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参考文献惊现,400多篇文章纷纷掉
经验
文献
实验
工具
SCI写作
国自然
作者:子非鱼
转载请注明:解螺旋·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
论文,这个科研狗日常苦苦追寻的对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晋升工作、奖励计划、还是国家基金申请都需要论文来支撑。而论文的好坏高低,除了用影响因子(IF)来评价外,文章被引频次也成为了一个评价学者和论文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显然,汇集着各类引文的参考文献部分,不仅体现着作者严谨的学术精神,也是众学者寻根溯源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现阶段的科学研究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所得,若要对文章内容有着更详尽的了解,通过参考文献部分找寻原文来细读并加深理解就是最佳方法。
虽说每当寻遍四处都搜索不到想看的文献时,内心总会有些沮丧,可若是所找寻的文献压根就不存在,就让人在沮丧之余感到万分懵逼了。而近日里RetractionWatch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中,就指出曾有多篇文章竟引用了一篇从未真正写过的“幽灵”引文。
1
多篇文章引用“虚假”论文
而事情的起因在于,荷兰莱顿大学教授PieterKroonenberg在试图找到一篇于年发表的关于学术写作的论文时,不仅一无所获,还发现甚至于连这篇文章的刊登期刊JournalofScienceCommunication都是不存在的。
而最让Kroonenberg惊讶的是,依据ClarivateAnalytics公司的WebofScience,就是这样一篇虚构的不真实的论文“Theartofwritingascientificarticle”被引用了多次,且至少40多篇引用此文的文章是发表在比较高端的杂志的。
那么既然这篇文章不是真的,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研究者引用它呢?细究下来才发现,近90%的文章是会议性文章,且有近三分之二的文章都出现了Elsevier的会议卷上。尤其是在低质量的会议论文中,“幽灵”参考文献的引用率总是远高于基线之上。
Kroonenberg将其归因为草率的写作和低效的质量控制,也就说这许是由研究者在他人文章中看到某一观点直接拿来使用却又不加溯源而造成的,显然这也反映出作者是缺乏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
2
参考文献引用的常见错误
然而,此次事件绝非学术界的特例,实际上,绝大多数研究者对文章的参考文献部分是多有忽略的,在引用文章时或多或少会犯以下几种错误:
1.转引他人文后参考文献。作者本人并没有亲自阅读所引文献,以至引用论点不够准确,断章取义甚至歪曲原意。
2.文献陈旧,信息不新。引用的文献大部分为5年前的研究,而综述多也在3年以上,如此显然不可能将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学科发展趋势体现出来。在科学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文献老化速率是相当快的,如作者缺乏引用最新文献的能力,则该科研成果的价值将会受到影响。
3.为了让自己的论文看起来“高大上”而强行将某些文章作为参考文献,以至于引文数量过多;或者对应该引文献的地方没有引用,使读者查不到原文,致使引文过少;又或者标引方法模棱两可,格式混乱。
而以上种种弊端一方面会降低你的论文质量和可信度,成为阻碍大家期刊投稿的绊脚石,另一方面还会在查重时产生较高的复制比,甚至导致学术不端。
3
参考文献合格的三大要求
显然,参考文献作为标准学术论文的重要部分,确实起着其他部分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它不仅能反应科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体现科学的继承性,为论文提供文献依据,也体现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避免剽窃抄袭之嫌。
因而,文献引用不能随意,是需要精心选择的,既要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同时还要保证自己的研究为论文焦点。那么实操中究竟要如何选择呢,总来的说,参考文献应满足“全”、“准”、“新”的三大要求。
所谓“全”,指的是在为研究文章提供背景性材料时,所引用内容尽可能囊括这一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经典研究,因为片面且缺乏代表性的引用显然无法体现此次研究的创新性和专业性。而相关性高、影响力高的经典文献往往能有力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并集中地表现论文主题,着实是参考文献的最佳选择。
另外,选择参考文献时必须要紧紧围绕论文主题,凡是能有力地说明、突出、烘托主题的就选用,否则就舍弃;不要犯不忍割爱的毛病,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参考文献写进文章里,从而影响文章主题的表达。
所谓“准”,指的是如果要为自己的论点提供可靠的依据,那么引用内容必须是科学且严谨的,这样才有可能被其他学者认可且信服,无法客观陈述事实甚至存在学术不端的引用内容不仅无法支撑你观点,甚至还会适得其反,让读者怀疑论文的真实性和作者的学术素养。
而这就需要对原始文献进行直接阅读,因而只有如此才能以科学的态度客观评价自己的论文和他人的工作,从而保证所引文献的正确性。通过查阅作者所列的文献,可以发现作者是直接阅读的原始文献还是转引文献;是确有此文献还是作者杜撰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