,共成健脾止泻之剂。与参苓白术散比较,二方均含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和胃,为治脾胃气虚证候的常用方,不同的是参苓白术散因有山药、扁豆、莲子、薏苡仁等,故补脾渗湿之力强,并可培土生金而能益肺;本方补脾渗湿之力稍逊,且因以葛根易桔梗而专于治脾,但藿香、葛根兼可解表,故对脾虚久泻兼外感者亦宜。

2、资生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2,原名“保胎资生丸”)人参人乳浸,饭上蒸,烘干三两(9g)白术三两(9g)白茯苓为细末,水澄,蒸,晒干,人人乳再蒸,晒干一两半(4.5g)广陈皮去白,略蒸二两(6g)山楂肉蒸二两(6g)甘草去皮,蜜炙五钱(3g)怀山药切片,炒一两五钱(4.5g)川黄连如法炒七次三钱(1g)薏苡仁炒三次一两半(4.5g)白扁豆炒一两半(4.5g)白豆蔻仁不可见火三钱五分(1g)藿香叶不见火五钱(1.5g)莲肉去心,炒一两五钱(4.5g)泽泻切片,炒三钱半(1g)桔梗米泔浸,去芦,蒸五钱(1.5g)芡实粉炒黄一两五钱(4.5g)麦芽炒,研磨,取净面一两(3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次一丸,重二钱(6g),用白汤或清米汤、橘皮汤、炒砂仁汤嚼化下。功用:益气健脾,和胃渗湿,消食理气。主治:妊娠三月,阳明脉衰,胎元不固。亦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脘腹作胀,恶心呕吐,消瘦乏力等证。

本方的药物组成近于参苓白术散,乃是方去砂仁,加陈皮、白豆蔻、藿香叶、泽泻理气醒脾,祛湿化浊;山楂、麦芽消食和胃化滞;芡实健脾化湿,黄连和胃清湿热而成。故较之原方理气和胃之效益著,又增清化湿热之功。本方原书主要用于保胎,故又名“保胎资生丸”,现代临床则常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又挟湿积化热,症见食少便溏,消瘦乏力等证者。

会员日同仁堂中成药、西药、道地饮片、砭石系列均享受九五折优惠









































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SEM(竞价)专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nr/203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