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BiM最全解读,一文带你了解B

本文为四川柏慕联创BIM教育培训中心发布

■来源

JoyBiM

历史是未来的一面镜子

当一个技术充满争议的时候

为何不回过头来看看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技术

封面来源:cognoscape

前言

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这个名词第一次的出现,是在年Autodesk发布的白皮书里。一晃8年过去了,“BIM”这个名词迎来了自己的成年。在这8年里,关于BIM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而建筑行业很少有像BIM这样有着持续性热度且从未衰减的名词。甚至在这个名词提出的8年后,关于“BIM是什么”的热度都没有降低。其实有一个有趣的现像,在BIM发展的这么长时间里,关于BIM的发展史在国内很多文献中都是一笔带过,很多文献都是简单的说BIM源自于ChuckEastman的BuildingDescriptionSystems,或者Autodesk的白皮书,再或者JerryLaiserin。但一个名词从提出,到变成现在的这么普适性、甚至争议性,肯定经历了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而成。所以当我们对这个名词的现在和未来充满争议时,为何不回过头来看看当时为什么出现这个名词,以及这个名词出现后的8年里都发生了什么。

引言

开始文章前先说一个与BIM不相关的事情。很早之前在美国留学时买过一辆丰田二手车。一次在更换机油时,修车师傅指着汽车前面对我说:你的“TimingBelt”该更换了。这两个单词我都明白,但组合在一起便不知道什么意思了。当时我根据他指的方向,结合自己的想象,认为他是在说“刹车片”要换了。

回家后,我开始翻那辆车厚厚的说明书,结果映入眼帘的是看似有条理但很杂乱的目录、冗长的文字、和无法对上号的简略汽车图。花了很长时间我才找到对“TimingBelt”的说明:原来是“正时皮带”。

当时,我和修车师傅看着同一个位置,但是脑子里想着不同的对象。而因为信息组织的关系,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那个对象的信息。

模型化的汽车说明

再后来,随着汽车显示屏的越来越大,处理系统的越来越先进,很多汽车开始把产品手册内置到车系统中,并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示车的主要部位,你可以点击各个的部位查阅对应的信息,而不是通过厚厚的说明书目录和示意图,这个系统甚至会告诉你哪个构件在什么时候需要维护或者更换了。我想如果那个时候有这样的系统,我和修车师傅或许就不会出现信息沟通的偏差了。(当然这也需要车载模型达到“正时皮带”这个细度)

以下进入正文:

——Before——

是的

一直到年

都没有出现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

长久的诉求

引言所说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但如果放眼到一个体系极其庞大的专业领域,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问题则更加普遍。建筑行业也是如此。

建筑是一个异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涉及到的专业、参与和使用方众多。但长久以来,建筑行业只能通过一系列图纸和文档(Specs、RFI等),来将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描述清楚。但同一个对象,哪怕是一个专业的人,如果站在开发、设计、施工、生产、或者最终使用者的角度来看,通过传统的纸质媒介各方所理解的信息都是不一样的。更何况这些内容随着建设、使用过程又是动态变化且需多方协调的。

所以建筑生产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归根到底,大部分都是因为信息源的不统一造成的,并超出了传统媒介的表述能力。所以建筑行业一直期望能有个载体,把建设生产内容变成一个所见及所得的对象,这个对象承载与之相关的统一信息。

于是在计算机与CAD技术出现后,建筑行业便开始探索将计算机作为建筑生产信息载体的可能性。

建筑行业的诉求,图片来源:Arcadis

BuildingDescriptionSystems

从最早60年代DouglasC.Englebart提出的“AugmentingHumanIntellect”,到70年代的“BuildingProductModels”、“ProductInformationModels”等论述,建筑行业不约而同地都描绘了同一个场景:在电脑中有虚拟的建筑,展示建筑的每一个构件(Objectbaseddesign),构件都有一个关联的数据库(RelationalDatabase),描述这个构件建设过程所有的相关信息,所有参建方都可以查阅以确保获取的信息是一致的。

这些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ChuckEastman在-年发表的BuildingDescriptionSystems(BDS)。当时ChuckEastman团队把这个设想做成了完整的产品。按照ChuckEastman研究报告的描述,BDS是一个基于三维图形的设计工具,将建筑按照对象分解,形成对象库,同时每个对象背后是与之相关的数据库,建筑师在设计时从库中选取所需的对象组成一个建筑,而这个关联数据库的三维可视化设计成果可以直接交付给施工团队使用。

ChuckEastman对BDS的描述,图片来源:Google论文检索

ChuckEastman认为,在传统施工图中,一个构件需要通过多张图纸、文档才能描述清楚,一方面造成了不同参建方沟通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随着工程的推进,靠多文档描述一个构件的方式往往会造成信息的偏差。具备像BDS属性的产品,可以消除信息源不统一的问题。同时,当一个建筑对象用实体表达出来并具备信息属性后,潜在可以有更多的应用场景。

当时ChuckEastman对BDS的描述,已经很接近于现在的“BIM”理论,这是后来很多文献里认为BIM起源于BuildingDescriptionSystems的原因。其实,在BDS出现的同一时期,欧洲的部分国家如英国、芬兰、挪威等也出现了对应的理论和产品。但由于种种原因,BDS被更广泛的认为是后来“BIM”的先驱。

ChuckEastman基于BDS改善的第二代产品GLIDE原型(年),图片来源:ArchDaily电脑的制约

BuildingDescriptionSystem在当时被归类为CAD系统(ComputerAidedDesign),一个针对建筑行业带有数据库功能的CAD系统。而诸如BDS之类产品出现的70年代也是商业CAD兴起的年代:70年代,以Applicon、Computervision为代表的商业CAD元老五巨头逐渐成型。

但受制于昂贵的硬件成本,不管是CAD元老五巨头的普适性商业CAD,还是像BDS这种针对建筑业的特定产品,都没能广泛普及。根据ArchDaily的文献,70年末期时,一套CAD系统的售价差不多为2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35万美元),需要装在有空调的机房由专门的“CAD部门”操作。

和这些CAD系统一样,当时的BDS是基于PDP-0电脑运行的,由于电脑的制约,极少数的设计师真正使用过BDS或同类产品。

早期的PDP-0,70年代中期的PDP-0已经小了不少,但依旧要占据一个书房大小的空间。图片来源:ColumbiaUniversity–ComputingHistory

所以可以看出,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随着计算机和CAD技术的发展,类似于现在“BIM”的理论体系和产品就已经开始出现。但由于计算机的限制,这样的理论和产品并没有被广泛流传和接受。

PC时代下的CAD

时间进入到80年代,个人电脑(PC)开始普及。98年8月,IBM推出了其第一台PC——Model。于是伴随着前20多年的图形底层等技术积累,CAD产品在80年代迎来爆发期。

年的时候,第一版Catia和AutoCAD相继发布,在随后的几年里,MicroStation、Pro/Engineer、ArchiCAD等这些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产品相继发布,无数新生代CAD公司开始争夺电脑绘图市场。

年的AutoCAD.0,图片来源:scan2cad.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927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