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快速引用的5种实现方式
写论文离不开参考文献。使用参考文献,就需要引用或注释。很多作者学习完我们的论文写作课程后,虽然接受了“论文初稿要多引用,少自己说”的写作理念,但也时常面临另一个困惑:引用和注释得多了,意味着需要标记的文献出处也多了,但是文献出处和引用、注释的句子,往往不在一块,内容一多,自己也分不清这个引用或注释到底出自哪个文献的哪一页。
这里,为大家介绍论文初稿快速引用、快速注释的几种操作方式。
一、直接复制,暂不考虑格式美观
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是快写慢改。初稿尤其要快速写完,把框架和内容初步搭建起来。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作者引用或注释时,就不必首先考虑格式美不美观,只需要从文献中,把引用或注释的文字以及文献出处信息,直接复制过来。
比如,上方截图里的文字,出自《教育学报》年第6期的《"德育""智育""体育"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形成考论》一文,所在页码是页。假如要引用划红线的这句话,就可以直接复制,粘贴到自己的论文里。然后,再在该文献中的对应页面,找到论文名称、期刊名称、年份、期次、页码等信息,并一一复制。复制后的效果如下:
虽然看上去版面凌乱,很不美观,但至少能看出这句话出自哪里,来自哪一年哪一期哪本期刊的哪一页。也即,虽然页面不美观,但它至少起到了提醒作者的效果,不至于写完初稿不知道引用或注释出自哪里。至于格式问题,可以等初稿写完,再倒回来统一调整格式。比如,将文中涉及的文献设置为上标、脚注格式等。
二、直接截图,事后再转成文字
上文提到,论文初稿需要快速完成,暂不需要考虑格式问题,或者说不需要在格式上花费太多时间。要想快速引用、快速注释,除了在电子版文献上直接复制,还可以直接截图,提醒自己这些文字到底出自哪里。仍以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献为例,进行展示。我们将引用的内容和文献出处,依次截图如下:
文献截图完毕后,再把截图中的文字转成可编辑的文字。方法有很多,既可以用笨方法,对照截图内容一个个打字,也可以借助截图文字识别软件进行操作。我们的建议是,对于文字量较少的截图,可以直接打字,遇到文字量较大的截图,可考虑借助软件进行文字转换。最后,截图内容都转成文字后,再统一对文字调整格式。
三、借助速录笔,录入文献信息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购买速录笔。借助速录笔,扫描要引用或注释的内容以及文献出处,实现上述内容自动录入到Word中。且有的速录笔在录入时,还可以设置快捷键,如回车、空格、退格,字号字体统一,录入的文献信息在外观上更美观、和谐。
但是,速录笔能实现的只是文字的快速录入,并不会自动实现参考文献格式的自动设置。所以,在录入文献信息后,还需要人工操作,即按照脚注或尾注的规范格式进行调整。
四、使用百度学术,生成标准文献格式
百度学术是一款学术搜索引擎。借助百度学术的“引用”功能,可以快速获得符合引用规范的标准文献信息。这里仍以前面提到的那篇文献为例,进行展示。
首先,在浏览器中输入“百度学术”,进入百度学术页面,并输入文献名称。
其次,点击检索出的文献,并在点击后出现的网络页面上找到“引用”按钮。
最后,点击“引用”,根据出现的文献格式,选择一种复制即可。
不过,这里自动生成的引用,其文献页码显示的是整个文献所在的页码区间,并不是自己所引用的某句话所在的页码。也就是说,自己复制完需要对页码做出调整。
五、使用“句子检索”,明确文献出处
有时由于文献引用、注释内容庞杂,大量复制后,很容易出现内容混淆、无从区分的情况,从而影响文献引用、注释的快速标注。这时,可考虑使用中国知网的“句子检索”功能。通过输入至少两个关键词,并设置筛选条件如“同一段”“同一句”,进而查明文献的实际出处,实现快速标记。
比如,我们在初稿中引用了“中国近代以来流行的新概念、新名词,它们的含义,往往与中国的社会历史情境、时代问题紧密相连,它们的流行,往往是蕴含其中的新意义、新内涵所带来的影响力的社会化”这句话,但是由于这个引用和其他引用混在了一起,导致分不清楚它到底出在哪个文献。这时,就可以使用“句子检索”,确定文献出处。
首先打开中国知网,点击“高级检索”。
其次,在新的页面点击“句子检索”,输入关键词。比如“中国近代以来流行的新概念”“影响力的社会化”,进行检索。由于我们要找的是这句话的实际出处,而不是寻找与实际引用、注释内容相似的那些文献,所以输入的关键词可以长一些。
如果未检索到,可考虑把筛选条件中的“同一句”改为“同一段”,进行检索。
这时,就可以根据知网显示的文献出处,按图索骥,找到对应论文,去确定这句话到底出自该期刊该期次的哪一页,然后做出引用或注释。
小结
本文所说的“快速引用”“快速注释”,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同的论文,其引用或注释的内容千差万别,文献出处也会各种各样。目前,并不存在一劳永逸、完全自动化批量操作的引用或注释方式,人工操作是不可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快速”,更多是基于“人脑习惯单线程任务,而不擅长多线程任务”这一现实,而给出的操作技巧。
比如,在初稿写作阶段,假如每引用一句话就马上设置上标和脚注,并当即确认文献信息是否有误,然后再引用一句,并重复上述操作,这种做法显然不如一次性地把所有的引用和注释都写完,把论文该放的文字都一股脑地写进去,然后再集中设置文献格式,来得更高效。执行不同类型的任务,牵扯到人脑的不同功能区。一个人写论文时,如果在不同的任务之间来回切换,人脑就不得不先关闭某个功能,然后重启某个功能,再关闭某个功能。这会耗费更多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让人疲惫,出现低级错误。
另外,本文所给出的论文初稿快速引用、快速注释的几种方式,并不存在哪种方式更好的问题。每一种方式都有其适用的具体场合,需要灵活选用,有时可能还需要多种操作方式搭配使用。但不管怎样,论文初稿的最终目的是把稿子初步写出来,不能为了引用或注释形式上的美观,而一味寻求最佳方式,以致牺牲了内容层面上的创作与思考时间。
作者:刘小华(科研写作研究所编教研总监)请尊重原创,未经许可,拒绝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q/13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