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轶群国际通信网是如何构建与运用的从

中国近代是一个“变”的时代。西方“声光化电”之学的传入,更增添了这种“变”的激烈性与复杂性。随着研究深入与观念转变,学者愈来愈认识到物质技术在近代中国的重要程度与深层影响。可以说,物质技术史的兴起是当下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趋向之一。

年10月22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史学论坛暨中国近现代史青年学者读书班年第3期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本次读书班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戴海斌教授召集主持,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薛轶群副研究员分享其新著《万里关山一线通:近代中国国际通信网的建构与运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首先由薛轶群作题为《国际通信网是如何构建与运用的——从近代中国与电报的相遇谈起》的报告,随后由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宪阁、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齐小林、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助理教授吉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张文洋进行评议。四位评议人近期研究方向分别为近代新闻与传播、中共无线通信技术、近代中日关系、晚清电报技术,得益于专业相邻与视角的针对性,评议不仅深化了既有议题的讨论,更指出未来研究中值得留意的若干面向。本文为主讲人发言稿,末附评议人发言整理稿及部分听众问答。

薛轶群《万里关山一线通》书影薛轶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非常荣幸有机会来到复旦大学中国近代史青年学者读书班,和各位讨论拙著,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我大概从以下几个方面讲。

(一)研究缘起

关于电报的研究缘起,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我的硕士论文。因为是写近代中国的抵制外货运动,最初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nr/1239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