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是ldquo佳肴rdqu
前方高能预警
非战斗人员请迅速撤离
这是一篇正经科普文
这是一篇正经科普文
这是一篇正经科普文
(我说真的)
在我们讨论今天的主角“被子植物”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个问题——
在白垩纪末期,恐龙究竟是如何灭绝的?
翻开任意一版《世界未解之谜》,这都是避不开的经典议题。众说纷纭的假说、猜测中,陨石撞击与火山爆发流传最广,证据也较为充分。
无论是撞击到尤卡坦半岛的陨石,还是印度次大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都是突发的灾害,从而导致恐龙赖以生存的环境被污染,长达1.7亿年的恐龙王朝也自此画上了句点。
但是,对恐龙灭绝的原因的争论至今没有结束,不乏有些“非主流”观点,十分吸引眼球。
比如——恐龙灭绝是因为白垩纪末期出现了被子植物。
为什么恐龙灭绝会与被子植物有关呢?被子植物是否是背上“黑锅”被冤枉的呢?
就像云南每年误食野生菌子而中毒的人一样,这个观点认为,恐龙也因为进食被子植物而“毒发身亡”。
白垩纪出现并逐渐繁盛的被子植物可以合成多种对恐龙来说具有毒性的代谢产物,由于恐龙无法适应主食由裸子植物被逐步替代成被子植物,导致“偏食严重”的它们逐步淡出了历史舞台。
真的是这样的吗?
那我们就要从被子植物的演化历程讲起了。
首先,被子植物究竟是何时出现的?
其实被子植物并非直到恐龙灭绝的白垩纪末期才出现。
北美的Potomac群、中国安徽发现的微小双子叶植物叶(Dicotylophyllumminutissimum)均为典型的被子植物叶片化石;辽西地区也发现了包括辽宁古果(Achaefuctusliaoningensis)在内的大量被子植物的花、果等器官的实体化石。
这些化石证据显示,被子植物在距今约1.1亿年—1.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就已经拥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除了植物化石之外,微体化石也向我们提供可靠信息。
通过花粉化石,科学家们发现,白垩纪时期世界各地被子植物花粉的多样性较高,这表明被子植物应该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辐射演化。因此,被子植物的真正的起源时间,理应更早,也就是在白垩纪之前。
随后,在我国发现了渤大侏罗草(Juahebabodae)、潘氏真花(Euanthuspannii)、中华施氏果(Schmeissneiasinensis)等侏罗纪时期的被子植物化石,这也印证了这一猜想:被子植物起源早于白垩纪,在侏罗纪时它们就已经出现。德国发现的小穗施氏果(Schmeissneiamicostachys)更是将被子植物最早的化石记录提前到了两亿年前的早侏罗世。
此外,科学家还通过各种有趣的研究,证明了被子植物与恐龙之间存在的关系。
比如,科学家从印度晚白垩世的蜥脚类恐龙粪便化石中发现了基干禾本科植物(被子植物的重要类群)的植硅体。随后,我国科学家同样也从早白垩世的鸭嘴龙类恐龙(马鬃龙)类似牙结石的特殊结构中提取出了禾本科植物的植硅体,以及硅化的植物表皮细胞。这些研究非常好的说明了白垩纪植食恐龙能非常顺利地咀嚼与消化被子植物。到这里,被子植物导致恐龙大灭绝的说法已经站不稳脚了。
值得一提的是,禾本科植物与人类息息相关,从我们所种植的水稻、玉米、谷物到公园造景常用的草皮、竹子都属于这类植物。在植硅体发现之前,由于缺乏早期禾本科植物的化石证据,大家普遍认为禾本科植物可能起源于新生代晚古新世(约五千五百万年前),而这项来自我国的研究证据,证明早白垩世就已出现禾本科植物,从而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通过追溯被子植物的演化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被子植物在恐龙灭绝很久之前就已经兴盛,甚至可以追溯到侏罗纪时期。
因此,恐龙与被子植物之间,已经和平共处了相当长的时间。不存在由于被子植物的出现,导致恐龙灭绝的这一说法。
并且,有部分被子植物甚至成为了白垩纪植食恐龙食谱中,一道不可或缺的“大餐”。
作者介绍:
武蛋EggWu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
研究方向:古脊椎动物学
爱好切蛋蛋、切大腿(他指的是化石你们别想歪),以及被欺负、被欺负和被欺负
烨子Yezi
神棍画师……不是,儿童插画师
今年八岁,热爱科学
正在连载没什么人看的漫画《古生物萌萌纪》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hu/2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