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研究学术支持第四届创意城市国际学
《动漫研究》学术支持第四届创意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产业对接会
根据作者自愿原则,凡投稿第四届创意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产业对接会的获奖论文,组委会推荐《动漫研究》发表,该刊由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动漫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知网收录,该刊不收取任何版面费用。
动漫研究简介主办单位:四川动漫研究中心
栏目设置:理论探究、产业聚焦、教育天地、创作思考、艺术视野、历史经纬、技术解码、人物画廊、改编策略等。
四川动漫研究中心简介
四川动漫研究中心是目前西南地区唯一的动漫研究机构,年申请建立,年获批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年获批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年再次由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依托成都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动画)的研究基础和创作积淀,整合国内外动漫教育、技术、产业以及人才资源,引领和推动四川动漫、游戏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产业研发,已成为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的新型智库和动画标志性研究机构。截止年,中心向全国共发布研究课题项,获批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及论文集20余部。完成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及中外合作项目30余项,研究经费共计万余元。中心作为第一编写单位,协同省内30余家高校及企业,编写完成《四川省动漫游戏设计技术规范》5个省级标准,并已于年3月获批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制订动漫游戏设计技术省级地方标准。
从年起,中心每年主办“四川动漫产业高峰论坛”及“中国动画学年会”。来自海内外专家、学者相聚成大,共襄学术盛举,共谋动画发展。中心未来将进一步发挥“高地”引领作用,立足中国西部地区动漫产业发展,将中心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动漫科学研究中心、教育教学拓展中心、文献信息中心及公共服务中心。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等相关要求,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辽宁大学民建联合研究院继续朝着追求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市场化、学术型、精准型、实效型、创新型的“四化四型”目标,以跨界赋能思维,加强智慧城市与创意、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以高端品牌国际学术活动、高质量产业对接会成果回报社会,在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继续举办“第四届创意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产业对接会”(简称“创意城市大会”)。
“第四届创意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产业对接会”拟于年10月8~10日在沈阳举办,该会为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批准支持的年重点学术活动,指导单位是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是创意城市组委会和辽宁大学民建联合研究院,承办单位是LJK研产合作平台和沈阳领郡云科技有限公司,邀请有关领导、协会、商会、学院、研究机构等组成组委会,现开展有奖学术论文征集活动。
1.智慧城市,探索布局新一代通信、卫星互联网等未来网络设施,推进5G网络建设,全面建设5GSA问题探讨,5G网络与城市空间,国外智慧城市经验借鉴,新型智慧城镇发展状况及现存问题,后疫情时代智慧城市建设的趋势与转变,网络安全与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智慧工业园区建设,从智慧建筑到智慧城市。
2.数字经济,数据链、技术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六链融合”,5G+AI的数字化应用多媒体,推进智能传感、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集成创新。
3.智慧文旅、数字文旅,科技与文创融合,工业互联网与工业设计,8K高清视频与云娱乐。
4.智慧政府、智慧民建。推动建立高可靠、智能化、云网一体的“数字政府”智慧网络。进一步深化“管运分离”的“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模式,持续建设完善“1+N+M”的政务云平台,探讨“数字城市”问题。
5.未来科技,5G+AI+物联网带人类进入第五种梦想社会生态,未来城市规划。
6.智慧康养、智慧交通、智慧能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通用信息技术生态体系、新基建、智能产业。
7.数字创意产业,探讨加快、VR/AR、MR(混合现实)、3D、动漫游戏、全息成像、实时渲染等应用软件开发及关键技术攻关。动漫发行运营平台企业,技术攻关和数字文化产业装备制造。
8.探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聚焦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探讨深入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
9.探讨数字乡村+美丽乡村+民宿+私域流量+电商平台+乡村特色产业问题。
10.辽宁省统筹资源建设高质量智慧城市。
11.沈阳市智慧城市发展思路与建议。
12.沈阳市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
13.沈阳市数字经济发展建议。
14.沈阳市文化+战略发展建议。
15.智能制造时代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16.改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17.后疫情时代与双循环背景下的产业链供应链重构问题研究。
18.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9.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问题研究。
20.后疫情时代重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挥民营企业作用问题研究。
21.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22.规范和发展网红经济问题研究。
23.以会展产业经济助推城市发展的研究。
24.以港城融合为窗口引领区域发展的研究。
25.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问题研究。
26.非公经济发展机遇研究
27.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28.破解我国金融服务体制下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研究。
29.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制造业发展难点研究创新驱动、合作赋能、高质量发展。
30.破除行业垄断,加快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31.调动地方政府改革积极性,加快消除地方保护。
32.提高流通效率,建设统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
33.建立要素资源确权、定价、交易制度,加快要素资源市场化改革。
34.健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城乡统一的商品、服务、要素、资源市场。
35.依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构建区域一体化市场,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
36.提高供给端和需求端适配度,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政策的统筹协调。
37.加强上中下游各产业门类协调衔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
38.畅通国内资源的区域循环,推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产业梯度有序转移。
39.加快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
40.引导劳动力合理畅通有序流动,促进劳动力人才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41.加大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切实发挥资本要素在经济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42.畅通产学研互动融合链条,提升科技自主创新的协作能力和市场化水平,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发展。
43.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巩固形成中长期发展新优势。
44.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推动新经济新业态快速发展。
45.加快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46.其他妨碍统一市场建设、堵塞国内循环的问题研究和建议。
47.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建议。
48.民族宗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9.文化、教育、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建议。
50.下半年经济走势、区域协调发展、重点群体就业、中小企业发展等存在的新问题及对策建议。
51.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进房地产市场调控等的建议。
5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粮食安全中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q/12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