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孩子试错,比防范失败更重要,是极致的
哲学家弗洛姆曾经说过:“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现实中,面对孩子犯错,家长往往是不可接受的。
“一而三,再而三的犯错!怎么可能忍受!”
“这是原则性问题,绝不可以!”
“他都这么大了,怎么可能还会犯这样的错!”
……
但是,人类从古至今,小到个人的成长,大到文明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试错、领悟、提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试错,是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常用的方法,即根据已有经验,采取系统或随机的方式,去尝试各种可能的答案。
用在孩子身上,就是让孩子自己动手,接触新事物,尽管结果不完美,也许有缺陷,但让其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探寻、验证劳动成果,进而达到自我调整、快速成长的目的。
专注“家庭研究”和“女性研究”的复旦大学副教授沈奕斐说过:“孩子的成长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断去试错,才会知道前进。”
01
试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成长是在一次次的试错中,不断认识自己,对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还记得小马过河的故事么?小马想要过河,牛伯伯告诉他水不深,小松鼠告诉他水很深。小马不知道该听谁的才好,后来自己下水试过以后才发现,哦,原来河水既没有牛伯伯说的那么深,也没有小松鼠说的那么浅。有些事情,不试一试怎么会知道呢?
第8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鹬》,就讲了一个放孩子试错的故事。
鹬妈妈在海边觅食,小鹬在一旁等待。忽然,妈妈找到了美味的食物,小鹬便张开嘴,等着妈妈的投喂,可没想到妈妈却把它推到了海边,让它自己去寻找食物。
初次来到海边的小鹬激动不已,却被突然袭来的海浪拍打在一边,它慌忙地跑回小窝,害怕得不知所措。
可后来,在妈妈的鼓励下,小鹬战胜了内心的恐惧,不但在海浪中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也有了意外的发现。
这是不是与我们的人生非常像?
父母保护得太好,只会把潜力无穷的小孩,养成巨婴。
很多时候,我们看孩子很慢,很笨拙,多次犯错。
就很想干预。
但殊不知,孩子正是需要亲自碰壁,才能真正掌握生存的技能。
我们总想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诉孩子,觉得这样孩子就不用浪费时间去试了。
其实,先不说你的人生经验是不是捷径,就算是,孩子接受你的人生经验,也是需要一次次碰壁后,才能掌握的技能。
回想自己吧,我们年轻时什么时候服过长辈的话?
还不是经过一次次的碰壁,才明白长辈说得有多对?
02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成人的犯罪行为,倒退到他的童年,都能找到原因,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造成的。
孩子犯错时,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一生的路。
父母暴躁、责骂、抓着错误不放,孩子就学会了说谎、隐瞒、逃避责任,甚至走偏方向;父母允许孩子犯错,并且接纳孩子的错误,孩子才会积极面对,不再犯同样的错。
“我想进行尝试,我就是想错一错”!在武汉中学进行的关于亲子沟通的调查中,高二(2)班学校小嘉(化名)在调查表中这样呼吁。了解到,在关于学生是否“听话”的调查中,超过五成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但超过七成孩子却认为自己“听话”,在亲子沟通的有效性上出现了较大偏差。(《武汉晚报》12月8日)
很多家长之所以要求孩子必须“听话”,是因为他们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孩子避免犯他们当年犯过的错。
这样培养孩子,看起来很有效率,然而这么做,很可能使得孩子长大后缺乏主见,遇事不知道自己拿主意。并且一旦犯错,缺乏直面困难的勇气,也没有纠错的经验。
如今有些年轻人,一旦遭遇不顺,就会逃避现实,个别人甚至轻生,这是“逆商”低的表现。而“逆商“低,与从小一切听父母的,自己从未独立面对逆境有很大的关系。
“想错一错”,反映出孩子具备了很强的思辨能力,认识到了某些家长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对此,作为一个明智的家长,应该幡然醒悟,给予孩子“犯错权”,让他学会做一个能辨错纠错、勇于担当、不畏挫折的人。
03
美国著名教育家丽塔·皮尔逊在TED上,用一场热情洋溢的演讲,震撼了全场。
她说:
“我给孩子们做了20道题,一个孩子错了18道,我在他的卷子上写上了一个+2和大大的笑脸。
孩子很疑惑,过来问我,为什么不及格,却给了他一个笑脸?
我说,因为你渐入佳境,你没有全错,你还对了两题。
-18让人感觉想死,+2却意味着我没那么遭。”
多么智慧的激励,多么温暖的教育,在大片错误中,肯定了孩子微小的正确,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波兰作家显克维支说:
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试错是一种成长投资,我们不能扼杀孩子的这个机会,也只有不断试错才会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因为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纠错的过程。
每一次的试错,都是极其宝贵的经验。在学生时代,很多“学霸”级别的人物都会有一本“错题本”,那里面记录着他们做错过的题,每次考试前都会把“错题本”捧在手里仔细看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错题本”可以复制,但你们忘记了错误的经验并不是人人相同的,而且即便是同样的错误,每个人“犯错”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
中国古语云:“吃一堑长一智。”又云:“失败乃成功之母。”
道理很明显:鼓励孩子试错,不是鼓励犯错。鼓励只是一种手段,试错才是重点,在不断尝试中培养孩子的悟性。要知道,儿童的悟性大多是从错误中习得的。
人最有资本试错的时候,就是小时候。年龄越小,试错成本越低,风险越小。当父母没有能力为孩子清障的时候,错过最佳试错时机、缺失各种能力的孩子该怎么办?
或许只有望天长叹,欲哭无泪。
参考文献:男孩派,爱孩子,就给他试错的机会
作者/来源:老张教育新思享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nr/12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