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以自己及博士生举例分享阅读文献与综述
本文来源:计量经济学(ID:Mrlufly)作者:蒋百川
作者简介
蒋百川,美国NOVA东南大学教授,国际级眼视光学专家、美国国家视光研究员院士、中国卫生部视光学研究中心近视眼研究所所长。做科学研究,首先要学习做研究工作的方法。所谓“工欲善,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就是讲改进和完善自己工作方法的重要性。作者蒋百川博士后期间认为做研究的理由就是“前人没有做过”,但是教授Flom一句反问——“世界上有多少事没人做过,你做得过来吗?这不能成为你要做这个研究的理由”,让他开始认识到学习“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之后蒋百川进行了相关课程的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逐步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做科学研究,首先要学习做研究工作的方法。所谓“工欲善,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就是讲改进和完善自己工作方法的重要性。学习和领悟研究方法的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1.为学-模仿是学习的开端。学而知之、问而知之,便为学问。2.为道-道是指规律或规则。我们讨论“研究方法”,便是讨论在研究工作中的规律性。3.为悟-“道可道,非常道”,只有到了“悟”的阶段,才能达到“无为”,即无所不为的境界。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此时老师和书本可以帮助你。但是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要靠各人在长期实践中的“修炼”。所以在研究工作中,要不断地去体会和比较,不断地改进自已的方法。一般的研究过程通常有如下几个步骤:1.确定一个研究范围2.将研究工作聚焦到一个可研究的问题上3.实验、测绘、观察4.数据分析、处理5.得出结论6.将结果推广或联系到更加一般的情形。研究过程类似于旅行,到哪里去(目的)、走哪条路(方法)。出发前最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的,所以确定研究范围及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整个研究中的第一项工作。在确定研究问题前要问自已:1.我是否对该领域和有关文献十分了解?2.在该领域中有哪些重要的问题有待研究?3.我的研究会否改进已有的工作?4.我的研究是否会填补现有知识的空缺或导致新的发现?所以第一步就是要熟悉已有的工作成果,也就是学习和阅读文献。任何科研工作都是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向前行进的,对于一个刚入门的人,以为自已可以抛开别人做过的一切,独创一个门派,这常常是一个非常幼稚的想法。另外,有人说现在基础科研已经走到尽头,剩下的只有搞搞应用研究了。有这样想法的人,其实对于科学发展的历史缺乏知识,对于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还没有深刻的理解。举个例子,读物理的人都知道,年新春之际,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在送别旧世纪所作的讲演中讲道:“19世纪已将物理学大厦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的任务就是修饰、完美这座大厦了”。他也提到当时物理学的天空还飘浮着两朵乌云,一是以太漂移实验的否定结果,另一是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然而就是这两朵乌云,相继诞生了相对论与量子物理,给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带来了震撼人心的革命。还有一个例子,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刚踏入光学领域,当时光学是一门非常经典的学科。但是就在那时候,激光技术横空出世,它所带来的变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是巨大的。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是永无尽头的,这应该是我们搞基础研究的人的一种信念。所以学习文献是一种传承,通过做文献综述,对现有资料去芜存菁,可以看清学科或领域的发展趋势,为自已的科研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文献工作应在研究问题形成之前便开始进行,同时文献工作又应该贯穿于整个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初入门者,我以为熟悉并理解所要研究的领域的文献,最好的方法是完成一个文献综述。以我个人经历来讲,我在做博士论文以前,曽花了半年时间,读了一百多篇文献(在数量上读多少文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全面掌握了你想研究的问题的全部或绝大部分已经作过的工作),写成一40多页的综述,从而使我对于这个领域的来龙去脉,理论推导,实验结果都了然于胸。后来我当了老师,它还成了我的教材的一部分。当然研究生写的综述一般不会用去发表,而是给自已学习用的,或者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到将来你成了你的领域的专家,自有专业杂志来邀请你写综述的。做一篇文献综述,可以有下述功能:1.当你有一个较高学位时,你应该成为所研究的领域的专家。文献综述保证你在所要进行的研究领域有一个广泛的文献基础,并且掌握这个领域的发展过程。2.进而有可能更加精确地和清淅地构思你的研究问题。3.在文献阅读和写综述过程中,应当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q/6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