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木衣锦绣第四期学术论文三中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建构新探

——基于文献、实物和技艺的色彩量化分析与色谱生成实践

李路珂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通过对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出版物和标准的梳理,发现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研究存在的不足。首先对中国传统遗存实物色彩进行定量分析,主要包括图像记录、色度测量和材料分析三种方法。其次是对中国传统色彩直接文献,以及典章制度、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中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类。最后运用尽可能接近古代色彩表层绘制时的材料和工艺,可以模拟制作色彩样本,并对样本的视觉指标进行准确的测量和标定。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中国传统色之典型色谱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中国传统色彩,色彩体系,文物色彩,色度测量,营造法式

本文受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THZWYX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资助

本文原载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编.《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年:15-38页.

色彩是视觉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至城市风貌,小至生活器用,无不由色彩奠定视觉特征之风格基调。20世纪以来,国人在建筑与艺术设计的各方面,寻求植根于本土传统、文化和地理环境的体系建构,传统色彩作为古老文明之艺术风格、科技水平和历史信息的载体,即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自年开始,笔者在清华大学组建课题研究组,陆续开展了关于文物建筑色彩的分析和研究,而对于传统色彩的量化分析和色谱生成方法,是其中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基于课题组的部分研究成果,探讨建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思路和方法。

一、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在中华文明中,很早就有着对颜色的体系化描述、管理和运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先秦以降的“五色”体系和宋《营造法式》中的“三主色”原则①,但在这一纵贯五千年、横跨众多地域文化的古老文明中,对色彩使用的原则、风格、材料和技法发生过多次大的转变,也存在着地域和民族上的多样性②,已有的“体系”远远不足以涵盖中国传统色彩的丰富变化。自20世纪中叶开始,国内外学者开始引入现代色彩学的概念,试图对中国传统色彩建立规范、清晰而系统的表述体系,其中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于年开始编制,年出版的《色谱》[1],此后半个多世纪,陆续出现了多种关于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出版物和标准,本文考察了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十种[1~10],其名称、出版情况、色彩数量和表色方法统计如表1,具体内容可概括如下:

(1)给出色名、色值和实物色卡三者(或仅包括其中2项)的对应关系;[1~10]

(2)基于国际上常用的表色体系(以孟塞尔体系和CIE体系为主),将色彩按序排列,形成色序表;[1~8]

(3)给出了部分“同色异名”的对应关系;[5]

(4)给出了部分传统色的颜料成分及制作流程。[9]

注:

①参见李路珂.《营造法式》彩画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②李路珂.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J].世界建筑,年,第34-41+页。

表1.近百年关于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出版物和标准

这些“色彩体系”的编制目的大致包括:

(1)统一颜色名称,规范色彩描述的方法;[1~8]

(2)提供通过目视比对方法测量和选择颜色的工具;[1~8]

(3)为建筑及各类产品设计提供配色参考;[1~9]

(4)为光源、涂料等工业提供有效的生产、施工和验收标准;[1;4~8]

(5)提供文物数字影像采集及数字化重建的色彩管理工具[10]

然而,现有的中国传统色彩系统,在完整、详实和可操作性方面,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正如曾启雄先生于年的“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上所说,直至今日,中国仍“尚未建构出完整的属于自己民族、国家、区域特色的色彩系统”①。仔细考察前辈成果的不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色彩数量不足,无法涵盖中国传统色彩的丰富性,实地比对时不能准确地描述传统色彩实物的颜色;

(2)色彩数值错误。由于色样制作或色度测量等环节的错误,色彩名称与色彩数值无法对应。例如“佛青”是中国传统建筑彩画的常用色,为沉着艳丽、略偏紫的深蓝色,按调和剂的不同,主要有“佛青油”和“胶调佛青”两种,颜色相近而光泽度不同。《中国古典建筑色彩》刊载了这两种颜色,[9]其中的“佛青油”,在D65光源、10°视场下测得的CIE-XYZ颜色值为3.86,4.09,4.82,该数值显示为一种暗灰色,如果换算为CIE-LCH数值②,则彩度值C仅为2.2,与实际上的深蓝色有很大差距,推测因“佛青油”的光泽度较高,测量仪器未考虑光泽度因素,故数值有很大误差。同一标准文献[9]中给出的“胶调佛青色”为7.31,6.03,30.35,如果换算为CIE-LCH数值,则彩度值C为55.4,为较高饱和度的蓝色,与实际经验吻合。

(3)色彩数值简单化。大部分中国传统色彩具有宽泛的特征,不论是传统色名,还是某一种传统颜料,均在色谱上有一定的波动范围,其范围可能远远大于一般颜色标准的色差控制要求,这就意味着单一的色度值实际上不适用于描述传统色彩。肖世孟先生的《先秦色彩研究》③采用“颜色范围”描述色名,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但遗憾的是,目前尚没有一部色谱类著作能够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色彩学方法来系统地描述传统色的色值。

(4)存在未经辨析的“同色异名”现象,例如林岱莹将《中国色名综览》[2]中所列色名的孟塞尔值进行对照,发现其中大红、珊瑚红及鱼腮红三色的颜色值完全相同,均为5R6/12。④

(5)开放性不足,缺乏根据新的研究补入新的色彩名称和色彩值的更新机制。

(6)缺少数据来源,除了《中国古典建筑色彩》[9]和《敦煌彩绘文物数字化保护色卡》[10]之外,其余各类色彩数据均未提供色样的来源和制法,色彩名称也未提供文献来源和运用的语境和时空范围,因此无法对内容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注:

①曾启雄.中国传统色彩建构的思考[A]//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年,第1-2页。

②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深圳市海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起草.均匀色空间和色差公式GB/T-[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年。

③肖世孟.先秦色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年。

④林岱莹.《色谱》、《中国色名综览》与《中国の传统色》之色名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曾启雄指导)[D/OL].台湾: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年。[-9-16]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871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