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学霸是导师丨齐伟做学问是件值得

编者按: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上大文科发展之所以能够后发而争先,并保持持续向前,正在于一批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奋发有为、锐意进取。本系列报道分别从不同学科、学院遴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以专题报道和短视频方式展现他们的丰采。

最令人文社科研究生“头秃”的

大概就是选题是什么

以及论文如何写

但对于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齐伟老师来说

万物皆可“研”

不仅如此,作为80后青年骨干教师

90后、95后研究生反而会时常

找他“补课”:

什么是二次元?什么是互动剧?

什么是网络院线?

什么叫“出圈”“破圈”?

是导师也是学霸

齐伟老师任教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访学1年,目前担任“电影产业与中国故事创新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负责人。先后获得晨光学者()、上海市社科新人()等称号。

学生们说,作为指导教师,齐伟老师令他们钦佩的不仅是亮眼的“Title”,还有他身上的那股拼劲儿。“齐老师除了完成日常的科研教学任务,还会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缝隙  ’  里安排与研究生进行论文研讨。  ”同学们大多收到过齐老师深夜的论文批改邮件和清晨的参考文献推送。  “XX,你好!  ”“供你参考。  ”是齐门师生对话框的高频词,

“齐门高频词”

万物皆可“研”

围绕中国和上海电影发展的现实性需求,齐伟老师凝练了重返80年代中国电影学术现场的电影理论思潮研究,驻足当下产业文化现场的新媒体与电影产业研究,以及应对上海电影产业转型升级的决策咨询研究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齐伟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课题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4项,上海市教委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上海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决策咨询研究成果数次获主管部门采纳和批示,对上海影视产业规划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新媒体”“青年文化”和“电影新业态”是近年来齐伟老师抓取的三个关键词。作为80后青年教师,齐老师常常比有些“90后”甚至“95后”更懂网络语境和青年文化,他认为二次元、网络电影、互动剧、档期、榜单……没有什么是不能被研究的。有意思、有兴趣、有问题意识才能写出好文章。

作为高校教师,由齐伟担任主讲的上海大学核心通识课“经典华语电影”于年入选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建设课程,年入选上海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年,齐伟老师获得了上海大学教书育人奖。

课上,齐老师时不时会将理论内容讲得尽可能有意思,他半开玩笑地说:“把你们‘逗’开心了,大家下课后可能会更愿意读书了吧。”而  到了课后,齐伟老师还会拿过学生的手机,打开B站,将自己收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s/1211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