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这一个字,多少人在津门一夜暴富,又
天津,
是靠着海盐与漕运,
从沼泽与荒滩中发展起来的滨海城市。
天津地区的演变,
无不带着浓浓的海盐白晶卤气,
和河海之间点点飘忽梦幻一般的漕运白帆——
清代诗人张船山称誉天津
“十里鱼盐新泽国,二分烟月小扬州。”
天津盐商文化对天津民风民情的改变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天津的盐文化
▲《潞河督运图》局部长芦盐坨地
1渤海之滨
因盐而生,因盐而旺
渤海沿岸一带产盐由来已久,
《周礼》就记载了幽州“有鱼盐之利”。
公元年,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时,
三岔河口就已成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
开始有了散居的人家。
金贞元元年(年),兴起漕运,
金贞佑二年(年)设立直沽寨。
随后,大直沽、小直沽和三汊沽等聚落相继出现。
▲资料参考《潞河督运图》局部天津卫城东北角和三岔河口的北岸地区
元太宗六年(年)秋,
三岔河口地区突然“未霜而草枯,滩面宽平,盐卤涌出”。
高松、谢实等18家灶户获准在此地熬盐,
三岔河口成为海盐产地。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年)元朝政府
已在渤海西岸设置了二十二家盐场,
属后来天津地区的就有八家之多。
这八家盐场分别是兴国场、富国场、丰财场、
芦台场、济民场、越支场、石碑场、归化场。
▲《潞河督运图》画面中的掣盐厅
元延佑三年()
在直沽设“海津镇”,并派军队驻守。
成为漕运交卸倒驳的水旱码头。
也同时成为长芦盐的生产储运销售中心。
朱棣毕竟是个有作为的皇帝,
年登位,改号“永乐”。
并于七月初一发布诏书:
对曾从事煎盐等各种职业的特殊人犯、战俘、奴隶,一律赦免,各司其业
朱棣父子两朝(永乐与洪熙皇帝),
都曾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促使长芦盐业迅速地达到了明初局面。
▲海河东岸的盐坨地和护坨堤
至万历十一年(年),朝廷下旨,
白盐尽量由芦台场多供,盐砖则只由芦台场一家承办。
当时曾有诗人感慨道:
芦台极目际平沙,利博谁伶害亦赊。
土面刮来淋玉液,鏊头沸尽结银花。
明嘉靖年间,
长芦盐场开始普遍采用日光晒盐,
产量大增,天津亦成为长芦盐的销售集散中心。
▲等待装盐的驳船
▲盐坨地管理者与盐商
明代,沿河已有近千座露天或封闭的粮食储仓,
以序排列、颇为壮观。
而另一道亮丽的风景,则是天津码头上的盐坨。
南来北往的盐船,经过四通八达的河道和海路,齐聚河东码头。
▲津门保甲图中海河沿岸的盐坨,张显明先生拼制
◆据张焘的《津门杂记》记载:
天津产盐甚富,上裕饷需,下应民食,直豫两省一百八十余州县皆赖之。盐由海滩运津,堆积之地在河东,名曰盐坨。盐包累累如山,呼曰盐码,地占数里,一望无际。河上万船齐聚,岸上车水马龙。
◆据《天津政俗沿革记》卷八载:
各商由场运盐未入砣之先,谓之‘生盐’,入坨之后,商人引领改包,谓之‘熟盐’。其配筑提运,均于坨地行之。
清康熙七年(年)巡盐御史
和康熙十六年(年)长芦盐运移驻天津后,
天津的盐商逐渐发展壮大,
其在天津经济力量中渐渐超过依赖漕运的粮商,
成为天津的最富阶层。
天津的富商大贾“八大家”大都是盐商起家。
▲清宣统年间买盐支单
▲清宣统二年()长芦盐区共销售盐3.55亿斤,图为原盐销售前在过秤。
乾隆年间的《宁河县志》中,
收有清代诗人关廷牧一首《芦台玉砂》:
斥卤睛堆也自研,牢盆璀璨雪花湔。
移来烈日碱潮处,积向荒原古垒前。
谁道海滨开美利,翻同景物斗澄鲜。
银鱼莫更矜奇馔,暑雨风霜并可怜。
此图为描绘汉沽河干堆积的原盐《芦台玉砂》,载于乾隆四十四年《宁河县志》
至明末,
天津业已形成长芦盐产销运管理周转的中心。
由此,天津替代长芦,成为了中国第三大盐区。
2由尚武,变崇文
盐商是“扛把子”
01先有文化,还是先有钱?
就天津情况讲,有一条显而易见的规律:
正畸而优则仕,仕而优则盐。
◆闲堂张家行盐有了钱,儿孙都步篱仕途;
◆无锡华氏(南华)北迁后,祖先业盐,
后世出了内阁中丞华世奎。
◆李叔同之父李世珍,为同治进士,
致仕后因办盐务成了巨富;
◆杨一昆及其子杨恒占也是先仕而盐发家的。
无论如何,科场功名,
总是对文化的一种启动力。
▲参考图天津港口运输盐的盛况
天津屯本为军事建制。
因此,民风剽悍,造成遇事讲打讲闹的社会风气。
而盐商如顺治时张霖、
康雍间的查日乾(天行)、安歧(仪周),
起造园林,延揽名士。
天津一地,民风民俗由尚武而崇文,
不能不承认盐商文化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02有钱有文化,办个学校教大家
天津第一所学校(康熙五十八年)“三取书院”,
早期经费全由长芦盐商支会。
第二所“问津书院”,
则由盐商查为义献产而设。
天津河东盐索一带,从不讲读书习文,
乾隆举人杨一昆在此设“凤楼书社”,
使民风民情大为改观。
而杨家即是盐商。
凤楼书社
杨一昆,字二愚,号无怪。清乾隆五十三年(年)举人。此人知识广博,但屡考进士却未中。
《津门诗钞》说他:
天才警敏,学自成家,时文法尤西堂,诗法徐天池,书法王孟津,人多怪之,因自号无怪
杨一昆本住在老城东门里。
他一出东门就可以见到河对面盐包累累如山、盐坨一望无际。盐坨一带在当时既荒凉又落后,居住在这里的盐工和劳苦百姓,根本都不识字。
面对于此,有着慈悲心肠的杨一昆毅然来到河东盐坨,凭着自己一腔热情和有限的钱财,在这里兴办一所“凤楼书社”,专门招收盐工子弟和贫穷无着的人来书社读书,培养出许多有文化的年青人,对城东盐坨一带文化兴盛,影响很大。
杨一昆甘心为这些贫穷百姓一干就是十年。对此,《天津县新志》说:
盐坨滨河朴陋,其人民逐末食力,不习诗书,一昆假馆其地十年,门徒日盛,遂使弦歌比户,由野而文,人谓一昆为盐坨开山之人焉。
▲盐坨和运盐
03钱多又风雅,建个园子耍一耍
天津地区濒临渤海,具有得天独厚的盐业生产条件。
大批江浙士子沿运河进出京城时,纷纷落脚津门,
由此带来了“风雅相继”的江南格调,
使津沽大地由武健之乡,
一跃而为人文荟萃的“小扬州”。
至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天津
大江南北知名之士聚集于斯者,踵相接。
津沽文名,遂甲一郡,
是鱼盐武健之乡,而为文物声明之地
其中最著名的,是张霖的问津园,以及查氏的水西庄。
问津园
从史料上看,清朝前期的盐商中以张霖家族最为著名。
致富后的张家除跻身仕途外,还广造庭阁园林,先后在金钟河畔建问津园,在三岔河口附近建一亩园、帆斋。
◆被称为“仙才”的清代学者、山西蒲州的吴雯也是问津园的常客,张霖曾为他在家乡营构房舍,吴雯感慨万分,在诗中写道:“买山原所自,高谊不能忘。”
◆驰名文坛的清代戏剧家洪升的传世名作《长生殿传奇》,也是在问津园定稿的。
◆艺术大师石涛曾应张霖之请来帆斋做客,并写诗述说他与张家的交往。
水西庄
章用秀称水西庄为诗词“大观园”。
水西庄位于南运河畔,建造者为盐商查日乾、查为仁父子。
查家祖籍安徽,祖上移居浙江海宁,贩盐致富。明王朝建都北京后,海宁查家的盐务拓展至京津一带,并在商务与仕途上兼有发展,成为京城豪富,显赫一时。
▲清代画家朱岷描绘水西庄的《秋庄夜雨读书图》
◆水西村还是天津书画家云集的地方。水西村主人以礼相待,请画家们专心创作,提供文房四宝,而且收购名家作品,收为珍藏。
◆水西村还为天津餐饮业留下珍贵财富,水西村主人每天宴请宾客,如此就创造了许多名菜,现在的天津菜系,很多就是当年水西村的菜品。
◆据老辈人对我们说,天津的刻砖艺术能够发展成熟,水西村功不可没。
据学者李瑞豪介绍,因为天津乃南北水陆要冲,为入都的必经之地,水西庄则是天津的文化标志之一。
▲年,长芦盐商后裔、民国前总统徐世昌题写的“水西庄”。
除了问津园、水西庄等,
清早中期龙氏的老夫村、佟氏的艳雪楼、
金氏的杞园、安氏的沽水草堂、
康氏的南溪、李氏的寓游园
乃至近代“李善人”家的荣园(人民公园前身)等,
均是盐商为结纳南北学人而修建的私家园林,
每座园林几乎都留下了诸多扣人心弦的文坛佳话。
▲天津盐商“李善人”家族的李春诚每年售盐多万斤,获利60余万两。后其长子李士铭(图中人)继承父业,继续经营盐务,成为“李善人”家族的代表人物。
▲年,“李善人”家族兴建的私家园林荣园,在年李氏后人将其献给政府,取名人民公园,年7月开园。年时任公园管理所副主任的张学铭(张学良之弟)委托中央文史馆长章士钊请毛泽东主席题写了园名。
3吃尽穿绝
盐商土豪们很能“作”
盐商文化的另一大特点,
就是用钱堆起来的,
起造园林,收藏名迹,延揽名士,纵情诗酒,
没有钱是办不到的。
这说又影响天津的社会风气“俗尚奢华”。
“八大家”中的盐商振德黄、
长源杨、益德王、益照临张(海张五)、李善人,
无不以挥霍性开支而闻名津沽。
盐商文化对天津风俗糜烂又有大关系。
聘闺女讲究“过嫁妆”,
娶媳妇讲究“亮轿”,
死人讲究“出大殡”,
办会讲究“设摆”,
把家中珍贵文物摆出去,实际是“摆阔”。
由于金钱悖入悖出,
因此天津又有“宝贵无三辈,清官不到头”的说法。
杨一昆在《天津论》里说:
第一是走盐商,走久接(结)地方。一派纲总(盐商公会头目)更气象:水晶顶,海龙裳,大轿玻璃窗儿亮,跑如飞蝗,把运司(盐官)衙门上。店役八九个,围绕在轿旁,黑羔马褂是寻常。他(盐商)的来头可想。
这就是盐商的日常面貌和文化形象。
结语莫谓盐滩土质差,不生五谷不生花。
须知贵与蓝田等,种水能收白玉沙。
最后以汉沽诗人崔戟荣(~)的四句诗作结
天津人依盐而生,因盐而兴。
我们的先辈,在一代代和盐打交道的日子里,
为天津留下了盐商文化
和时代不息的盐商精神
我们应永记不忘,并代代传承!
参看文献:高伟《老城E刊》、刘振江《汉沽》、林希《孙阳读书》、吉朋辉《津味一一读懂天津留住乡愁》、王雅鸣《汉沽盐渔文化》等
“萌主荣耀”比赛火热报名中!
千万豪奖正在“萌主召唤峡谷”等你!
点击下图,即可“开战”!
↓↓↓
-END-
更多粉丝尊享,尽在『文化天津·粉丝福利群』
加小编82,
暗号:文化天津粉丝
小编拉你进群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1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