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年历史研究杂志刊登
历史学考研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史学前沿的题目。如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师大等历史学名校。所以,在平常复习过程中,学术知识的积累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复习功课。《历史研究》是历史学学术期刊中的绝对权威,能在这上面发表一篇学术文章,很不简单。所以,版主今天将年以来《历史研究》杂志所发表的所有论文进行一个汇总,并将论文摘要摘录下来,让大家更好的积累。
年第一期
评“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兼论相对主义的历史阐释
摘要: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的著名口号“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由实证主义转向相对主义的标识性宣言,代表的是绝对的相对主义历史观。贝克尔错误地处理事件与事实、记忆与事实的关系,通过分割客观历史与主体对客观历史的认识而抛弃客观性,认定历史是想象的历史,形成绝对的相对主义理论恶果。历史是事实,不是想象;历史是关于国家、民族以至人类社会发展大势及一般规律的事实与确证,而非碎片化的个人经历和记忆。历史大势由三个方向构成:决定或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人类及民族社会的生存状态;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历史的实证研究必不可少,但历史研究的根本意义是把握历史大势、发现历史规律,为当下人的行动指明未来。历史的伸张是事实的伸张、规律的伸张。历史的强制阐释背离历史事实,颠覆事实基准,以前置立场和模式,对历史作符合论者前置结论的阐释。汤因比的历史文明体系模式、以既定的场外理论强制粗暴地对历史本体的研究、以文学话语强制历史真实,是强制阐释历史的主要表现。对任何场外理论的应用,都要有限度规约。必须清醒辨析文学性的历史文本和历史性的文学文本。强制阐释的历史不是历史。
关键词:历史相对主义贝克尔汤因比历史阐释强制阐释
作者:张江,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北京
多重文献所见厉世政治与厉王再评价
摘要:近出清华简《芮良夫毖》是一篇刺讥时政的政治诗,作者或为芮良夫同一时代并具有一定官职的其他贵族。诗篇真实反映了厉王后期的政治危机,对于正确评价周厉王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结合清华简《芮良夫毖》等各种文献,全面分析厉世对外战争和统治政策,可以看出无论是国防上的轻忽戎患、不修边备,还是内政上的专利贪财、残民以逞,都表明周厉王所作所为已严重突破国家伦理的基本底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虐之君,而不是一位需要恢复名誉的“有作为”的“改革家”。
关键词:清华简《芮良夫毖》厉王革典历史评价
作者:杜勇,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天津
聚落与交通视阈下的秦汉亭制变迁
摘要:秦汉文献中的“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是真实存在的制度设计。亭的设置原则一是不能远离聚落,二是不能脱离交通。邮亭主要设置于京师与郡国、郡国与县邑的主要交通沿线,乡亭主要设置于聚落附近和郡国辖域的次级交通道路。乡亭、邮亭的辖区称“亭部”,随着亭部人口的增长和耕垦的需要逐渐形成新的聚落,此即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和三国吴简中的“丘”。新的聚落称“丘”而不称“里”,说明“丘”是按地域命名的,而非乡里行政组织。丘的形成既有邑居之民外迁的路径,更有移民在国家赋民草田、赋民丘地等安置政策下通过“占垦”而聚居的渠道。随着东汉地方管理体制的变动,亭部开始对辖域内散居的聚或丘行使乡部治权,出现亭部—丘的隶属关系。亭部退出历史舞台后,丘划归所在乡或另设乡统一管理,形成乡—里、乡—丘不同的管理体系。秦汉以来以联户为目的的乡里组织在聚与丘的浪潮下逐渐松动,聚落逐渐演变为地域单位,表明国家对丘的管理已经放弃了以“里”为基础的乡里编制和多重监管的传统。乡里行政编制虽然犹存,但广大乡村行政权力弱化的历程已经开始。
关键词:秦汉乡亭邮亭聚落丘
作者:王彦辉,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长春
宋朝皇帝与朝臣的信息博弈——围绕入内内侍省与进奏院传递诏奏之考察
摘要:两宋时期,以承传诏奏形式沟通中央与地方联系的渠道有二:一是制度规定的进奏院、通进司系统;二是非制度规定的入内内侍省系统。两条渠道呈现不断交错、此强彼弱之状态。元丰改制后,入内内侍省成为皇帝掌控机要诏奏传递,并进而绕开外廷臣僚独断朝政的重要依靠;而进奏院的作用却时隐时现。进奏院与入内内侍省在承传机要文字中的交错与张力,是宋朝皇帝与朝臣信息博弈的重要表现。而皇帝先后对进奏院之掌控和对入内内侍省之利用,亦显示出君主独裁政治的特征,这一特征又在士大夫的抵制与抗争下,起起伏伏,展现出有宋一代生动的政治形态。同时,在唐代皇帝周围形成的内外诸司所发挥的功能及形成的政治特点,在宋代仍然较为突出。从入内内侍省、内东门司、御药院、閤门、四方馆、客省等禁中机构群的监领机制及其在日常行政中的作用来看,有宋一代内朝的影子似乎亦隐约可见。
关键词:宋代入内内侍省进奏院文书传递内朝
作者:曹家齐,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广州
第二次四明公所案与上海法租界的扩界
摘要:第二次四明公所案是19世纪末发生在上海的一件大事,它直接导致上海法租界的扩大。从其产生背景、经过和结果来看,第二次四明公所案并非近代化市政建设与落后的国民意识和风俗习惯之间的矛盾,而是当时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势力范围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交涉过程中,清政府利用“地方外交”和“以夷制夷”策略,虽然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为中央政府减压的目的,抵制了法方的一些侵略要求,使得法国政府最终放弃浦东和南向的扩界图谋,但“地方外交”和“以夷制夷”策略的作用是有限的,不但无法实现清政府的愿望,反而使清政府的外交显得进退失据,最后落得被夷协谋、得不偿失的结局。英、法等列强在瓜分中国势力范围过程中虽然存在利益矛盾和冲突,但他们最终都会以牺牲中国的利益达成妥协。
关键词:第二次四明公所案上海法租界中法关系
作者:葛夫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近代中国东北森林的殖民开发与生态空间变迁
摘要:中国东北素有“林海”之称。近代以来,先是俄国以合办营建东省铁路为名,大肆砍伐滨绥(哈尔滨至绥芬河)、滨洲(哈尔滨至满洲里)铁路沿线以及中俄边界中国侧森林。随之,日本通日俄战争攫取了俄国在南满的权益,鸭绿江、浑江流域森林从此遭受空前浩劫。九一八事变日本独占东北后,包括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张广才岭、完达山、老爷岭等资源丰富的林区均遭到毁性砍伐。俄日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对东北森林破坏性的殖民开发,前后攫取东北木材达44亿立方米之巨,致使东省铁路沿线、鸭浑两江流域森林资源消失殆尽,长白山、大小兴安岭等重点林区变成过伐林地。东北森林资源的锐减造成东北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引发了人类生存环境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生态空间的变迁。
关键词:东北森林殖民开发生态空间
作者:王希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哈尔滨
张学良被幽禁大陆期间对马列主义理论著作的研读
摘要: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张学良藏书目录中,有大量“红色”和偏左的书籍。其中既有张学良自购者,也有负责看守他的刘乙光等人代购者。在被幽禁大陆期间,张学良曾认真研读其中的部分马列主义理论著作,并对《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哲学选辑》等书和部分杂志上刊发的理论文章做了详尽摘抄,留下了大量读书卡片。就卡片呈现的内容和其所写日记来看,张学良在当时不仅对马列主义有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而且在自觉地运用其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了解张学良当时的思想状况,而且对理解他在西安事变过程中的某些做法也不无裨益。
关键词:张学良马列主义藏书目录读书卡片
作者:郭双林,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
训诫”话语与加洛林时代的政治文化
摘要:以权力弥散、政治参与多元为特征的国家治理形态,是法兰克加洛林时代留给中世纪欧洲的一大政治遗产。查理曼的敕令《广训》和兰斯大主教辛克马尔的政论《宫廷治理》对“训诫”话语的运用,反映了当时对现世政教生活原则以“职分”为核心的特别理解,体现了加洛林君主与治下政教精英之间的合作性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构成了加洛林“合作政治”实践背后的意识形态基础。加洛林时代国家治理活动的基督教化,标志着欧洲中古“神权政治”的正式奠基。
关键词:中世纪加洛林王朝法兰克查理曼辛克马尔
作者:刘寅,美国圣母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西欧工业化的中世纪起源
摘要:西欧工业化研究不仅要研究工业化是如何完成的,还要北京白癜风哪家最便宜中科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2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