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常提别人家的孩子吗
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
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qq,
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
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
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的孩子……
这种生物考清华,望北大,
能考硕士、博士、圣斗士,
还能升级黄金、白金和水晶级,
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画,
看到电脑就想骂娘……
别人家的孩子出没
请注意
这段关于「别人家的孩子」的帖子几年前曾经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很多网友都纷纷回忆起自己童年记忆里对“别人家孩子”的复杂情感。
“你看看人家谁谁谁家的谁谁,学习那么好,钢琴也弹的好。”“你看看隔壁家的小王哥哥,写作业从来不用别人催,你怎么就这么不自觉的。”“你看看人家谁谁谁,高考一下就考上了北大,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一样争气一点呢。”“你看看我们同事李阿姨家的女儿,人家和你同岁,今年已经结婚啦。”
从小到大,不论是学习,还是社交,是工作,还是婚姻,「别人家的孩子」似乎就从未淡出过我们的生活。
为什么家长会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说事呢?这种表达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深层思维模式呢?
别人家的孩子的情结
被社交媒体所放大的育儿焦虑
从社会心理学来看,将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特征体现。社会心理学家LeonFestinger在年提出社会比较理论(Socialparisontheory):他认为个体都具有一种评价自己的驱动力,在缺乏客观的标准的情况下,会以他人作为比较尺度,并以此来进行自我评价。
我们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会拿自己和他人做比较。我们从这种对比中看到自己的优势,从而增强了自尊,也从中看到自己的劣势,从而激励自己前进。比较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过度的、或者是不符合实际的比较却有可能让我们产生不必要的焦虑情绪。
大家把自己的生活和自己家孩子在朋友圈上有选择性地展现给别人看。而看到的人,总会忍不住去拿自己的孩子和呈现出的「别人家孩子」做对比。“你看看别人家孩子”,这样的话经常就会不由自主地从嘴里溜出来。
别人家的孩子的光环
也许是偏盲心理在作祟
很多家长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和自己孩子做比较,并且觉得“别人家孩子”比自己家孩子优秀。然而,「别人家的孩子」真的那么十全十美吗?
这也许是源于一种“偏盲心理”。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distance)会影响到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而心理距离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等。一项研究(F?rster,)发现,当我们面对陌生的事物时,我们会更加事物的整体特征;而当我们面对熟悉的事物时,我们会更容易把目光放到具体的细节和特征上。
家长们跟自己家孩子朝夕相处,各方面都比较熟悉了解。因为心理距离的缩小,所观察到的细微行为也会相应被放大,尤其是那些消极行为会比积极行为更吸引家长的注意力。所以家长们经常会对自己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反而用“显微镜”去看自己孩子的缺点。相反的,对于别人家孩子,因为心理距离的扩大,往往看不到他们身上细微的缺点,而只能看到某一个引人注目的闪光点,并且使用“放大镜”将这种优点放大。
所以,家长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十全十美的形象很有可能并不准确。换个角度来想,自己家孩子也许还是别的家长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人面前做出不同的表现,孩子在别人家长面前和在自家爸妈面前的表现也会不一样。比如说,很多孩子在家里享受着爸爸妈妈的照顾,但是到了别人家却礼貌大方主动要求帮忙端菜洗碗。所以说,我们所看到的“别人家孩子”和“自己家孩子”其实也都只是孩子们小小的一部分而已。
完整性地评价别人,不以偏概全,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人生难题。对于家长而言,就更需要尽量完整、全面、客观地看到自己家孩子身上的闪光和不足,而不是带着“显微镜”和“放大镜”去捕捉孩子身上的一些特性。
别人家的孩子的激励手段
也许适得其反
家长们提到「别人家的孩子」,大多是想要激励孩子以优秀的人为榜样不断学习进步。这样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是方式却值得商榷。
「别人家的孩子」是一种过于理想化和概括化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别人家的孩子」已经不仅仅是某家孩子的一个具化形象,而是家长对自己家孩子勾勒出的、集合了各种优秀品质的理想化期望。然而这种期望也许并不够合理。每个孩子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气质和个性,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孩子的期望应该建立在尊重现实和差异的基础上。
这种「别人家的孩子」的表达方式,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而是一种过于简化的激将手段。这样做并不一定能够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榜样和目标,反而很有可能打击到孩子的自尊心,甚至让孩子对本来有可能成为积极榜样的同伴产生厌恶抵触情绪。
孩子们大多会把「别人家的孩子」当作竞争对手,把他们当作夺走了自己父母喜爱和赞赏的敌人。这与父母说这句话的初衷恰恰相反。
这种比较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你不够优秀”的心理暗示,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在「别人家的孩子」的光环之下,自己的孩子往往不敢大步前进,总是畏手畏脚,缺乏来自自我的肯定。甚至有许多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既然别人家孩子在这方面这么优秀,我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从而在某一领域自暴自弃,或者试图通过其他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家长这种带着焦虑情绪的爱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孩子的负担。
别人家孩子vs自己家孩子
真的只是孩子间的对比吗?
如果我们仔细来体会「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词,就会发现更有意思的事情。当家长们在说「别人家的孩子」时,其实并不仅仅是拿自己的孩子在和另一个孩子做对比,也是间接性地在拿自己家和别人家做对比,拿自己和其他父母做对比。
我们给自己孩子的表现附加了太多太多标签,我们把孩子看做自己家庭教育的产物,看做自己家的代言人。当自己家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不如别人家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立马会反射性地觉得自己好像在养育孩子这门课上成绩不如别人,并且由此产生深深的挫败感和自我否定。
很多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去应对和消化这种挫败感,他们一不小心就把这种挫败感通过「别人家的孩子」这种表达转移给了孩子。
所以,家长在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于是孩子也会承袭父母对待问题的惯性思维模式。当孩子面对不能承受之重时,他们也会需要转嫁自我否定的痛苦。
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不只体现了家庭教育氛围的不同,也源自孩子天生的气质不同。爸爸妈妈要接受差异的普遍存在性,不带批判性地看待孩子们的差异,综合全面地去看待孩子的特点和成长。
这样的概念虽然是陈词老调,但是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1第一层次
要看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要多肯定自己家孩子的优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秀之处,从而变得更自信、更有努力的动力。
2
第二层次
父母要学会平和地看待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劣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如果自己家孩子在某一个方面暂时落后于别人,家长们也要努力去平和地看待这种负向的差异,不要把自己作为父母的尊严和孩子的表现相结合。
对于爸爸妈妈来讲,放平心态,丢掉攀比式的养育心理很重要。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和对比的社会,很多家长这种带着焦虑感的爱,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然而,养育孩子就像是一场自我修行的过程。在这场自我修行中,家长们要学着慢慢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消化自己的负面情绪,或者至少努力控制不把这些负面情绪转移给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这种表达看似简单,实际上可是包含了家长的诸多复杂感情和情绪呢。下一次当你想要脱口而出“看看人家别人家孩子”的时候,可别忘了先抑制住自己的冲动,停下来细细思考一下是什么样的情感在背后做祟。
参考文献:
果壳科学人:顾全大局还是追求细节?心理距离左右你的判断guokr/article//
F?rster,J.().Cognitiveconsequencesofnoveltyandfamiliarity:Howmereexposureinfluenceslevelofconstrual.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45(2),-.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期话题
老爸老妈当年说过「别人家的孩子吗」
当年的「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现在过的怎么样了?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白癜风如何治疗白癜风能治愈吗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q/2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