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宋洛阳名园记的美学意义

摘要

《洛阳名园记》是宋代园林学家、文学家李格非的诗作,他将园林的建筑风格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本文通过对《洛阳名园记》与北宋园林美学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两者在审美意义上的异同,进而探讨宋代园林美学。

北宋名士李格非(-),字子龙,号五柳居士、长洲居士,“与荆公为姻亲”,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李格非在政治上主张“以德行取士”,而在文学上也深受苏轼等人的影响。

李格非是北宋一位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形象,他不仅在文学上与苏轼交好,而且与王希孟、文彦博等文坛大家交好。

《洛阳名园记》写于李格非四十岁之时(年),这部名作对后世文学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北宋文人李格非在洛阳名园的“园林艺术”中将建筑、山水、园林等元素巧妙结合起来,将“名园艺术”推至艺术形式与艺术境界的高峰。

北宋名园景观在其艺术创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这些景观在艺术上有着丰富内涵与积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北宋著名诗人李格非笔下《洛阳名园记》文本特点及其艺术意义,探讨这篇文章对后世景观艺术价值的影响。

01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文本特点分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格非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北宋文坛上以“文以载道”闻名而著称,他一生精研文墨,深研书法,写有许多传世佳作。

在文学创作上,李格非既继承了前人文学作品中的好题材、好意象及好语言等特点,又加以创新发展;

在诗歌创作上,也继承了前人所产生出的优良传统及风格之作,并在文学创作领域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与鲜明特色的一种文学体裁。

对于本文而言,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文本所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就体现了李格非对北宋艺术创作及文学创作过程及其重要作用与影响。

首先,文章以“名园艺术”作为主题阐述了其对于园林景观艺术价值之观点以及对于北宋名园景观艺术价值之影响;

其次,文章以洛阳名园中蕴含着丰富内容为主题展现出宋王朝所产生出优秀传统及风格之作用;

最后,文章运用意象描写形式将文章所蕴含之审美价值推向极致实现人与自然情感相融合为文章意境所营造出特有意境之美;

并且文中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内涵及艺术传统之论述具有深刻意义并具有明显个人特点。

《洛阳名园记》是北宋时期比较优秀的诗篇。通过对比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审美意义上存在着一定差异。

李格非在写作时使用了大量的典故,而且是诗词中比较多的用典,这就导致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些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会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在李格非的文学作品中对一些文学现象进行评价后会成为其美学价值的评判标准。

这无疑也为我们学习宋代园林美学提供了借鉴角度以及对传统美学产生一定影响。

02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对后世的影响

李格非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书法家、思想家,在文学、美学、哲学、美学等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他的作品广泛流传,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

《洛阳名园记》是李格非为北宋皇家设计建造的私家园林,因此他是非常有审美修养的。

《洛水》中有一句“水边树不长,此花最美”令人感叹;园林艺术也是如此,园林与文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被赋予很多美好的内涵和意境。

《洛阳名园记》的文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丰富了中国古代园林题材的创作方法。

二是为后来的园林艺术创作提供了创作范本和艺术范例。三是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文学意义。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在文学价值和美学意义上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在中国古代美学和园林艺术方面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以后园林艺术理论提供了借鉴。

本文着重探讨其对后世园林美学创作中产生、存在地位作用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从西汉开始,文人创作就成为我国历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环节,他们在创作中发现美,传播美。

通过他们所创造的东西来陶冶情操、充实思想。文学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审美理想。

古代先贤们认为“文学以诗为先”“无诗则无文”,所以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文人都推崇“诗言志”。

唐宋时期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对于文学有了更高的要求。

文学也从文学的一个分支发展到另外一个领域:园林艺术。随着封建制度的废除、园林艺术的兴盛、文人墨客创作热情提高,园林艺术也应运而生。园林逐渐成了我国园林艺术的一个分支。

通过园林可以发现当时人们所居住小区环境已经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园林体系。

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园林就是指由人工建设的具有一定规模且有一定影响的园林景观。

03《洛阳名园记》中体现出的美学意义

美学是一门综合了哲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体系。对美的看法不同,便会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

因此,李格非主张在建筑上要模仿自然中的景物和人物融为一体。

从中国古代对美的认识中,他提出了“天人合一”、“自然崇拜”的美学观点,他认为这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审美规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人乐”;

在自然和人相处之时一定要顺应人内心自然之法则来进行活动。

人不仅要有思想,还要有美学上的修养和思想,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审美境界,这本身就是一种美。

自然美不仅为人所喜爱,而且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成就等等这些都为人类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物质财富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美学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美学是一切哲学、美学问题的总依据,一切美学都离不开美学的指导作用。

美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进程,从先秦的儒家美学开始到两汉文人的艺术审美观念和美学思想逐渐形成。

唐宋时期随着科举制度推行,使得文人更加注重功名,形成了文人化的风气。

而宋朝在思想上更上一层楼后,更倾向于儒教思想的熏陶,所以文人之间往来密切,文人之间在诗书画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也很高。

但是文人的“风流”也被广泛传播到社会各方面领域,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文人风雅之风日渐盛行。

文人之间经常相互欣赏,这种雅文化可以使得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纵观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其审美意义在“造物”、“造人”和“造神”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这三个方面又在李格非审美思想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从“造物”的角度来说,“造人”和“造神”强调人本主义理想和人格原则,这符合“天人感应”理论主张,在“造人”方面也有着更高的追求。

从“造物”视角来说,李格非认为人都很难逃脱物化,唯有自然和造物相结合,方能达到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最高境界。

此种观念在其美学思想中有着更高的追求。从“造神”角度来说,李格非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与自然界本属一体的万物都有其存在之本源和本质所在。

这种精神上的高度集中体现在人对自然、对万物具有敬畏之心才会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之心。

因此,以人本主义理念为指导打造完美人本自然景观是李格非美学思想下对于自然万物所蕴含之精神内涵所做出之升华!

中国传统美学意义的阐释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如美学基本概念、审美规律和审美评价标准等。

但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将《洛阳城记》与北宋园林美学进行很好的对比研究。

两部作品在美学意义上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对社会生活美学的继承与发展。

对后世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的特点就是其思想体系中都包含着美学价值准则。

《洛》“不为物所穷却”的表现美学精神;《东京梦华录》将其视为“天下三大美学”之一;

《梦溪笔谈》将北宋“诗坛第一人”苏洵称为“千古第一文章”……但是从《洛阳名园记》来看。

与北宋园林美学并不完全相同,两者有很多共同之处,这为后世所继承与发展。

04结语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是一部描述洛阳园林的文章,从文笔到构思,李格非皆有所成。

他所展现的是文人士大夫对于生活和社会问题的独到思考以及积极进取心态。

《洛阳名园记》是一篇哲学散文,它不仅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而且它还具有极高的哲学价值。

李格非在文章中提出,山水之乐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体验;山水之乐应取自高士隐逸与淡泊宁静;

山水之乐应以自然为美,而应追求心灵的澄明、超脱。

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所写到洛阳园林对后世园林艺术起到了重要影响。

他对于宋朝洛阳园林的热爱以及对后世园林建设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他所写文章影响深远的重要原因。

在他那里不仅留下了大量美丽而又具有独特艺术审美风格的名园景观而且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园景观,这些名园景观在后世仍对园林建设和艺术创作产生着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晓萍.北宋《洛阳名园记》的美学意义[J].明日风尚,(18):.

[2]封云.文人园林美学品格之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1):-.

[3]张瑶.《洛阳名园记》中的园林研究[D].天津大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gs/1358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