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骆妮语言田野调查实践指南评介
《语言田野调查实践指南》评介
TheReviewofLinguisticFieldwork-APracticalGuide
骆妮
(广东人民出版社,广东广州)
摘要:国内大部分语言田野调查教材用较大篇幅讲授国际音标的理论知识以及字词句的记音上,比较少涉及语义和语法,鲜有介绍自然话语和长篇语料的记录方法;在记音方法上几乎仅限于耳听手记,鲜有跨学科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国内语言调查理论和实践有待与国际前沿接轨,课程和教材不能很好地反映当代田野语言学科学体系。《语言田野调查实践指南》(Linguisticfieldwork:apracticalguide)一书以语言田野调查实践为重心,结合作者多年的田野调查经验,全面、有针对性地、跨学科阐述前期准备,音系、词汇、语法、语义、长篇语料等的有效调查方法,此外还涉及田野调查中的伦理问题、经济问题和生活注意事项等。本书不仅适用于田野调查的“新手”,对田野调查的“老手”也很有帮助;不仅可以为国内编写语言田野调查教材提供借鉴,还有助于推进我国语言田野语言学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字:语言田野调查理论创新实践指南
Linguisticfieldwork:apracticalguide(《语言田野调查实践指南》)为美国耶鲁大学ClaireBowern教授所著,麦克米兰公司年出版。ClaireBowern是澳大利亚人,曾调查了近30种澳洲土著语言和美洲印第安族群语言,田野调查经验丰富,在历史语言学、濒危语言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本书是她在莱斯大学执教期间的课程讲义,现已被英美多所大学作为田野语言学教材。
一、内容介绍
全书共14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田野中的技术”,第三章“如何开始语言调查”,第四章“材料的组织和存档”,第五章“田野调查中的语音学和音系学”,第六章“启发式调查:形态和句法”,第七章“形态和句法的进一步调查”,第八章“词汇和语义材料”,第九章“话语、语用和叙述材料”,第十章“发音人和调查点”,第十一章“田野调查伦理”,第十二章“基金申报书的写作”,第十三章“处理现存材料”,第十四章“田野调查的成果”。每章末尾有“小结”和“拓展阅读”。
另有7个附录:附录A“元数据样表”,附录B“未记录语言的田野调查顺序建议”,附录C“基本语音和音系调查内容项列表”,附录D“基本形态和句法调查内容项列表”,附录E“发音人同意书样表”,附录F“设备清单”,附录G“基本词表”。书后提供了有关语言田野调查资源的网站。以下择要介绍。
绪论分析和阐释了语言田野调查的概念、田野工作者的角色和任务、语言学者为何要进行田野调查、田野调查和研究试验、田野调查研究及公正性等问题。
第二章阐述了录音技术在当代语言田野调查中的应用,强调当代语言田野调查必须利用数字录音技术采集材料。语言田野工作者应熟悉录音设备的操作,懂得根据不同的田野环境选择合适的设备,以获得高质量的录音语料。此外还要懂得运用音频视频处理软件对语料进行加工处理。
第三章介绍了语言调查和记录的顺序与方法。记录一种陌生语言应从基本词开始,初始阶段应有几个发音人合作,避免所得词汇的片面性。对把握不准的现象以及音位遗漏、合作人发音不一致等问题,应做好记录,通过前后对比和分析来解决。记音要用严式标音,田野工作期间要学会所记录语言的基本词汇。本章还介绍了10个调查要诀,皆为作者经验之谈。
第四章讲述如何组织材料和立档保存。田野工作中收集和记录的材料,应组织和存放要有序,要归类和建档。每个工作段应做哪些工作、有哪些注意事项,大到编制元数据表、数据备份、撰写田野工作笔记、寻求语料存档机构,小到记录表的编排格式、使用的钢笔墨水等等,都有较详细的介绍。
第五章首先介绍记音方法,根据具体情况综合使用两种标音方法(严式标音和宽式标音),前期要精心设计语音调查词表,记音按规范程序进行。先作初步调查,了解该语言的基本音系和特点后,再有针对性地询问一些词语,进行验证。语音调查可以采用询问、模仿、看口形、仪器测定等多种方法,要善于运用发音语音学、感知语音学和声学语音学的知识。记音时既要注意音段特点,也要注意超音段特征。最后指出了整理音系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第六章介绍形态和句法的初步调查,重点介绍了“启发法”,以引导发音人说出自然话语。作者强调形态和句法调查要从简单句开始,每次变换其中一个成分得到一个新的例句,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句子以后,初步归纳一些形态和语法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提出某些形态和语法范畴的假设,再有针对性地调查和印证。初始阶段积累基本语料,再综合运用翻译法、判断法、问卷法、演示法、刺激对话法作深入的启发询问。例如,设计一些错误的语句给说话人听,让他判断和纠正,从而获得正确形态和句法材料。要避免发音人简单地直译例句,注意发音人对例句理解的偏差;还要注意及时整理笔记,查漏补缺。
第七章进一步介绍形态和句法的调查。常见的形态和语法现象有派生、屈折、性、范畴标记、格标记、时和体标记等等,要注意语法范畴和句法特征的不同表现形式。如,有的语言用数词或量词来表征数范畴,而有的语言则是不使用数词和量词。形态和语法特点不但要从词句中归纳,还要从自然话语中发现。材料收集要有系统性,也要避免长时间机械地使用同一种方法。本章还介绍了语义类、语序、处置结构等一些不常见的形态和语法现象的调查,以及对于未知的语法、形态的发现和处理方法。
第八章介绍词汇和语义的调查记录。可以通过现场指认实物、反义联想、同类下位概念联想等方法收集大量词汇,也可按义类询问,例如,从身体部位、房屋用品、本地动植物、地名、亲属称谓等日常生活领域入手。询问身体部位词,要注意当地人的禁忌,可用婴儿或小孩图片演示。记录动植物词汇,最好能和当地动植物学者一起。调查中药注意辨别发音人的错误表达,同音词和一词多义现象。要重视词汇的分类整理,可按首字母排序法、词根归类法、同源归类法编成词表。
第九章介绍如何采录自然话语。应尽量收集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话语材料,同时注意收集前人的文本语料。口语材料都要转写,转写时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将口语转写成大众能阅读的书面语,还要用软件工具将录音和转写文本同步对齐。此外,要重视对记录材料立档或建立数据库。书中提供了一些转写软件的下载网址。
第十章介绍了语言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首先是选择调查点,目的不同,选择的调查点也不同,应避免去不被当地人欢迎、极难到达或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地方。其次是物色发音合作人,不同调查点决定了挑选发音人的条件和方式。在政治敏感地区,应通过政府部门物色发音人。此外,什么季节外出、驻扎时间多长、如何选购和维护器材、需要办理哪些证件、田野工作期间的食宿、安全和健康、材料保存和传送等方面,都要有充分的准备。
第十一章讨论语言田野伦理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和社群,可能有不同的伦理准则。如,采用偷录偷拍方式获得材料在很多地方是不合伦理的。记录材料的存档和访问权限,调研成果的发表、出版和传播,也涉及伦理问题。田野调查活动征得语言社群和发音人对笔记、录音录像、转写、论文和出版物等事项的授权许可。如涉及未成年人,还需获得特别许可证或有父母陪同。此外还有田野工作者和语言社群因价值观不同引起的文化冲突、获取语言材料与回报语言社群的不平衡、不合理支付发音人报酬对当地薪酬惯例的干扰等伦理问题。在民族地区和濒危语言社区调查,要注意当地人对外来人员的接纳态度,融入语言社群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如何与当地的其他外来人员相处等问题。在殖民地或长期受欺压的社群调查,对所谈论的话题以及如何咨询、提问和处理敏感材料等,都要充分考虑。
第十二章介绍项目申报书写作。先选定调查点,与当地人联系并征得许可以后,才能撰写申报书。项目申报书主要有四部分:项目简介、发音人授权书、伦理问题陈述、资金预算。调研内容必须真实、明确、有针对性。资金预算要细致、清晰,每项费用有具体用途、理由、时间、人员,以便审计。
第十三章介绍如何使用前人的材料和成果。在实施语言田野调查之前,要广泛搜集和研读前人的成果,包括著述、档案、笔记、录音等等。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调查目标、内容和方法,开展进一步调查研究。应将前人的成果资料要点汇集起来,供田野调查时参考。
最后一章谈论语言记录材料的后期加工处理。将语言材料根据不同用途、采用不同方法对其加工处理,制成多种形态的资源并授权有关机构存档,才算一个完整的语言田野工作过程。田野工作是获取和回报的双向过程。在语言社群的帮助下完成了调研任务,这只是索取过程。田野工作者还应力所能及回报语言社群。如,为他们制订拼音方案,编写语言课本、读物、词典和语法书,建设网站,制作电子和多媒体产品,开展语言记录技能培训,呼吁政府在当地学校开展双语教学,振兴濒危语言和文化。
二、简评
《语言田野调查实践指南》有以下两方面的显著特点:
1.对当代田野语言学的性质、原理、理论、方法和实践操作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体现了田野语言学的科学体系。
田野语言学是国外高校语言学专业基础课之一。国内习惯用“语言调查”这个名称,但经验式“语言调查”不等于田野语言学。国内的语言调查教材都用大量篇幅讲授国际音标和发音记音,而且集中在字、词、句的记录,比较少涉及语义和语法,鲜有自然话语和语篇的调查记录方法;调查方法和手段大多还停留在耳听手记,缺少跨学科方法和技术手段。汉语方言学教师和学生缺少少数民族语言理论和调查实践的相关知识,而少数民族语言学教师和学生也缺少汉语方言理论和调查实践的相关知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则普遍缺少语言调查理论和技能。这说明我国语言调查理论和实践有待与国际前沿接轨,课程和教材不能很好地反映当代田野语言学科体系。《语言田野调查实践指南》可以为我国语言调查课程和教材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2.以语言田野调查实践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将跨学科的理论和应用融为一体。
田野调查的任务不只是收集语料,也要调查语言社区的传统环境知识系统。田野工作不是个人行为,语料也不是个人私有财产,田野工作者要有责任、义务、权益、合作和服务意识。田野语言学必须为应对语言田野调查实践问题提供系统、简明、实用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艺,体现跨学科知识和应用属性。拿它同国内语言调查教材比较,不难发现其内容上的新点和亮点。例如,国内有语言调查者在田野工作中不合伦理行为时有发生,甚至造成了不良影响,却没有教材严肃地阐述过田野伦理问题。又如,我国几十年来调查了上千种语言或方言,但材料分散在个人手中,没有加工和存档,写完论著以后大都被闲置和毁弃;后来者不断重复调查从而造成大量浪费;而国内的语言调查著作和教材也没有专门阐述材料如何加工和存档。再如,我国政府每年资助不少语言调研课题,教师和研究生忙于申报项目,也没有教材和课程讲授项目书的选题、设计和写作。田野伦理、调查材料加工和立档、项目书写作,在这部教材中有专门的、有针对性的阐述。此外,自然话语如何记录、如何利用调查成果为语言社区群众提供服务等都是亮点。从附录表格上也可看出它与国内语言调查著作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当然,这部教材主要是针对英美学生编写的,语言本体调查内容缺少汉藏语言材料和相关操作,是其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它不仅仅能为我国语言田野调查教材编写提供借鉴,更重要的是能够促使我们用田野语言学的思想体系审视我国语言调查的理论和实践,促进我国田野语言学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DanielL.Everett.LinguisticFieldwork:AStudentGuide[M].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岑麒祥.方言调查方法[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邢公畹.汉语方言调查基础知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8
傅懋勣.论民族语言调查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
高华年.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教程[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1
戴庆厦.语言调查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其光.语言调查[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原载《南方语言学》10辑,)
编辑:赵悦
审读:吴碧珊
责任编辑:老甘
赵悦保护母语方言你我共同努力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hu/3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