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ldquo读书报告rdquo
本科毕业后,我不断反思本科时期受到的教育,最后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那些年貌似读了不少书,却发现也只是读读而已。然而,我却常遇到一些问我要怎么读书,怎么学习的人,既然如此,我便想着通过“读书小记”回应下。我要再三声明的是,现如今互联网如此发达,比我写的具体的、有用的太多了,恳请一些看了的朋友不要就此以为我写得已经很好,我也仍在学习中,万万不敢自卖自夸,只是我毕竟从完全不懂到现在似乎体会到一点儿东西了,故而把这仅有的一点拿出来,是要让它接受接受检验,看看行不行。在具体谈论“读书报告”前,我依然要界定下问题。这里的“书”虽是泛指(包含论文),却不是指小说、散文那些,而是指有观点、有论证的偏学术方面的书。谈怎么写,不仅是从写的角度谈,还是要从“报告”的角度谈。好的读书报告不仅是让自己懂,也是让别人看后能够大致把握作者的观点论证,从而可以顺着各类线索追踪、分析下去。让我们先想想这三种说法:读书摘抄、读书笔记、读书报告,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在我看来,读书摘抄是当读者遇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的好段落,好词句,或觉得其观点新颖,有启发性,或觉得其论证好,可以作为自己思考与研究的佐证或学习之处,从而对其勾画摘抄,默背记诵。除了观点与论证,或许读者只是单纯喜欢它的修辞,那也可以摘抄下来。读书摘抄的特点就在于它顺着读者的心意,以读者的判断喜好为重要依据。而读书笔记是读书摘抄的进阶版本,除了摘抄,还在于对书或文章中的观点或论证做出评论。读者看到某个观点或论证,赞同或批评,理由是什么,记录在侧,或者专门记录在本子或电脑上。读书笔记就如搜集思想的火花(spark),实际上也是考察自己分析判断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至于读书报告,是更进阶的版本。它要求读者对书或文章的整体框架、具体脉络有所了解,并能重述(不同于复述,而是重新构建,强调读者用自己的话把作者的思路整理出来),使阅读或听读书报告的人能够知道这本书或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怎么讲的。在此基础上,如果还能针对作者论证的不足之处做分析评价,继而论述个人对作者所讨论的问题的看法主张,或批评或辩护,那就很好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读书报告强调的是整体性的思路,而不像读书笔记那样,可能只是针对某个片段或语句做的简短性评论。为什么要做读书报告?我接触的不少大学生都有这个困惑:面对一堆水课,他们最终觉得,学了跟没学似的。而改变这种困境的方法之一就是做读书报告。我认为有三点理由可以提供支持:一是我们到底是一群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总不能毕业出来跟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样,完全看不到一点儿专业教育的熏陶和培养效果。高等教育有其特殊性,特殊在于学生要进入某个专业,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并且能够通过专业化培养而提升自己分析专业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就像个容器,专业知识,系统性知识的容器。我们会从不同专业的人身上发现他们思考问题的视角,发现他们的立场与观点之间的关联。不同观点背后都有各自的专业考量,而做读书报告,就是学着分析,变得专业的好办法。做读书报告一方面令你熟悉专业领域的文献,从中知道重要观点和支持的论据,以及它们受到认可或批判的原因,另一方面令你学会理解复杂的世界,复杂的人事而拓展你心灵的界域,不要为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所迷惑,而能博采众长,补己不足。二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需要通过记录巩固记忆,也需要为自己的想法提供支持索引。人类思维的火花,虽然有其突然性,但很多时候仍是建立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有时,一个新奇的想法也许早有人提过,也许只是从某些前人观点中的某一小点发散出来,我们需要知道他们的来源,这样才会让人明白我们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有理有据。三是学术交流。大学里的师生构成了一个学术共同体,没有这个共同体的努力,学术会停滞不前。而这个共同体的努力方式之一就是学术交流。真正的学术交流不是一团和气,而是在争论中推进学术研究。所谓争论并不是意气之争,而是针对研究问题、作者观点及其论证的提问与讨论。这些提问与讨论的东西,最终要通过文本得到更为清晰的呈现。怎么做读书报告?一份读书报告有其形式和内容。形式指的是读书报告的架构,我认为重要的是两个部分:述和评。“述”指的是作者讲了什么,怎么讲,他们之间的逻辑线索,做报告的人要进行还原。“评”指的是做报告的人怎么看作者讲的,这时不妨考虑下这么几个问题: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证据来支持他的观点?作者的论证合理吗?是否有反例可以驳倒作者的观点?如果作者的观点有不足之处,可以有哪些修补方案?这些修补方案又各自有什么样的依据?架构就是要清晰地呈现这几点,至少形式上要让读者看到思路原来是这么展开,读者可以顺着各部分而自行寻找他
上一篇文章: 知识产权与信息素养讲座第讲学术不 下一篇文章: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年第10期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q/7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