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钦栋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和创新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高校需要强化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建设意义,了解课程思政的建设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教师角度、体系角度、政策制度方面等形成具体的建设方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价值;建设;教师一、高校课程思政理念发展演进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课程育人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理念。“课程思政”源自年上海市教委提出并进行的地方性的探索。随后,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行全国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之后,教育部在年和年连续发文,在全国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3,4]。随着相关政策文件的推进,“课程思政”已经从地方实践探索转化为全国教育方针,从示范课程建设到所有课程建设,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理念的创新实践。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演进路线具体如下图1所示:图1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发展演进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高校课程思政就是充分挖掘高校的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等非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建设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新型育人模式。高校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执行教育部规定,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建设意义:1.课程思政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在高校教育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1]当前高校所有“课程”都有“树人”功能,而“思政”正是“立德”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有力地回应了高校教育重大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高校课程思政要利用好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润物细无声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更是统领学校各项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5]。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有效地将思政教育和知识教育有机统一,完善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学生、教师甚至是教育管理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在更高的思政水平、更强的责任意识引领下,学校将更有利于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2.课程思政是高校践行“三全育人”精神的体现,是提升育人质量的创新模式“三全育人”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的育人理念。“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当前,课程思政的在高校的实践建设推进充分体现了“三全育人”的教育思想:首先,高校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实践课等课程的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均要加入思政教育中,进行全员育人;其次,课程思政完善了思政课程之外的思政育人短板,贯穿了大学的完整课程过程,实现课程的全程育人;最后,从全方位育人角度,课程思政扩展了思政育人的维度,鼓励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思政课到其他课程均可进行思政育人。立德树人的任务表明了高校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能够牢固树立育才和育人的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课程思政在知识传播的同时,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家国情怀,明确个人的使命担当。这必将从内心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向心步伐,追求大知识、大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高校课程思政的高质量推进,必将由内而外地提升学生学习动力,成为提升育人质量的创新模式。3.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不忘初心”的道路上主动求进步求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迁以及教育对象特点的变化。《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部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发展和创新升级。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思政教育、教师的思政能力培养、管理者思政水平提升都有重要意义,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新高度。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关于“大思政课”的论断。“大思政课”是当前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的战略选择和有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大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思政体系。而课程思政是在大思政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的课堂实践,正是善用“大思政课”的具体体现。课程思政的建设有助于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实现各类学科思政育人的同频共振,在“三全育人”背景下,与思政课程、实践思政、生活思政、环境思政等结合,共建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格局。三、当前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以“高校”和“课程思政”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为提高研究质量,将研究范围限制在“核心期刊”和“CSSCI”两类刊物中,研究期限截至年7月,排除不相关的文献,共统计文献数量篇。1.研究热点分析对检索到的文献主题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词云图分析,取排名前20的关键词进行制图,如下图2所示。图2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对所有主题进行串联:从研究范围上分析,高校“课程思政”涉及了普通的“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从研究体系上,突出了“专业课程”,并展示出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的原则;从产生原因上分析,“新时代”作为课程思政提出的背景;从研究专业角度,“体育课程”中课程思政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多;从研究目标上分析,课程思政的目标均指向为“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从“路径”上和研究内容上,课程思政研究侧重于“实践路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教学设计”、“教学改革”等手段,挖掘“思政元素”进行“思政建设”、“思政教育”、“思政教学”,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2.研究地区分布对检索到的高水平文献进行研究地域分析,结合我国的行政区划进行制图如下图3所示。图3高校课程思政研究地域分析当前,课程思政的研究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西部少、东部多的地域特征。西部、西南和西北外围省份的文献研究数量在0~12篇;东部、东南、东北大部分省份的文献研究数量在55篇以下;北京、江苏、上海、浙江、湖北的文献研究数量较多,分布在75~篇。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和科研机构的分布和研究实力对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地域分布产生了明显的正向影响,其中高水平师范类高校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3.研究学科和内容对课程思政研究的学科进行统计。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基本涉及了所有学科,数量上也比较丰富。但整体上以理论分析为主,高等教育综合类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占据总文献数量的80%左右)。应用研究数量明显滞后于理论研究。从具体学科上分析,体育、语言文字和计算机类(10%左右)成果相对较多,而以自然科学为主的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研究相对较少。这也反映出自然科学类学科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一些困境。从具体内容上分析,理论研究内容多集中在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等分析,以及相关政策文件和讲话精神的解释上,缺乏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论和建设体系研究,尤其是课程思政作为专业课程之间联系纽带的研究极度缺乏。从应用角度分析,课程思政的理论转化研究,在新农科、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等背景下的研究仍不成熟。总体上看,课程思政的学科研究表现出覆盖面广,学科分布显著不均衡,研究深度不足,应用性研究偏弱的现状。强化课程思政的方法论、体系化、应用性研究是将来研究深入的方向。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缺陷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的课堂展现,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导者,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意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关系、课程思政的教学技巧等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差异严重影响了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融入,以及思政内容的言传身教,导致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差异很大。由于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不一,部分专业课老师在前期的教学准备中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充分,甚至不合理;在中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流于形式,不能融会贯通;在后期的教学考核中缺乏思政的相关内容,出现教而不考的现象。严重的甚至出现立德和树人在课堂上的分离,难以达到“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2.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架构不完善年5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植根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是独立存在,更不是思政课程的任务。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必须明确与教材体系、专业体系、学科体系等的关系,基于学科逻辑和知识逻辑,运用系统思维对课程思政进行全面规划、整体建构,才能各司其职、协同育人。当前,由于课程思政的改革性和创新性,其教学体系架构仍处于完善中。在具体课程教学中表现为一些教师只
上一篇文章: 草地学报草地学报发表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q/13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