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的ldquo功能对等思想rdq
1
奈达“功能对等”的地位
诺德曾指出,在功能翻译理论形成的早期,不少《圣经》翻译者就意识到翻译过程应包含两个程序:一方面要忠实再现原语文本的各种形式特征,另一方面又要顺应目的语读者。其中,最突出的为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奈达虽不属于功能翻译理论学派,但他提出的这个理论把翻译和语言功能结合起来,与功能翻译学派的观点有不少内在的联系和互通性。特别是对“信息类”文本的翻译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我国的80-90年代,但凡搞翻译研究几乎必会提到奈达。奈达的理论对当时翻译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大而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功能对等”的含义
1.提出背景:基于其《圣经》翻译研究2.“功能对等”的前身:动态对等?动态对等的定义: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用奈达自己的话来说是“与源语信息最贴近而又自然的对等”。(Nida,:91)?含义:(1)对等,针对源发语信息(2)自然,针对接受者语言(3)最切近,以最高近似值为基准,将前两种取向结合在一起?目的:翻译的功能对等意在译文表达要完全自然,尽量使接受者与其自身文化语境中相关的行为方式相适应。——奈达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和原文的对等。但不论是语内交际还是语际交际,两篇不同的话语之间并无绝对对等可言。译者寻求的应当是最切近的对等,也就是说,应当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切近原文。此外,还应使译文行文自然,不带翻译腔。——谭载喜例:原文:greetoneanotherwithaholykiss(以圣吻互相致意)译文:giveoneanotheraheartyhandshakeallaround(与在场的人一一亲切握手)奈达用“自然”这个概念,比“通顺”要求高一点。“通顺”主要指语言,“自然”除了语言之外,同时还指文化上、思想习惯上可以通的过。“圣吻”从语言上讲并不是不通顺,但是现代英语读者无法想象什么样的吻才是“圣”,所以不自然。(金隄,:22)?核心:接受者对传达到接受者语言中的原文信息的反应,大体上应与原文接受者反应一样。(信息:话语的整体意义和内容、作者意欲让读者理解和接受的观念或情感)3.“动态对等”向“功能对等”的转换?“动态”容易被误解为仅指一种“影响力”。?更明确地强调“功能观”,认为使用“功能对等”这一表达来描述“充分翻译”的程度会显得更令人满意。(充分翻译:既然翻译从来没有完全对等的情况,一般而言,论及“功能对等”,最好从“充分的范围”这一角度来谈)。?“功能”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翻译都做了些什么。功能对等最理想的定义:译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3
“功能对等”的标准
奈达认为,“意在产生功能对等而非形式对等的翻译,是基于‘对等效果原则’之上的”。在这种情况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9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