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要吃掉我,这部奥斯卡最佳动画

本文来源:谈心社

ID:txs

你有没有一瞬间,想要杀死自己不听话的孩子?

这个想法疯狂又现实。

在皮克斯出品的中国风动画短片《包宝宝》中,愤怒又悲伤的妈妈吃掉了自己的孩子。

就在今天,《包宝宝》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没有一句台词,不到八分钟的时长,让人头皮发麻的情节,它到底揭露了什么样的家庭关系才能如此地击中人心?

今天我们就请谈心社社长来说说。

看过动物杀亲的人,可能被吓到。

好在这一情景离人远。

但因为爱,妈妈「吃掉」孩子,却实实在在给人吓出一身冷汗。

这与社长最近看的一部动画有关。

故事从妈妈包包子开始。

妈妈把包好的包子放入蒸笼/皮克斯动画《包宝宝》(来源下同)

吃饭时,最后一个包子突然变成了包宝宝。

被吓一跳的妈妈,赶紧吐了出来。

只见包子滚了两圈,慢慢生长出双脚双手。

变成了「人」的样子。

常常一个人在家的妈妈,惊喜过后,感到开心。

日常开始陪着宝宝玩。

给他喂食。

带他买菜逛街。

宝宝慢慢长大,身高也一直在变。

渐渐的,他开始想脱离妈妈身边,想跟着小孩玩。

担心的妈妈,把他追了回来。

随着时间流逝,他们开始出现争执。

包子把妈妈拒之门外。

妈妈做饭示好,得不到回应。

最后只能再次看着包子和同龄人离开家出去玩。

回来时,听见敲门声的妈妈很高兴。

打开门,却看到包子带着女朋友回家。

妈妈直接被惊吓到。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离开这个家。

回来只是收拾行李。

没办法的妈妈,用力阻止包子开门。

最后,争不过的妈妈,流着泪,一口将包子吃掉。

简直童年阴影的动画片,这里给出了一个美好结局。

梦醒的妈妈,和回家的孩子,也顺利和解。

有人觉得这个动画诡异吓人,但这不恰好是不少家庭的写照吗?

《包宝宝》短片网友评论/豆瓣电影评论

大多数孩子,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相似的被控制阶段。

不同的,可能只是时间长短,事件大小。

孩子不会被吃掉

却常常被掌控

孩子性格形成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这方面,胡歌深有体会。

在他的终身大事上,妈妈管得特别严。

不管他交到了多么优秀的女朋友,只要有一点点瑕疵,就会被妈妈判死刑。

胡歌参加访谈节目谈起母亲/《鲁豫有约》

「妈妈你开心吗,我尽力了!」醉酒后的他,还曾发过这样的微博。

英文中有Helicopterparenting一词,译为「直升机教育」。

「直升机父母」过分介入儿女生活,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子女身边,保护或以保护的名义干预孩子的生活。

他们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马上降落,无时无刻不准备施以援手。

武汉一个琴行考级点

和考生一起等候的家长/视觉中国

父母疲惫劳累,子女往往也不堪其扰。

今年刷屏的朱雨辰妈妈,就是典型的包揽一切。

她自称「用全部生命去爱儿子,没有自我,完全没有自我。」

朱妈妈今年71岁。

每天早上4点起床,给儿子熬梨汁。

坚持了整整十年。

哪怕去看望儿子,也不嫌辛劳,随身背着一口重重的锅。

朱雨辰妈妈在综艺节目上谈起儿子/《我家那小子》

儿子今年40岁了,她第一次吃到儿子做的饭,竟然哭出了声:

「他才40岁啊,为什么要面对这么多!」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这样说道。

不肯放手的父母

言听计从的孩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不放手的心理(分离焦虑倾向)

英国心理学家SylviaClare曾说: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这种分离让父母们难受,有的甚至因此产生分离焦虑。

这种焦虑,往往是父母控制和溺爱孩子的元凶。

五味杂陈,几乎是所有父母在孩子长大时的衍生情绪。

假期出门游玩的家庭/视觉中国

2、父母的自我价值依托于孩子

不知从何时起,孩子的行为表现,成了父母的成绩单。

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继而造成了人对「自我」概念的泛化。

「自我」渐渐扩散到了「重要他人」身上,比如孩子。

这时,父母就会将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成绩,纳入自我价值系统中来。

若父母自身带有完美主义倾向,这种将自我价值依托于孩子的情况会更甚。

因为「任何不完美的表现都是对自我价值的威胁」。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林茉莉的妈妈就属于这一类型。

她自身是留美硕士,为了孩子放弃事业。

一切都是「为你好」/《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因此她生活的所有期望都压在了孩子身上。

尽管茉莉已经考了第一名,她还是不够满意。

监视茉莉,企图将茉莉变成她的百分女儿,以弥补自己不完美的人生。

3、长辈的权威话语权

人类学家MargaretMead就在《代沟》一书中提出了「前喻文化」,也就是晚辈从长辈处习得的文化。

社会总是赋予长辈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样也赋予了父母不可违抗的权威。

作为父母,管教孩子是应该的。

你必须听我的,因为作为父母我一定为你好的。

可孩子开始反抗,这时,大多数父母会选择维护自己的权威,进行镇压。

最后家长的权威的确得到了维护,却发现孩子除了听话,什么也不会。

尽全力爱孩子

到时间就松手

日本独立教育信奉这样一句谚语:「愛子を旅に出す」。

这句话直译为:将爱子送上旅途。

隐含之意是孩子们应该勇于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早在幼儿园时,孩子们就被要求频繁穿衣换衣,通过更换运动服、校服来锻炼基本的生活能力。

到小学期间,他们需要参与打扫、清理餐盘、帮忙收作业以及任选学生职位,以更好培养集体感和责任感。

NHK记录片就跟拍过一位日本小女孩的生活。

7岁女孩NoeAndo/NHK纪录片截图

安藤年仅7岁,就已经能很好自理生活。

独立的小女孩/NHK纪录片截图

她每天早晨自己起床洗漱,扎头发,用完早餐后一个人乘坐地铁去上学。

超远的上学路/NHK纪录片截图

而她的母亲只负责早餐,除此之外没有需要操心的事。

日本留学网也做过采访调查,结果显示:

因为孩子从小被教导独立,成年后(17-18岁)基本可以一个人生活。

日本留学网采访视频截图

泰国短片《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中,母亲通过指导孩子不断尝试种豆芽,从失败到成功,让孩子实现了第一个梦想。

妈妈教孩子怎么科学种豆芽/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前段时候还兴起了一种「散养教育」:

旨在给孩子更多空间与自由,不立规矩,不强迫孩子做任何事。

而以上无论是哪一种教育形式,其实都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适当留白。

《妈妈是超人3》里,霍思燕让儿子嗯哼做果汁。

在5岁不到的嗯哼的认知里,果汁就是简单的「水果+水」。

学做果汁的嗯哼/《妈妈是超人3》

他拿了樱桃和蓝莓放入杯子中,再加入清水。

本以为大功告成,尝了一口却发现不对劲。

霍思燕让他再次尝试。

嗯哼思考后提出应该搅拌一下。

学做果汁的嗯哼/《妈妈是超人3》

接受采访时霍思燕说:

当孩子专注一件事时,不管对错家长都不要去打断,应该让他发挥想象力,自己找答案找解决方法。

想要培养一个好孩子,经济基础重要,但也不全是。

家长再万能,也不能代替孩子成长。

生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3-6岁规则意识开始形成,这时候他们会开始对外界好奇,开始摸索世界。

家长的存在,就是帮助孩子直视、面对和解决挫折。

「帮着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帮孩子解决问题。」

一字之差,一念之间,影响的是孩子一生。

本文动画截图、题图来自:

皮克斯动画《包宝宝》

本文来源:谈心社(ID:txs)

年轻人谈心的地方

倡导年轻人应该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

也要重视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大学生“大五”人格的调查分析》

[2]朱海英.浅析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C]..07

[3]LIN.浅析幼儿挫折感形成原因及对策.[N]..06

[4]日本NHK.7岁女孩的独立生活.[CP/DK].

孩子快上幼儿园了,爸妈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如何开发孩子的潜能,帮助孩子成长?

为了帮助大家解决孩子成长中的一些教育问题,丁香妈妈联合知名的教育家刘墉老师,联合推出了《刘墉亲子教育课》。

40堂课,6个维度全面解答育儿问题,教你开发孩子的潜能和优势,帮助孩子自信成长。0~12岁孩子都能用。

上新福利,立减20元

只要79元

长按







































白癜风医院地址
白癜风医院礼赞国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hu/43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