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测评相关文献观点摘要
小学语文阅读测评相关文献观点摘要
1.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M].四川教育出版社。年10月第2版.年8月第2次印刷。
2.冯渊,《语文要怎么考》[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年7月第1版.年7月第1次印刷。
3.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M].大象出版社。年6月第1版,年10月第2次印刷。
4.王荣生,《阅读能力设计的要诀》[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张祖庆戴一苗,《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M].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年2月第1版,年4月第2次印刷。
敬请阅读原著
一、阅读的界定及核心要素
在《中国当代阅读与写作测试》中,章熊先生引用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对阅读的阐释: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有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韩雪屏在《阅读学原理》中的表述显得更为扼要。她认为:一般地说,阅读是读者从写的或印刷的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或情感信息的过程。
王荣生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推荐了《作为话语的新闻》中提供的解释:从稍微狭窄一点的意义上来说,阅读意味着它是对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解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解码”即认识字、词、标点,建立符号和语义的链接。“解释”,即理解语句和语篇的意义。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项目(以9岁左右儿童作为测评对象)对“阅读”的描述是:一项既属于个人认知也涉及社会成规的活动,参与者(即读者)被要求能够流畅、有效率地把语言符号为载体的篇章转化为其他读者也会获得相似结果的意义,使其在社会上成为无论在个人性情发展,抑或社会功利上均有成就的成员。
无论怎样界定“阅读”,其核心都是“理解”。学习阅读,就是学习“理解”。
二、阅读核心要素细化为能力点
(一)章熊先生的阅读能力分类
认知能力
具备基本识字量和词汇量
能了解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语义
能推断陌生词语的近似语义
能辨析结构复杂的长句
筛选能力
理解性筛选
检索性筛选
阐释能力
概括——把具体的材料抽象化
解释——对抽象的内容加以解说
开掘——有的文字材料含有丰富的潜信息
组合能力
综合、归纳——把分散在读物各处的材料加以合并或归类
调整——指读物中原有思想材料顺序的变化
鉴赏、评价、创造能力
鉴赏——属于阅读理解的较高层次,可以是对读物的整体而言,也可以是只对局部或一个细节而言
评价——评价指对读物是非、优劣的辨析,它兼及读物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它需要学生具有更多的背景知识和阅读经验,因此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所阅读的所有读物都能进行评价的,在阅读测试中,它往往是对较高年级的测试内容。
造指读者运用读物所提供的信息,产生超越读物原有内容的新颖、独特的见解或思路。是人人乃至儿童都具有的可贵的智力品质。
(二)PISA的阅读能力点
能力层级
能力细目要求
1b:
非常简单
“访问和检索”
在背景和文体都熟悉的、句法简单的短文中查找一条简单的明确表示的信息。
“整合和解释”
在相邻的几条信息之间发现简单的联系。
“反思和评价”
能进行低水平的推论,如在没有说明的情况下,能在两个句子间确定因果联系。
1a:
简单
“访问和检索”
能找到文本中明显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干扰很少。
“整合和解释”
在熟悉的文章中,能确定文章的主要观点。
“反思和评价”
在文本信息和常见的日常知识之间找到简单的联系。
2级:
比较简单
“访问和检索”
查找满足多条件的信息(有些信息可能需要推断),围绕某个特征进行比较或比对,理解文本中指定的某个部分的含义,即使在信息不明显的情况下。
“整合和解释”
确定文章的主要观点,理解材料之间的关系,或者解释文章某个限定部分的意义;有时信息不明显,必须做出简单的推论,或针对某个特点进行比较或比对。
“反思和评价”
利用个人经验和看法,在文本或外部知识之间做比较或做一些联系。
3级:
中等复杂
“访问和检索”
查找满足多种条件的几条信息,有时要认识到满足多种条件的几条信息之间的关系。
“整合和解释”
结合文本的几个部分来确定主要观点,理解某种关系,或解释某个词或短语的含义。所寻找的信息不突出,或者有其他干扰,如与阅读预期相反的观点或负面的措辞。
“反思和评价”
联系、比较和解释:或者要求学生评价文本的某个特点;或要求对熟悉的、与日常有关的文本做出精细的理解;或要求用文本之外的不常见知识解释文本。
4级:
复杂
“访问和检索”
查找组织若干条隐含的信息。
“整合和解释”
结合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来解释文本某个部分中有细微差别的语言的意思,有些要求在不熟悉的背景中理解及应用分类。
“反思和评价”
对文本提出假设或作批判性评价;能够准确理解内容或形式上不熟悉的长文本或复杂文本。
5级:
处理陌生文本
“访问和检索”
在内容或形式尚不熟悉的文本中找到信息。
“整合和解释”
详细地理解不熟悉的文本,并推断出那些信息与任务相关。
“反思和评价”
批判地评价不熟悉的文本,并建立假设,利用专门的知识,包容与阅读预期相反的概念。
6级:
最高级别
“访问和检索”
能从以非典格式呈现的不熟悉的内容中吸收信息。
“整合和解释”
能对文本进行精细化分析,深刻理解隐含信息。
“反思和评价”
面对新信息时能够克服先入为主的看法,即使这些新信息是与预期相反的;能识别微妙的信息,同时能够利用超出文本的深刻理解,用批判的观点来看问题。
(三)冯渊老师的语文能力项目表
上海市静安区教研员冯渊在专著《语文要怎么考》中给出了一个语文能力项目表:
认知类型
记忆
理解
分析
评价
创造
子类型
辨认
解释
区分
对文章主题和艺术形式的赏析和评判
赏析语言、形象、技巧
写作
举例说明
归类
组织
概括
对文章主题、作者情感态度的评判
推理
归因
比较
复现
阐述论证(论证)
预测可能得结果
确定文章的内部逻辑,材料与主旨的一致性
阐明文本、自身和世界的联系
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体系内,“理解”具体指的是什么?这要分析课程标准相关的具体条款和教材课前导语、课中泡泡、课后习题对阅读教学内容的具体指示。从具体文字的表述中抽绎,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体系内的“理解”主要包括解码、解释、概括、分析、评价、创造这几方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体系内的“理解”比阅读测评体系内的“理解”要宽泛——它的“理解”,其实包括了分析、评价、创造这几个本应与之并列的方面。
删除冯氏表格中的“认知类型”和“记忆”这两列,“理解”“分析”“评价”“创造”中所包含的能力点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解”是等值的。
从实用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将课标体系内宽式的“理解”与上表中窄式的理解及分析、评价、创造等同起来,会更有利于测评。在课程层面,“理解”可以是抽象概要的,但在教学和测评层面,它必须具体而微。否则,执行起来就困难。
学习阅读,就是学习理解。测评阅读,也是测评理解。将课程所说的“理解”落在冯渊给出的能力点上,才比较好操作。
三、相关能力点的命题样例
冯渊老师的研究,吸收了章熊先生、国内其他学者及国际方面关于语文测试研究的成果。
我们选择仿照冯渊在《语文要怎么考》中提供的范式,尝试给出一份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测评点样例。(请阅读原著。冯老师原著中的考题,均从高考卷选出。下面的例题,均为仿制。)
(一)理解类试题
1.“解释”及相关试题命制
“解释”是指将信息从一种表现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表现形式,包括文字对文字(释义)、文字对图表、图表对文字、数字对文字、文字对数字等形式的转换。如果考生理解了信息,应该能够准确地用其他形式表述信息看,或者在新的情境中识别信息。
例题:(1)题目中的“一个臭词儿”指的是文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2)联系第10段,指出熊怏怏不乐的原因。
再看图对文的转换。
一位乘客来到售票窗口购买8月22日下午从天门南到成都东的高铁车票。请你阅读高铁网站余票信息表后,代替售票员说一段话,为乘客购票提供参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例”及相关试题命制
所谓举例,就是要求学生用例子说明某一概念或原理。一般是先给学生概念或原理及相应语料事实,学生据此选择或产生例子,语文试题多以选择为主。
例题:“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候表现为夸大其词地说话。夸张地说话,能让语言产生幽默感。下面这段话就运用“夸张”来制造幽默感:
首先你得知道我的老师熊小姐。嘿,“熊”这名字可不是白叫的,她会吃人!他们都说,以前她的一个学生没交作业,后来就再也没见过他——他失踪了!但大伙儿心里都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所以我们班上的同学总是准时交作业。要不交会怎么样呢?这你知道,我就不多说了。
下面四个选项中,也使用“夸张”手法来制造幽默感的是()
A纸被吹过了一道高高的栅栏,我从栅栏上的一个小洞一看,嗨,好多工人正在工地上忙着建一幢摩天大楼,那张作业纸落在一大堆管子上!
B我刚走出电梯,就看见一个工人把我的作业纸从一根大钢梁上踢了下去!纸往下飘呀飘呀,飘到了一个水果摊上,一个秃顶的男人正在往上面放水果。
C“我们要接管这艘船,伙计!”为首的海盗咆哮道。“不行,得等我找到那张家庭作业再说,”我大声说,“我的老师是熊小姐!”“我的妈呀,”这海盗头子惊得张开了嘴,“她可真是一条活鲨鱼!她在这里吗?”海盗们听到这名字都吓得屁滚尿流,跑进船上的监禁室,“锒铛”一声关上了铁门。
D我飞奔过去,想去捡那页作业纸。巴克以为我要和它闹着玩做游戏,就跑过去站在纸上踏呀踩呀,甚至含着纸大嚼起来。“巴克,那是我的作业!快别这样,吐出来!”我急得双脚直跳。可巴克听不懂,以为我在和它闹着玩,只是“汪汪汪”地叫,摇晃着尾巴,把纸嚼得稀烂。
3.分类及相关试题的命制
分类是指认出某物(特定的例子)隶属于某一特定类目(概念或原则)
例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习题。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七言______诗。
4.“概括”及其相关试题的命制
“概括”是指用简短的陈述表示呈现的信息,或者从呈现的信息中,提取出抽象的主题或得出相关的结论。一般表述为“梳理整合文章信息”,如下例。
例题:作者提出了挖掘好奇心的一些建议,请分条概括出来。
5.“推理”及相关试题的命制
“推理”是指根据一系列的示例关系发现规律或模型。多是根据文章“逗漏”出来的信息进行推断和想象。
通读全文后,仔细再读开头和结尾部分用红色显示的文段。中间黑色部分的故事实际上是()
A小叶夫塞真实的经历
B小叶夫塞做的奇幻的梦
6.“比较”及相关试题的命制
比较是找出两个或多个对象(事件、问题或情境)之间的类似性和差异性。“比较”的关键是要找出一个事物、事件或思想与另一事物、事件或思想的要素和模型之间一一对应关心。
例题:下面两句话,第一次是出现在女老师教夜校孩子们读书时,第二次出现在雨来挨日本鬼子暴打之后。请结合全文,比较它们各自的表达作用。
(1)女老师斜着身子,用手指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例题:请写一段话,指出《钓鱼的启示》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在写作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7.“阐述”及相关试题的命制
“阐述”指建构及使用系统的因果模式,就是建模。分“论证、诊断、重新设计”等几个子项目,“论证”是要求学生对某一事件、事物论述其理由;“诊断”指试题要求考生确定不能正常工作的系统的问题所在;“重新设计”试题要求学生对系统做出适当改变,以实现某一目的。以上几种类型的试题,意在检测学生对完整的系统中每一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项目环节的变化怎样引起另一环节的变化的掌握程度,从而全面把握系统(因果模型)。
除“论证”外,一般为自然科学试题。
例题:你认为《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二)分析类试题
“分析”是指将材料或对象分解成不同的组成部分,并确定局部之间的关系及局部与整体结构的关联。“分析”通常是“理解”的深化,也是“评价”或“创造”的前提。
1.“区分”及相关试题的命制
“区分”是指根据相关性或重要性区分一个整体结构的不同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将与材料总体结构相关的和不相关的信息区分开,或将分析对象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区分开,在此基础上注意重要的信息。
例题: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面回答了“为什么要有科学家”的一组是()
(1)因为每一个人的问题都希望得到解释;(2)因为乱七八糟的世界需要被整理;(3)因为科学家会为我们解释世界;(4)因为科学家会寻找事物内在的联系;(5)因为科学家会发现真理。(6)因为科学家会使用数学方法改造世界。
A(1)(5)B(2)(3)C(4)(5)D(3)(6)
2.“组织”及相关试题的命制
“组织”指能辨认分析对象的各部分,能认出这些部分如何统整在一起。“组织”通常与“区分”一道发生,即先确定分析对象的相关要素,然后确定这些要素如何相关联系,形成整体。“组织”也可与“归因”一道发生,即先确定分析对象或材料中各个部分的关系,然后再确定作者的目的、观点或材料的价值等。
例题:下列表述,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原文意思表达意图不符的一项是()
A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这个事例是专业人士对日常现象中提出问题,发现了真理。
B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紫罗兰的变色与酸碱度相关——这个事例是是科学家对意外事故中提出问题,发现了真理。
C一位奥地利医生发现人睡觉时眼珠的转动是在做梦——这个事例是普通人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也发现了问题。
C文章最后一段说“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这是为了进一步证明只要善于提出问题,就能发现真理。
本题要求学生根据原文内容,判断各个片段相对于表达目的的价值,做出正误的选择,检测的是组织能力。
3.“归因”及相关试题的命制
“区分”旨在要求学生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阅读材料的主旨、目的,“区分”相关与不相关的要素;“组织”是考查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咨询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q/3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