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研究郑玉财结构思维漫画型材料作文
结构思维:漫画型材料作文的写作策略
——以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为例
郑玉财基于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提出整体把握内容结构、多维探寻寓意结构、深度开掘思辨结构等写作策略。分析不该怎么写和应该怎么写的具体要领,阐明变画面存量为文字增量、改提取漫画的显变量为发掘内蕴的隐变量、转追求写以成文的快变量为求索学以成人的慢变量等写作取向。结构?内容?寓意?思辨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选用唐光雨的一则漫画作为材料。综合考虑漫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我们认为可以依循整体把握内容结构、多维探寻寓意结构、深度开掘思辨结构等步骤进行写作。
一、
整体把握内容结构图与文是漫画的构成要素,是漫画内容的载体,是理解漫画内容的重要抓手。
首先,要把握构图的直观意义。漫画由4幅图构成,展示了初学书法时学习写“人”字的过程。起笔的技法是“逆峰起笔,藏而不露”;用笔的要领是“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笔要做到“停滞迂回,缓缓出头”;最后是描红,完整地呈现出一个“人”字。唐光雨说:“从创作初衷来说,我就是觉得写字就像做人,画出来也刚好实现了人生感悟的点滴和书法结合。”[1]因此,我们对漫画的把握,既要掌握写“人”之法,更要领会其中蕴含的做人之道。
其次,要理解文字的传统意义。第一幅图中的“逆锋起笔,藏而不露”,大部分人能够正确理解,藏是为了更好地露,藏与露应适可而止;少数人能够想到要警惕只藏不露的“佛系”“丧文化”“躺平”的负面倾向;很少有人触及亦藏亦露也是人生智慧。总之,藏或露,顺天应时而已。其实于人、于事,亦理应如此。遗憾的是,有的考生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把“逆”字理解为逆境、艰难等;有的考生把邱少云在大火烧身时的坚忍、抗疫英雄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南仁东在贵州偏远山村进行天眼建设理解为“藏而不露”,皆是对漫画文字内容的误读。
第二幅图中的“中锋用笔”,在古代有五大论述:锋行画中、锋居笔中、收笔于中、提笔得中、体中用侧。“锋行画中是主流,其余由此生发而来。尽管类型不同,但它们有个共同点,即不排除笔、锋的‘偏’‘侧’之用。从书写的实际出发,多数字体很难严格做到‘锋行画中’,甚至说不可能。”[2]这是一种求而不得的极致状态。“不偏不倚”出自朱熹《中庸章句》,原指儒家的中庸之道,现指不偏袒任何一方。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难做到,总是处于“过”或“不及”的状态。由此可见,“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只是美妙的理想境界,并非生活的常态。对此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追求,不必强求,更不能苛求。
第三幅图中的“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出头时不宜锋芒毕露、大张旗鼓,而宜低调、谦虚、谨慎。对此,应结合才学、时机、位置等具体情境进行思辨。其实,出头的关键是具备真才实学、体现真价值,得其位,逢其时,而不在“缓”。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一缓再缓,也难出头;若是错过时机,有时出头则是难上加难;如果不在其位,不宜外行指挥内行的“乱出头”,更不在缓;若是特殊时刻,主动出头,如曹刿主动请缨抗击强大的齐军。通过引入相关要素,甚至是构造对立面,建构具体情境进而把思辨导向深入。
第四幅图中的描红是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适用于初学书法的入门者。初学书法的入门者犹如刚刚成人的新时代青年,二者均有“新手”特质。初学书法者学习写“人”喻指刚刚成人的新时代青年应该怎样做人。这是本题的隐性限制条件。令人惋惜的是,绝大多数考生竟然撇弃“刚刚成人的新时代青年”的具体限定,泛泛地阐述做人之道,实非切题。
最后,漫画的整体意义。综合图与文两个维度的内容,漫画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软笔书法艺术中的笔法,未涉及书法艺术的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等,因此应以笔法而不是书法作为整体性的思维起点,进而开掘漫画的内蕴意义。另外,包含笔法在内的软笔书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其有自身的系统性、特殊性,若不假思索地把软笔书法的笔法视为传统文化,则是对漫画意义的泛化理解。因此,图文兼顾、定位精准、不可泛化是把握漫画整体意义的关键。
对漫画内容结构的把握程度决定图文转换的质量。在图文转换过程中,或者仅仅描述漫画内容,缺少概括;或者仅提取漫画的局部信息,以偏概全;或者浅尝辄止,忽视漫画的内部联系:都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做到整体把握漫画材料的内容、理解准确、概括精练;善于发现漫画构成要素之间的隐性联系;能够审清漫画隐性的限制性要素,以新时代青年的身份进行写作,体现刚刚成人的新青年的独特体验、观察与思考,把原有的画面存量转化为文字增量。
简言之,整体性、多维性地把握漫画内容,不仅是认识的深化,而且是立意的思维根基,更是为“鉴别”“取舍”开拓足够的思维空间。
二、
多维探寻寓意结构从内容生发寓意出现的偏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寓意停留于对漫画材料的解读,失之于浅;根据漫画的局部内容引申出寓意,失之于偏;阐释过度,超越漫画内容范围,失之于过;完全摆脱漫画内容,寓意牵强附会,失之于离;割裂漫画的语境,望文生义,弄巧成拙,失之于断;多数寓意偏重正面肯定,反向寓意极少,失之于狭。对此,我们在整体把握漫画内容的基础上可从以下角度探寻寓意:
首先,寻找相似性。就是从漫画内容的某一特质想到与这一特质相似的寓意。漫画中的四幅图展示了描红写“人”字的过程,由写字的过程联想到做人的过程。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利用漫画内容与寓意之间在结构、性质、功能等方面的相似性建构联系,进而拓展寓意的空间。
其次,探秘相反性。就是从漫画内容的某种特质想到与之相对、相反特质的寓意。就本题而言,既可以把整个漫画内容视为传统的做人之道,站在新时代青年的视角进行审视,构成古今做人之道的对比;又可以把漫画内容写出规范的“人”字视为普遍性,与现实生活中人的特殊性形成普遍性与特殊性、单一性与多样性的思辨;也可以把漫画内容概括为做人的认识层面,与复杂的做人实践构成认识与实践的辨析;还可以把整个漫画内容理解为成人的确定性与实际成人的不确定性进行思辨等。
最后,萃取象征性,从漫画中形象的图文提取出抽象的意义。例如“逆峰起笔”蕴含进取之意,提炼为“上”字;停滞迂回意为学会停止,概括为“止”字;“中锋用笔”升华为“正”字:这样就把形象的软笔笔法表征为《易经》倡导的“上止正”的做人之道。也就是要透过漫画内容的表象挖掘其内蕴的本质。
漫画内容是给定的,具有共同性,若能从共同性的内容中开辟出个人独创性的寓意;或是把漫画内容做个体性的解读,再对之进行哲学化的思考,由内容的“特殊性”上升到具有“普遍性”的寓意,无疑会提升竞争力。总之,在漫画内容与寓意之间做好“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转化,需要作者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从多层次、多模式、多视角审视漫画,揭示漫画内容与寓意之间多样、隐秘的联系,通过分析、评价、批判等思维加工过程,力求寓意贴合、挖掘深刻、彰显个性,从提取漫画的显变量转向发掘其内蕴的隐变量。
三、
深度开掘思辨结构在整体把握漫画内容与寓意的基础上,依据作文要求进行深度思辨。
首先,整体性思辨。对漫画内容与寓意要有自己的判断、推理,既要考虑漫画内容的合理与不合理,也要审视寓意的准确与偏误,还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gs/11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