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优秀书评推荐
路·人·药
——浅评鲁迅的《药》
甘雨霞
年,光复会的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此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于绍兴城的“古轩亭口”,惨遭杀害。此时,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形势仍旧不容乐观。
多年以后的年4月25日,鲁迅提笔郑重地写下了《药》一文。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故事围绕着“药”这一关键词展开,讲述了华老栓一家的独子华小栓得了痨病后,老栓听从了小镇上的知名人物康大叔的建议,去刑场买了沾着革命烈士夏瑜鲜血的人血馒头作为药引给小栓吃却徒劳无功,最后华大妈和夏四奶奶各自去祭拜死去的儿子和孙儿的故事。文章虽篇幅短小,却言语精悍,自有一番韵味,发人深省。
一路向“西”
“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的分明”。从茶馆到丁字街,华老栓揣着全家希望,跨步前行,一会儿便至目的地。谁知后来,从丁字街的古某亭口,到华家茶馆,再到西关外城根的坟冢,这条不算太远的路,华老栓却仿佛走出了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一下子耗尽了半身心力。三个地点之间的空间转换,承载的是华家三口人悲欢离合,影射着那个年代中无数贫苦百姓在生活重压下同样无能为力的背影····
小说中对“路”的描写很经典。有去丁字街买药时在“一无所有”的“灰白的路”上却“愈走愈分明”;而回家途中那路便“显出一条大道”;也有上坟时“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前者是因着老栓心系儿子,故而那路也显得格外分明宽敞,人也显得格外年轻有力;后者却在寒冷的清明时节和“自然的界限”的衬托下,显得一左一右两条路,一革命者一平民两个人,格外泾渭分明。而文章开头对路的描写,即“一无所有”、“灰白”却又像是明晃晃地昭示着这条终将走向灭亡的不归路——老栓带回来的人血馒头救不了小栓,革命者夏瑜也必然在路上牺牲。他们的心中都充斥着对幸福的无限憧憬,前者是因亲情,后者是因信仰,却终究殊途同归,一路奔赴西关的坟冢——死去的夏瑜和小栓埋在那儿,未来的华老栓、夏四奶奶等人也会埋在那儿,还有许许多多无名的英雄即将埋葬在这条路上。
丁字街的古某亭口、华家茶馆、西关外城根的坟冢,买药、吃药、上坟。华老栓揣着几把银钱、又换作人血馒头紧握着,最后却踉踉跄跄扶着华小栓的棺材、扛着绝了后、摇摇欲坠的华家,艰难地一路向“西”,走向迷雾笼罩的未来,走向黄土白骨的岁月。他的身旁有同样流着血泪的劳苦大众,身前有艰难领路的革命者······大家走在同一条路上,这是一条幸福的不归路,那些人却固执地一路向“西”,直到生命尽头。
看与被看
看与被看的模式在鲁迅的小说中被运用的炉火纯青,于《药》这篇文章里更是在刑场看客与茶馆茶客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秋天的后半夜,买“药”的老栓赶赴刑场。文章没有过多的赘述游街示众、沿街叫嚷、人声鼎沸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片段,而是别出心裁,以老栓的视角,描述了眼前沉闷、压抑、荒诞的场景:“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动态的行刑,静态的围观,好似割裂成了两个世界,不同的演员在交错的时空下同台上演一场浮夸的默剧,对比鲜明。
行刑前街道冷冷清清,奇怪的是遇见行刑这般热闹的事儿,老栓“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可见对于这种事,连狗都熟悉到视而不见了,未免有些许牺牲的无谓和悲凉。而此刻天还没大亮,却不断有几个人过去,三三两两古怪的人鬼似的徘徊,眨眼间,又拥过一大簇人。明明已是深夜,却自发的有三五成群看客聚在这儿,只为赶上看一场杀头的表演,“这种在血腥面前游戏人生、玩笑取乐的看客群体,在心理上达到了一种另类的狂欢,在人性上发展到了一个病态的极致”。其麻木、扭曲、诡谲的心思昭然若揭。
恰也“不负众望”,这事果真成了第二日看客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茶楼里,在消息灵通、言语无忌的康大叔、随声附和的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茶客的闲谈中,夏四爷、红眼睛阿义、夏瑜等人物粉墨登场,隐藏在其间的无数矛盾焦点也借此向读者缓缓展开了。
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篇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药》这篇文章的悲剧色彩正在于:革命者为群众付出生命,而群众却兴奋地围观咀嚼这场饕鬄盛宴,将这牺牲聊作午后闲谈一笑而过。此时此刻,前者与后者再次成为“被看者”和“看者”,双方形成一种间接的“围观”。正如卢亮老师所写,“这便是鲁迅笔下的《药》中的两类“看客”:一类人亲临围观之现场,极尽努力一睹被围观者;一类人冷漠言说他人不幸,聊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增加生活的乐趣。虽然表现并不完全相同,但他们有着根本性的共同之处,即:冷漠麻木,精神空虚。”这样的看客,在鲁迅的作品中是普遍存在的,他们既可怜可悲又可恶可恨。然而“看与被看”也是多重混杂的,正如围观的看客的无数双眼睛在争先恐后地看着囚犯一般,老栓起初也在他们背后远远地望着这些看客,或许还有夏瑜的同伴也混迹在人群中,神色复杂地扫视着这些麻木的国人。“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而一双眼睛地背后或许是无数双眼睛。此刻的刑场像是一个异形的世界,以被看者为中心,四周围着无数双看者冷漠的双眼,夜色笼罩下的身后一片朦胧,不时闪现着的几双或悲哀或愤懑的眼睛紧盯着这群看客,后面的后面,也有数不清的双眼一瞬不瞬地凝视着身前的“人”,而在数层包围的天上,还有一双名为“腐朽”的双眼讽刺地俯视着下方生灵,层层掩映,如斯恐怖。
多年后的读者再度翻开这篇文章,亦不自觉地延续着这一模式:《药》之中,看客看着未来,《药》之外,我们看着过去。“看与被看”,还好已是不同的心境。
药在何方
夏瑜死了。
华小栓也死了。
华夏呢······
文章围绕着“药”与“病”展开,华老栓“求药”,革命者也“求药”。前者是愿人体健康、无病无灾,后者是求中华复兴、国富民强,却由一只“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的乌鸦结束全篇。然而,以夏瑜的血作药引的人血馒头终究救不了得了痨病的小栓,高明医术也治不好体格健全却心灵麻木的国人,那么,救治中国的药在哪里?真正的良药在何方?
它在字里行间,在人心里。当一个人的心灵足够强大时,他便无所畏惧。与其偏信那虚无缥缈的人血馒头药引的迷信言论,不如真正从心灵上站起来,以精神防护抵御诸邪侵扰。想来,这便是鲁迅先生想通过文字告诉我们的吧——救治心灵。
夏瑜走了
华小栓也走了
华夏还在等待——更多国人的觉醒。
后记:
重新翻开《呐喊》,再次拜读了鲁迅的作品《药》,感触颇深。
海子曾说:“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无数仁人志士义无反顾地前仆后继,光明的星星火种终有一天将成燎原之势。终有一天,中国会成为它应有的模样。今天,我们看到了。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卢文锋,朱秋清.《一条幸福不归路——鲁迅小说《药》里“路”的作用》[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旬刊》,(33):64-65.
[3]吴雨轩.《鲁迅《药》中的“看客”思想与现实意义解读》[J]《赤子:上中旬》,(20).
[4]任青天.《痛下醒民的猛药——《药》一文中鲁迅的“看客情结”管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4):74-76.
[5]魏名宝.《闲笔写闲人,闲人不闲——谈《药》中的“看客”、“茶客”》[J]《语文教学之友》,(1):37-38.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nr/1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