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与思考中国音乐文献英译过程中难以跨越
体会与思考:中国音乐文献英译过程中
难以跨越的鸿沟(原文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音乐·舞蹈)》年第1期·下转载)
作者介绍张伯瑜(一),男,天津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
AzaleaBirch,女,美国人,现在中央音乐学院从事翻译工作。
摘要:文章根据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和体会,阐述了中文音乐文献在翻译成英文时的难点和可能性的处理方法。其中包括:一、中译英时所存在的鸿沟。基于实践经验,发现中译英时所存在的鸿沟主要源于(1)中文原义的模糊;(2)中文语义的抽象;(3)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即中文结构性的不可译性、翻译时中英文词语的不对等和文化背景的缺失。二、根据以上的情况,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策。强调了翻译是一种解释过程,在对于乐器名、特殊术语等的翻译中其实是一种解释。其次,强调了拼音的应用,以增强对中文原概念的推广。其三,在拼音之后,应增加中文原义的直译。以强调中文原有的文化品性。这样,中译英实际是拼音(音译)+直译(中文原义)+解释(意译)的三段论。
关键词:音乐文献翻译;中国音乐术语;中译英;拼音;解释
长期以来,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继科学技术和工商管理之后,源于西方的学术思潮也成为了中国学术发展的动力之一。就音乐学术领域来说,后现代、文本、互文性、语境、局内、局外、双视角、双重音乐能力,等等,这些来自于西方的学术概念对我国的音乐学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概念的引人,我国音乐学术的新动力从何而来?应该说,概念的创造是学术发展的结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成就的标准。概念的广泛流传体现着学术思想的流传与影响,在此方面我国的音乐学术对世界的贡献是有限的,国际影响力也很小。我们翻译了大量的西方学者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构成了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的基石,也成为了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音乐时最可依赖的文献和研究模版。不仅如此,在中国音乐的研究上也有这种倾向,西方学者的有关中国音乐的研究也成为了中国学者需要参考的理论依据。
中国有着悠久的音乐学术传统,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思想史中有很多是与音乐相关的。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杨荫浏等学者开创的中国音乐研究成绩斐然。从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中国音乐史资料的研读、中国音乐考古的发现、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探讨,这些不仅构成了中国当代学者解读中国传统音乐的途径,也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时的主要依据。随着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不断扩大,研究焦点不仅仅局限在中国自身音乐的研究,也包含西方音乐和世界各国音乐的研究。中国学者已经改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研究思维,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借鉴
西方的各种研究方法,使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繁荣和研究的深人,现在我们有了想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愿望。其实,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学术研究不仅成为中国学者的渴望,也是世界学术界的需求。我们并不奢望让“他们”向“我们”学习,只想相互间的交流,让“他们”知道“我们”在干什么,交流“只有在双向的流动中才能真正地成为可能”。至此,在把大量的西方学术成果翻译成中文的同时,已有把部分中文的成果翻译成外文的呼声。
近些年来,有些学者开始探讨音乐文献翻译的理论与方法,出版和发表了一些成果。年在郑州大学还召开了“外国经典音乐论著翻译出版研讨会”。当然,大部分文献探讨的是外文中译问题,但所提出的理论与问题对中译英也有参考价值。如薛范在其《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一书中说道:“一首歌曲译配得优或劣,主要取决于配歌者的诗词文学功底和音乐修养。在歌曲翻译的领域内,极少发生错译、误译等现象,译品的拙劣大多表现在诗味的欠缺、脱韵、破句、倒字等等方面,也就是说,都属于配歌范畴的缺陷。“[1]
陈然然、杨健著有《音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对英语音乐文献翻译理论的思考》一文,文中划分了“艺术派”和“科学派”:
长期以来,我国翻译界一直存在着“直译派”与“意译派”、“神似派”与“形似派”、“艺术派”与“科学派”之间的争论。大致说来,这些派别又可以概括为两大派,艺术派认为翻译是艺术,实践中比较重神似,而且大多偏爱意译;而科学派则认为翻译是科学,实践中比较强调形似,大多喜欢采用直译。从实践效果来看,“艺术派”的译文以明白晓畅为特色,容易为读者所喜爱。但是,由于不构形式的缘故,难免或多或少存在有失严谨的缺陷;而“科学派”的译文虽以忠实、严谨为特征,但容易出现生硬拗口的弊端,读起来不是十分顺畅。[2]
近几年来,我们在此做了一些尝试,已经出版了《中国音乐术语英译条》(人民音乐出版社,年),DiscourseinMusic(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文集第五集英文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年),China-AfricaMusicDialogue(第二届中非音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美国MRI出版社,年)也即将出版。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中国音乐辞典的翻译,计划在年可完成初稿。通过以上的工作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从工作中得到了一些认识和实际的感受,而其中最主要的感受是把中国音乐文献翻译成英文近乎于跨越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
一、鸿沟的来源在对西方音乐的研究上,由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和学术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学者的研究与西方学者的研究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解读和分析相同的材料上可能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如果说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音乐时所提供的是“局外人”的独特贡献的话,中国学者对西方音乐的研究也有着相同的功能然而,一般的外译和学术性的外译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困难往往并不来自于语言本身,而更多地是来自于对中文原文含义的理解、中文语言表述中的抽象和中文文化背景的缺失,所以,中文才是翻译中难以跨越的“鸿沟”。1.我们真的理解了中文的含义了吗?许多年前,我们曾经试图制作计算机作曲软件。软件工程师问:作曲的规则是什么?能否用语言一条条地列举出来?我们列举了一些,但总是不能囊括,囊括就是穷尽,作曲原则是不能穷尽的,所以作品是无限的计算机作曲是要由人来总结作曲原则,并以编程的方式使计算机能够操作这些原则问题是人并不能穷尽这些原则,人工智能怎样替代人的艺术创造力?所以,计算机作曲只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代替不了人的创造性。
以上的例子是说人要首先了解自己,才能告诉“他者”自己是什么!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从语言的特征上来看,各种语言至少具有四方面的特点:符号、发音、语法和语义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书写符号,不同的语音,以及不同的语法结构,这些是不能转换的,但不同语言所表达的语义具有可换性,否则不同国家之间的人际沟通就没有可能性了所以,所谓翻译实际上是语义的传递过程在中文外译的过程中,对中文原义的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孔维锋在《语篇层次的音乐文献翻译》中说道:
理解是进行翻译的先决条件无论进行何种翻译活动,理解原文总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译者要译好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就得在一定的语境中,对由若干个句子组成的语篇进行分析,确定整个语篇的含义,再确定其中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确切含义,然后才有可能动笔进行翻译。[3]
问题是,在许多的情况下中文的含义是模糊的,使得翻译近乎不可能比如,在相关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文章中涉及到许多古代文献,对文献的解读本身有不同的理解,对其的翻译就显得非常困难在《周礼·春官·笙师》卷24中记载:”(笙师)掌教吹竽、笙、埙、籥、箫、箎、篴、管、舂牍、应、雅,以教械乐”其中的“械乐”是何意?是否是“器乐”之意?下面的翻译是否符合中文原义?Theshengmaster(shengshi)isinchargeofplayingyu(bigmouthorgan),sheng(mouthor-gan),xun(clayflute),yue(panpipe),xiao(verticalbambooflute),chi(tranversebambooflute),di(bambooflute),guan(pipe),chongdu(bigwoodenbox),ying(anancientbarreldrumsupportedonastand)andya(adr-umusedfordanceac治疗白癜风的药有哪些北京哪里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q/3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