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之父大清重臣刘统勋,究竟有多牛乾隆

顺治九年,山东诸城刘必显考中“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就此开启了刘家的辉煌之路;康熙二十四年,刘必显第三子刘棨考中“进士”并最终官至从二品“四川布政使”;雍正二年,刘棨之子刘统勋继承祖、父衣钵,再次考取“进士”,正式踏入官场。

刘统勋,也就是乾隆朝名臣刘墉的父亲,受电视剧影响,刘墉的名气似乎远胜于刘统勋;但实际上,刘墉之所以能够让乾隆皇帝青眼相加、屡屡简拔,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他对刘统勋的认可和敬重。甚至,就连其孙刘鐶之的“钦赐举人”身份也是乾隆皇帝“追念刘统勋功绩”而给予的特殊关照。

那么,历史上的刘统勋到底有多牛,能够让乾隆皇帝如此惦念?

刘统勋的仕途之路

雍正二年,刘统勋考中进士,但终雍正一朝,刘统勋始终未得重用,仅为虚衔文职。乾隆元年,刘统勋迎来了仕途春天,实现了从“虚职文官”到“实权官职”的关键性提升,乾隆皇帝亲自简拔刘统勋为“内阁学士”。

“内阁学士”,乃系“内阁大学士”的属官,品秩为“从二品”,相当于皇帝的顾问。“从二品”对应现今的行政级别,虽然仅为正部级,但“内阁学士”却相当于国务委员。为了让“内阁学士”对应上该有的级别,这个官职一度兼领“礼部侍郎衔”,从而拥有副国级待遇。可不管怎么样,“内阁学士”都标志着已经步入了朝廷大员的行列。

乾隆二年,刘统勋升任“刑部侍郎”,品秩升为正二品,成为兼任国务委员的副部长,行政级别相当于副国级。

乾隆四年,刘统勋刘统勋因母亲病逝而辞官回家守孝;乾隆六年,刘统勋返回京城并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成为中纪委书记兼最高检察长,专司监察百官、维护纲纪!

乾隆十一年,刘统勋外调出任“漕运总督”;乾隆十七年,刘统勋调入军机处;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获封“东阁大学士”并监管兵部、礼部事务。按照清朝“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的说法,此时的刘统勋已经成为实际上的朝廷宰辅!

行至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又有了“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殿试阅卷大臣”和“国史馆总裁”、“《四库全书》总裁官”的兼职。

一句话,此时的刘统勋已经成为天下士人阶层的最高领袖,成为乾隆朝汉臣的代表人物!

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病逝于上朝的路上,享年75岁!

刘统勋的特殊贡献

刘统勋升任宰辅之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整顿吏治和治理水患。

担任“左都御史”期间,刘统勋曾硬刚过两位大人物,一位是晚年骄纵的朝廷首揆张廷玉,一位是乾隆皇帝专门培养的朝廷大佬讷亲。除了张廷玉和讷亲外,刘统勋还按律查办过西安将军、归化将军和江西巡抚这等封疆大吏,可谓为官刚正、清风独标!

担任“漕运总督”期间,刘统勋曾主持或参与过运河水患治理,黄河水患治理,并重拳弹劾高斌、张师载等河道官员的渎职。

升任宰辅以后,刘统勋更是“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并因此获得了乾隆皇帝“真宰相”的至高评价。

刘统勋与上朝途中突发重病,乾隆皇帝立即派遣自己的女婿——福隆安携医带药,前往救治;刘统勋病逝后,乾隆皇帝更是亲往吊唁。根据《清史稿·刘统勋传》的记载,乾隆皇帝回宫至乾清门,崩溃痛哭,连呼“朕失一股肱”!

至于刘统勋身后的追谥和加衔,乾隆皇帝更是毫不吝啬,追赠“太傅”、追谥“文正”,俱为清代文臣的最高规格!

后记

乾隆四十四年,乾隆皇帝将刘统勋列入“五阁臣”,一同入选的有张廷玉、鄂尔泰、富察·傅恒和喜塔腊·来保,不是身历三朝的勋旧老臣,就是乾隆皇帝倍加倚重的国之柱臣。依据于此,也能看出刘统勋于乾隆皇帝心中,于乾隆朝的超然地位!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中国名人志》、《清代通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hu/120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