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与宝鸡五人谈陕西法制网

中科治疗白癜风有疗效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黄帝与宝鸡五人谈——霍彦儒高强葛文华张润棠刘明科

宝鸡也是黄帝故里

霍彦儒

一、黄帝故里诸种说法

文献记载和今人学者研究,关于黄帝故里(或发祥地)有以下几种说法:古文献记载有姬水说、新郑说、曲阜说、天水说。今人研究有陕西说。在陕西说里有北部说、陕北黄土高原说、渭水说、宝鸡说、黄陵说、长武说等。其他省的说法有河北涿鹿说、湖南长沙说、甘肃天水说、河南新郑说、山东曲阜说等。

不管是传统的说法,还是今人研究的说法,集中起来看,主要集中在陕西和河南。陕西两处即陕(西)北黄土高原和宝鸡渭河流域,河南为新郑。实际上陕西两处说法并不矛盾,都在一个区域之内。只不过一个是大范围,一个是小范围而已。

将陕西宝鸡、河南新郑两种说法加以比较,可以看出宝鸡渭河流域的“姬水说”要比河南新郑说可靠,证据更足。从文献记载看,其一,文献记载早。《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国语》均认为是春秋的文献;其二,国家祭祀早。《史记·封禅书》:秦灵公三年(前)“设吴阳上畤,祭黄帝……”。其三,宝鸡是公认的炎帝故里,作为通婚族的“双胞族”,其“居住地相距并不很远”(徐旭生语)。而河南新郑最早文献记载是宋代。虽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黄帝居轩辕之丘”之语,但对“轩辕之丘”有多种说法,且所说地域相距甚远;其二,新郑虽有祭祀黄帝的庙宇,但都是明清以后民间修的。且未见文献记载有哪一个朝代在此搞过祭奠。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先秦卷》说:“炎帝族所在姜水是渭河的一条支流,在今陕西宝鸡市境内,黄帝所在的姬水是现今的哪一条河流尚无定论,但应距姜水不很远。因而可以推测,炎黄两个氏族部落发祥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经考证,姬水即今出麟游、经武功而入渭的漆水河。

二、黄帝时代的考古学文化

谈黄帝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首先要对黄帝时代给以合理的定位。目前关于黄帝时代的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仰韶末期与龙山中期说(距今约—年)。(2)仰韶文化中晚期说(距今约—年)。(3)仰韶文化说(距今约—年)。(4)前仰韶文化及其以前说(距今约—年)。另外,还有庙底沟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等不同说法。

根据苏秉琦对关中仰韶文化“四分法”(前仰韶、仰韶前期、仰韶后期,后仰韶),再联系到炎帝所处时代,我认为上面的第一种说法较为合理。黄帝时代定位应在仰韶文化的晚期及与龙山文化早期的交汇之际。这就与宝鸡福临堡仰韶文化的晚期基本能对应起来。炎帝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正好与宝鸡北首岭上层文化和福临堡的早期文化基本上能对应起来。这两种类型文化前后衔接,后者继承前者发展而来。这正好反映了炎黄二族在宝鸡渭河流域生活的不同时代。如上两种类型的文化在宝鸡地区有近处。这么多的新石器遗址,也正好发映了炎黄二帝生活时代的其前和其后,宝鸡渭河流域的深厚的炎黄文化。

三、宝鸡的民间传说与黄帝在宝鸡的遗迹

宝鸡有关黄帝的民间传说虽不比炎帝多,但目前也采集到了几则有关黄帝的传说,如黄帝登天台山祭炎帝、炎黄结亲以及臣子岐伯采药、仓颉造字等。

黄帝遗迹在今宝鸡市内传说有黄帝医官岐伯出生的岐阳村,在岐山有黄帝臣子仓颉的祠庙。据传黄帝之师吴权出生在吴山,岐伯在吴山采过药,颛顼族裔吴回部从吴山兴起和发展。《汉书·地理志第八上》载:“隃麋,有黄帝子祠。莽曰扶亭。”又载:“陈仓,有……黄帝孙、舜妻[育]冢祠。……虢,有黄帝子、周文武王祠。”说明至少汉以前在今宝鸡地区就存在有多处黄帝及其后裔的祠庙。这里还有大量其后裔姬周人的遗址等。市外西距多公里有平凉崆峒山,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西至空桐,登鸡头。”传说这里曾是黄帝向广成子问道之地,建有庙宇、塑有黄帝像;东有黄帝陵桥山,距此仅为多公里,在关中的渭河流域。乾县出土的周成王时的《献侯鼎》铭文上的“天鼋”二字,学界多认为这就是文献中所说的黄帝的名号轩辕。说明从史前到商周时,轩辕或“天鼋”部族一直是存在的。

四、关于黄帝族的迁徙

关于黄帝族的迁徙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由东向西。出发点一个是说从山东曲阜,一个是说从河南新郑,还有说从今河北涿鹿,然后到达陕西渭水流域和陕北及甘肃天水等地。一是由西向东。这也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从今天水出发,宝鸡建都,随后又到今黄陵桥山等地;一个是以宝鸡渭水流域即漆水河为出发点,向东陆续迁徙。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说:黄帝氏族居住陕西,“东迁的路线大约偏北,他们大约顺北洛水南下,到今大荔、朝邑一带,东渡黄河,跟着中条及太行山边逐渐向东北走。”在河北涿鹿、阪泉之战后,可能有部分迁今山东曲阜一带,有部分迁其父族少典之墟—新郑一带,建立有熊国。徐旭生关于黄帝族的迁徙观点,目前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总之,从以上文献、考古和民间传说以及迁徙路线可以看出,黄帝族的出生地在宝鸡渭水流域“姬水说”要较之其他诸说可靠得多。所以,宝鸡不仅是炎帝故里,而且也是黄帝故里。为此,在宝鸡及陕西我们提出“姬黄文化”的概念。这既有利于区别其他地方的所谓“黄帝文化”,也能突显我们的地域文化特征,且与“姜炎文化”相对应,共同构成我们宝鸡的上古文化。

宝鸡是黄帝的源生地

高强

一、学界关于黄帝故里的主要观点

黄帝故里在哪里?河南新郑、甘肃天水、山东曲阜、河北涿鹿、陕西宝鸡、陕西黄陵、辽河流域等诸说并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河南新郑说,蒙文通、钱穆及河南的一些学者认同此说。

新郑黄帝故里说的主要依据是轩辕居有熊,有熊即新郑。记载轩辕“居有熊”的《竹书纪年》是今本,王国维先生认为今本“无用无征,则废此书可”。司马迁在《史记》里讲“故黄帝为有熊”,但未说有熊、轩辕丘在什么地方,说明当时已搞不清楚这些地方在哪里了。西汉的焦延寿在《焦氏易林》中说:“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以后的《帝王世纪》等文献亦持此说。

陕西宝鸡说最有利的证据是《国语·晋语》里的一段话:“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炎帝族和黄帝族关系很近,居住地应该不远,既然宝鸡是炎帝故里,也应是黄帝故里。此外,《山海经》提及轩辕之丘和轩辕之国均在西山经、海外西经和大荒西经,都是在西方。今人朱希祖、徐旭生、张岂之等认为黄帝的发祥地在陕甘,范文澜、刘起釪等认为黄帝发祥于西北。

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提到了两处黄帝生地和两处黄帝建都之地,但都是引用他人之言,未下结论,只是说“未知孰是”。两处黄帝生地是甘肃天水和山东曲阜;两处黄帝建都之地是陕西宝鸡(陈仓)和河南新郑。这一方面说明郦道元非常严谨,不随意下结论,另一方面说明在北魏的时候,关于黄帝故里已经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

二、宝鸡是黄帝的原生地

我以为说宝鸡是黄帝故地没有问题,说宝鸡是黄帝故里,有理由,但需要论证。其实任何一家的说法都有推测成分,都不是确凿无疑的。三皇五帝是传说人物,文献记载不明确,无法确定故里;考古发现难对应,难以对应族属;民间传说多附会,不能作为确证。

近年来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汉族是多元一体的,炎黄二帝是否也是多元一体的?原来称炎帝、黄帝、神农氏、轩辕氏的部族首领不止一人,不仅同一部族前后不同的首领共用同一名号,而且可能同一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部族的首领也使用过同一名号,因为这些名号响亮。后来随着族群迁徙、融合,文化交流、互动,逐渐认同、整合,大多数名号没有流传和记载下来,而三皇五帝成了代表。

从这个意义上说,宝鸡完全可以讲自己是黄帝文化的主要流传之地,可以讲自己是黄帝故地,甚至可以讲自己是某位黄帝的故里,并且极有可能是黄帝的原生地(宝鸡的黄帝比新郑的黄帝更古朴、更原始)。

黄帝成于姬水—漆水河

葛文华

关于黄帝的生地记载多有抵牾。

《汉书·人物表考卷一》:“少典娶有蟜氏,名附宝,感大电绕枢,孕二十五月以戊己日生黄帝于天水。”

《水经注·渭水》:“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由此产生“天水说”。《史记正义》:“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由此产生“寿丘说”。宋刘恕《通鉴外纪》:“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者,感电光绕斗而有娠,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姓公孙。”此处之轩辕谷指今新郑市西北。由此生出“新郑说”。

“天水说”不被学术界认同。值得一提的是“寿丘说”。其说出自汉代山东曲阜人孔安国,西晋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加以附和。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鲁国本为少皞之墟,是东夷族的大本营,华夏集团的黄帝绝不能生那里。在周成王‘残奄’(鲁地奄地)以前姬姓的势力没有到达山东的痕迹。”

对于黄帝故里在新郑,历代文献记载并不多,新郑的古迹虽多,但所发现的“具茨山岩画”等远古时期遗址,最多只能证明黄帝曾经在此居住过,并不能证明黄帝在此出生。“新郑说”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作为考古依据,在论说上陷入了悖论。庙底沟类型是由半坡类型直接发展而来,若说庙底沟类型是黄帝遗存,那它的前期形态是什么,是否要推到半坡时期?这样一来,也就把自身否定了。再者,怎么解释仰韶半坡类型的去向呢?

能够说明黄帝最初活动地域的还是《国语·晋语四》的说法:“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挤)也,异德之故也。”可见,他们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

姬水和姜水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境内的渭河流域。姜水位于宝鸡,但姬水则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漆水河(又名漆水,古称杜水、武亭水、中亭水)。源出宝鸡市麟游县庙湾附近山丘,向东折南流,经麟游县,乾县、扶风县,至武功县白石滩入渭河。《水经注》说:“漆水出扶风杜阳俞山东北,入于渭。”另一说,漆水是位于关中北部黄陵县附近的沮河,源自陕西中北部的子午岭东麓的沮源关,因之姬水又称沮河,横贯黄陵全境,向东入洛河。两河都是渭河的支流。依《国语·晋语》,姬水应与姜水很近,可知姬水为漆水之说,较为可信。沮水一带或为后来的居地。

在上世纪中叶,徐旭生秉持黄帝起于陕西黄土高原的观点,曾这样描述过:“炎帝及黄帝的氏族居住在陕西,也不知经历几何年月。此后也不知什么缘故,一部分逐渐东移。黄帝氏族东迁的路线大约偏北,他们大约顺北洛水南下,到今大荔、朝邑一带,东渡黄河,跟着中条及太行山边逐渐向东北走。”

  再来参诸史籍和地理资料。《庄子·在宥》云:黄帝“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西至空桐,登鸡头。”这都说明黄帝族与空桐有历史渊源。又,陕北黄陵县有黄帝陵。崆峒在今平凉,属泾水流域。黄陵在北洛水流域。这与上述姬水的位置比较靠近,方位大体一致。由此推测,黄帝最初活动地域应在渭河支流漆水一带,然后扩展到相邻的陇东、黄陵。后来黄帝族群扩展到河北平原,其迁徙路线,史籍没有明确记载。或可从考古文化中寻找线索。像黄帝这样大的族群,必定有其文化遗存。那是什么呢?有把仰韶文化看作黄帝遗存的。有的说得具体些,直指庙底沟类型。但都语焉不详。

在仰韶时代的考古文化中有一个同仰韶文化并存的文化-----后冈一期文化,大可值得注意。后冈一期文化,年梁思永在安阳后冈发掘出土。后冈一期文化貌似仰韶文化,但又存在很大差别。它的陶器装饰流行红色彩绘,而无动物形彩绘图案。器形多陶鼎和长颈小口壶,而陶盆极少,没有小口尖底瓶。后冈一期文化也与大汶口文化相近,比如陶鼎的存在,而所不同者,在于无凿齿之风。因此,有的称其为仰韶文化后冈一期类型,有的则称“后冈一期——大汶口文化”。从分布来看,后冈一期文化,在河套和河北平原与仰韶文化呈重合交错、对峙争夺局面,甚至曾经扩大到山西的汾河流域。二者的相似和重合交错,说明二者关系密切,在血缘和文化传统上有一定的渊源;对峙争夺,或许印证了“用师以相济”的说法。它在河套的存在,从侧面说明了它不是东夷族的遗存。目前还没有资料可以证明,东夷族曾经扩展到了河套地区。

如果后冈一期文化与黄帝有关,那么黄帝东迁的路线,应是由漆水到陇东、陕北,再达河套,然后南下进入河北平原,打败炎帝、蚩尤以后扩展至中原地区,其势力“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荤粥……而邑于涿鹿之阿。”

姬水地望在宝鸡境内

张润棠

炎帝与黄帝缔造了华夏部落联盟,同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国语·晋语》记:“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炎黄史料,记载了炎、黄同源,长于姜水、姬水,形成不同文化特征,后经争战而结盟的基本史实。

《国语·晋语》这一史料,可以用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在《与时俱进,肩负时代之重任》一文中的话来解释:“张岂之同志说:‘宝鸡这块地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魂’,这话说的十分真切。我在这里补充地说:这块地方是发祥、发展、融合、弘扬中华原始文明和历史文化的圣地、要地和重地。说它是圣地是因为它是炎、黄二帝的发祥之地,炎黄二帝从这里出发,东向联盟了黄河流域众多氏族部落群体,凝聚而成为中华民族原始文化共同体,成为中华文明形成的主体。”

“在华夏文化系统中,炎黄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发祥地在关中一带。”这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和全社会的基本认同。简言之,今宝鸡地区不但是炎帝的故里,同时也是黄帝族的发祥之地。

炎、黄同源于华夏部落的少典氏,生息于渭水中上游地区。何光岳、杨东晨先生在《中华炎黄时代》一书中说:《炎黄氏族文化考》载:“《伏羲庙残碑》云:‘东迁少典君于颛顼,以奉伏羲之祀。’可见少典部落是伏羲和女娲部落派生出来的,即少典(有熊氏)是伏羲、女娲氏的儿子。”“相传有熊氏(少典)的一支西迁到了渭水中上游”,“有蟜氏部落与有熊部落一样,支族或裔族均沿黄河、渭水西迁,因而渭水流域乃至陕甘地区皆有其族分布。”

“炎帝以姜水成”。姜水地望虽有岐水和清姜河之异,因其皆在宝鸡境内,所以,炎帝故里在宝鸡,对此学术界已无太大的分歧。

“黄帝以姬水成”。姬水的地望在何处?古之学者鲜有确指,但今之专家已有明论,亦在今宝鸡境内。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在《炎帝的原生地究竟在哪里?》一文中说:“姬水与姜水今固不能确指,但其范围肯定是在宝鸡,在陕西周原和宝鸡一带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没有问题的”著名思想文化史专家张岂之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云:“炎帝族所在姜水是渭水的一条支流,在今陕西宝鸡市境内,黄帝族所在的姬水是现今的哪一条河流尚无定论,但应距姜水不很远。”宫长为、郑剑英主编《炎帝神农氏》云:“姬水的地望,虽不能确指,但是,肯定在宝鸡一带。”

姬水为渭河的哪条支流?著名史学家杨向奎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一书中说:“姜水可寻,姬水无踪,其实姬水即漆水,在周原一带。”《说文》、《水经》皆云漆水发源于杜阳(今陕西宝鸡市麟游县西),“漆水出右扶风杜阳岐山东北,入于渭。”考漆水发源于麟游县西,东流折南流,经永寿、乾县、扶风,至武功县境入渭河。也有史籍云:漆水在漆县(今陕西彬县)西。清人胡渭著《禹贡锥指》)认为:漆县是古漆水(今名水帘河),源于杜阳的水为古沮水。此说后起,另当别论。应以《说文》、《水经》所云为据。

漆水源出麟游县境内,流经扶风,在武功县境入渭河。武功自古隶属右扶风、凤翔府,是后稷周弃“有邰家室”,郑家坡等先周遗址等说明这里曾是黄帝后裔姬周氏故里。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麟游县境内新石器遗址69处,扶风境内达90处,因此,漆水流域孕育了黄帝部落,黄帝的发祥地在宝鸡是毋庸讳言的。

黄帝出生地的考古学文化

刘明科

黄帝的出生地有多种记载与传说,最有影响的一是河南新郑说,二是山东曲阜寿丘说,三是渭水上游的陕甘交界或是宝鸡说。

新郑说的主要依据是有熊国。史料记载黄帝的父亲少典是有熊部落首领,而有熊国就在新郑,所以黄帝当生于新郑轩辕之丘。

山东寿丘说的主要依据是,宋代真宗在那里建有庙宇祭黄帝。最早提出黄帝生于寿丘的是《古文尚书》,唐以后,把《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混为一谈,明清以来就已弄清《古文尚书》是伪造的,不可靠。战国以前的先秦古籍中从来没有提到黄帝与曲阜有什么联系。

陕甘交界渭河中上游(宝鸡)说的依据是,《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这是所有资料中时间最早的,也是最可靠性的。

目前学界,特别是考古学界,基本的看法是,黄帝(部落)最早是生于陕甘交界的渭河中上游地区。理由是《国语·晋语》说黄帝因姬水而为姓是有根据的。而且这一结论是符合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认为渭水上游的黄土峁原一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这个文明后来是沿着渭水而下,到达黄河后沿豫晋交界向北、向东发展的。

炎黄部落是处于中国史前文化这个大框架之内,一般来说就是指的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阶段。由于这个阶段没有文字记载,这就很难从考古学方面进行考证。现有的观点与考古学上相对应的某个文化阶段(如龙山文化)进行联系,也是很难取得共识的。难度在于对这些考古学文化部族属性的确定。

从早期阶段来看,有几处遗址与炎黄文化的初级阶段有关,并且在相关地研究中经常提到。一个就是渭水上游地区的大地湾一期、天水西山坪与师赵村遗址、关桃园早期、北首岭下层,以至于临潼零口、白家村等遗址。一个就是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这两个地区的这些遗址时代差不多,裴李岗甚至还要早一点。这个应当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多元特征的体现。总体上看,仰韶文化由渭水向东发展的大方向是不会变的,在渭水上游的山地峁原地区寻找中华文明起源的视线不会转移。

从遗物上看,乾县出土的周成王时的《献侯鼎》铭文上的“天鼋”二字,学界多认为这就是文献中所说的黄帝的名号轩辕,说明从史前到商周时,轩辕或“天鼋”部族一直是存在的。而且主要活动地区就在渭水中上游地区。还有年甘肃庆阳发现的翼龙化石,翼龙就是天鼋,这也是黄帝部族为什么长期生活在渭水流域的一个证据。

从甲骨文的演变看,少典氏部落的“典”字,最初是由葛藤串联起来的竹木。甲骨文是商代出现的,而在这以前,渭水上游一带的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中,就有了最早的文字符号。还有“黄”字的甲骨文写法,也是与天鼋的形象有关。

总之,中国考古学的前沿在前仰韶文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目标地在渭河中上游一带的山地与峁原。其发展路线是从陇山东西两翼沿渭水向东,再沿豫晋交界向北、向东逐步发展的。因此,学界的共识是:炎黄二帝的出生地就在渭河上游的陕甘交界地区。这与后来的众多黄帝出生地并不矛盾。

作者/来源:飞上九天揽日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nr/126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