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
越人歌
Wel 不是不知道应该闪避应该逃离
可是在这样美丽的夜晚里啊
藏着一种渴望却绝不容许
只求
只求能得到你目光流转处
一瞬间的爱怜
从心到肌肤
我是飞蛾奔向炙热的火焰
燃烧之后
必成灰烬
但是如果不肯燃烧往后
我又能剩下些什么呢
除了一颗
逐渐粗糙逐渐碎裂
逐渐在尘埃中失去了光泽的心
——《在黑暗的河流上》节选
03
由于《越人歌》是一首译诗,在被翻译后,情感虽凸显了,但是,其原本的故事也就模糊了。
而要读懂这首诗,必须由诗歌的文本去把握它的故事背景。
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是越女“得与王子同舟”后引发的感情的表白。而越女并不是一开始知道她是与王子同舟的。
诗的第四句告诉我们她“得知王子”时两人已经短兵相接了,而两人直接交流的话也只有“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后来的故事只是越女一个人的演绎。至于演绎完感情的表白,王子表现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席慕蓉认为这个故事并没有一个童话的结尾,她在诗歌《在黑暗的河流———读〈越人歌〉之后》的附记中写道。
“《越人歌》相传是中国第一首译诗。鄂君子晰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用越语唱了一首,鄂君请人用楚语译出,就是这一首美丽的情诗。有人说鄂君在听懂了这首诗明白了越女的心之后,就微笑着把她带回去了但是在黑暗的河流上我们所知道的结局不是这样。”
那么两个人共同的故事就是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接下来的故事是越女的独舞。
得知王子心几烦而不绝,以及随后的唱歌表白自己的爱。故事似乎理清了。
然而究竟谁“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却仍不得而知。
无论是越女还是王子都可以“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王子当然可以屈尊求爱,越女也可以主动示爱。
04
这个故事其实可以看作是两个故事或者是王子的求爱也或能是越女的求爱。
这时这首诗就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张力。
一是感情表达上的隐与显。
二是身份地位上的尊与卑。
无论是尊卑,都有表达感情的权利。但是身份卑微的人越女,通过拒绝、辱骂他人的方式从反身表达自己的感情,或是身份高贵的人,隐藏自己的身份向地位卑微的人求爱。都使爱的表达千回百转、愁肠萦结。一种是错位的爱情,一种是不平等的爱情。
爱情因错位而惆怅,因不平等而惆怅。
可以说,感情与身份的矛盾是这首诗的内在冲突。感情表达与身份地位出现了一种不相称的关系,或者说出现了情感与伦理的矛盾,情感表达被伦理要求所束缚,正是这首诗的怅惆与忧伤的根源,也是这首诗情感美所在。
参考文献:
1.《越人歌解读》.吴安其.年
2.《越人歌的审美再现——从语内翻译到国际翻译》.马明蓉戎林海.年
3.《越人歌的双重意蕴》.吴国珍年
4.《在黑暗的河流上——读越人歌后》.席慕蓉.
帅帅书屋∣shuaishuaishuwu09书评
推文
资源
长按2秒即扫码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nr/1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