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生科研,是一个开眼看世界的过程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

本文作者简介:月亮鱼爱吃辣的广东人,自诩画画得不错的临床医学汪,养了条小狗叫nature。自大一进入实验,从小白熬到腊肉,从author熬到reviewer,本科毕业时已发表SCI论文5篇,担任多个杂志审稿人。

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院士说过,「无研究,无以造就好的医生」。医学生的成长少不了科研素质的培养。本科阶段,更是培养自身科研素质的关键时期。

因此,我想从一个本科生的视角,就大学五年以来的科研学习经历,谈谈我理解的,什么是科研?

一、科研就是把冷板凳坐热

我从大一下学期加入导师的课题组,开始了漫长的实验室生活。但谈及加入导师团队的原因,更多的却是机缘巧合:本已加入其他研究团队的我陪着好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参加了面试,谁知这一试,竟是四年。

实验室生活的起点,总是苦修。循证医学研究对医学统计的要求很高,而作为大一的Freshman,对医学统计可以说是毫无了解。

为了克服读文献的阻力,暑假的时候我用一周的时间,把方积乾教授的《卫生统计学》快速学习了一遍,特别是其中涉及假设检验的章节,这样文献读起来就顺畅了很多,也对我后来大三正式学习这门课有很大的帮助。

挑战和迷茫也意味着提升。随着研究进入瓶颈期,接手之初的兴奋消失殆尽,对课题和前途充满怀疑,几度想要放弃,换新的方向。

但每每这种时候,导师就会提醒我:「科研就是把冷板凳坐热,选定了方向,即使很困难也要做下去,研究方向变来变去很难做出成果。」

在导师的鞭策下,我尽可能通过各种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除了周一到周五常规的学习时间,周末和寒暑假要么泡在实验室,要么在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

每年暑假,回家待的时间短则三天,长则一周,寒假也等到腊月二十八再返乡。

我的第一篇SCI论文,就是这么来的。

二、科研是批判,更是继承

做研究,很大一部分是在对已知成果的挑战,就算对本课题组的成果也是如此。

开组会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第一次文献汇报学习的是课题组发表的论文,除了报告文章的内容,我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包括对文章中一些问题的看法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我想,也是因此,导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jq/1222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