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科技论文写作经验谈
声明:本经验集均由智能小分队现役且已发表投稿科技论文成员(目前组内最资深三人)提供,仅用于组内文章写作交流。
FROM邹一
PART1写文章时的经验要点个人建议文章写作顺序为:(1)结果与讨论(部分杂志可能要求二者分开写);(2)结论;(3)前言;(4)摘要;撰写结果与讨论时,基本是一张图/组合图用一段描述,即同一目的的表征不要分多个段落去描述;撰写结果与讨论时,要先分析数据才能得到结论;撰写过程中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都要注意连接词的使用,避免语句读起来过于生硬;撰写结果与讨论时,所有结论性的话语都必须有实验数据作为支撑;所有推断性的话语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如maybe、suggest、speculate等的使用场合;撰写结果与讨论时,对红外、XPS、XRD等谱图型数据具体分析,以及介绍一些机理性内容时,最好有对应的支撑文献;撰写结论时,总结的内容只能在文章已阐述的实验结果中总结,不要延伸到没有实验数据支撑的结论(即你总结的必须是你已经做出的结果);撰写前言时,要注意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即先描述大领域,再逐渐缩小到小领域上;撰写前言时,每一段要抛出一个问题,再通过用后一段的首句来呼应这个问题,使得文章读起来比较有逻辑性;撰写前言时,注意你的文章的聚焦领域,不要过分延伸(例如:文章的核心是解决生物材料的细菌感染问题,就不要延伸介绍到工业材料的细菌感染问题);撰写前言时,注意引用的文献的性质,一些描述领域发展状况的句子的参考文献,一定要是综述文章,且发表年份近一点(部分经典文献除外),发表的期刊不要太low(前言的第一段基本需引用综述文章);撰写前言时,需要介绍领域内的前人的工作时,注意不要去批评别人的工作,可以委婉一点讲,比如“XX方面还可以提高,我们针对这一方面做了XX改进”;介绍个例工作时,如果不是领域内的标志性工作或大牛,尽量不要说明作者的名字,即“某某人做了XX”,大多数情况下用被动语态描述即可;撰写摘要前,先考虑一下哪些东西是重要的,只需要突出重点的东西,一些重要性不足的内容,比如制备过程,尽量不要描述(除非创新点在这些方面);标题、摘要、正文是各自独立的,因此部分缩写在这三个地方都要先注明全称,再使用缩写;在全文中,需要写到专有名词时,要去核实一下翻译出来的是否准备,是否有这种说法;如果需要定义一些专有名词,尽量去摘录一些顶级期刊的说法,然后再改写这些句子;撰写英文稿时,要仔细去核对翻译软件翻译出来的句子是否有语法和用词错误(尤其是客观描述时,行文尽量用被动语态,而翻译软件一般是主动语态);避免一些口语化的说法,如howto;对SI中数据的描述,在正文中只需要给出结论就好,不要过多展开,否则就应该放在正文;文章中图片/图标的配色选用的颜色不要过多,要保持整体协调;如果有一些颜色代表特殊意义的样品,需要一直沿用;对组合图的描述一定是按照顺序来的,即不能先描述FigureX(b),再描述FigureX(a);实验部分的写作中,对于浓度、时间之类的需要描述清楚;对于一些可以定量的数字,如杀菌率,要计算出来,不要笼统得说XXX很高;一些非公认的数据计算,需要给出自己计算的公式以供审稿人查阅计算方法是否合理;在撰写长句时,注意which之类的词指代的对象是否发生了改变,以及主语是否丢失的问题。PART2改文章时的经验要点字体、页码和行距,改动前检查好;
对老师改过的批注,不要一下子全部接受,要先思考一下老师为什么这么改,和自己的写法的差距在哪里,才能从改文章的过程中收获更多;
老师进行的改动只是老师的看法,如果自己有觉得老师改动不妥或者错误的地方,以批注或者高亮等方法注明一下,方便老师查阅;
每一次改动后的版本,自己都要保存起来,再回头看到的时候才能再次逐层深入学习;
改动过程中遇到自己看不懂的批准,及时与老师沟通,避免浪费时间。
FROM鲁坤焱
PART1数据采集和整理做实验时,记录好当天的天气状况,主要涉及一些实验条件比较苛刻,环境因素可能对其造成的影响比较大,以便后续产生不同结果时进行分析;采集数据,比如荧光显微镜拍摄照片,务必标清用的放大倍数,建议采用不同的文件夹存放不同倍数的照片;并且拍照不要挑区域,基本要每个位置都拍,最后分析照片并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照片作为实验数据;结束实验以后尽快处理和分析数据,以免时间太长而遗忘实验细节;开始写作前,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归纳汇总。这个需要对自己的数据从头到尾进行复盘,其一是为了理顺自己的讲故事和写作的思路,其二是看看自己的实验是否完整(比如最容易缺的对照组实验);整理的数据统一汇总到一个PPT里面,但是如果数据太大,可以将正文和SI放在不同的PPT,数据保证是可修改的模式,方便老师修改和组图。PPT里面图片文字采用Arial字体,字体和图片大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但是在同一张组合图里面的字体大小要保持一致,组图里面不同的小图片的上下左右都要对齐(灵活运用ppt里面的对齐和分布功能)。PART2写作细节在具体实验过程中,给出具体的操作,而不是模糊笼统的词语。例如:实验重复了6次就直接写6次,而不要采用多次这种概念性表达方式;
描述实验结果时,图表题号要按照顺序描述,当发现自己出现来回描述的情况,建议重新组合图片;
开始写论文前建议下载更多关于这个领域的文献或者将自己以前阅读的文献找出来,花3-5天的时间仔细研读,在这个时候尽量不要用翻译软件长篇大论的翻译,而是自己静下心认真研读英文原文,并将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或者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前言和实验部分)分别整理在不同的文档,方便自己写作的时候调用(除了积累精彩的写作语句,也要注意积累好的连词和形容词);
写作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如果有必要,建议转移战场到图书馆或者自习室等相对安静的地方。建议写作的时候以一段话或者一个小部分为一个整体慢慢攻克,不要这个部分写几句放着去写另外一部分。自己的思路理顺了,并且对这个部分有自己的理解以后就要趁热打铁;
写作的时候借用的一些文章注意导入到Endnote里面,为后期插入文献做好准备;
给老师发送的文档务必先自己检查有没有最基本的格式错误,另外务必记得要加页码(不论是PPT还是word文档);
修改老师的返回意见,建议先保存老师给的原稿,然后复制副本以后在副本上进行修改,这样可以接下来自己对照老师的修改版和自己的版本学习,相信这个过程一定受益匪浅。
FROM李罗慧子
论文写作心得摘要:收集相关背景的综述和文章,总结摘要的写法。主要研究文章中的句式结构和中心思想,由此写出自己的提纲,然后再进行扩充。总结的说,先写一到两句话介绍相关课题的背景,点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围绕着该问题,提出自己课题的制定方案(比如我们构建了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来制备XX样品,进行了何种修饰)。然后,针对自己课题中所用的物质的性质来介绍功能,以及所用的方法有什么优点。最后进行总结,我们所做的工作为XX问题提供了XX解决方法,因此对哪些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引言:一般文章的引言可以分为三段~四段,先列出提纲,写出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第一段介绍课题的背景和应用领域,并且在第一段结尾处提出在该领域中有待解决的问题。这里需要相对摘要部分来说较详细的铺展描述,可以参考相关综述和文章的写法。第二段围绕着第一段末尾提出的问题,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优缺点进行总结(需要检索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引用),并在其中引入对自己课题相关物质的介绍,同时突出其优点。另外,末尾处也要留下一个问题,比如,目前的方法已经具备了XX优点,但是XX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承上启下,第三段开始介绍自己的课题,首先介绍因为XX和XX具有XX性质,我们制备了XX,然后介绍制备方法。然后介绍这些性质或功能是通过哪些实验手段进行表征的(这部分描述可能会和摘要有些重复,要多读几篇文章来感受一下区别)。实验部分:在平时做实验之前,先跟有经验的师兄师姐学习,然后记录下详细的步骤(中文版可以参考毕业论文中的描述,英文版可以参考已发表文章的SupportingInformation),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修改样品名称和实验时间或温度等参数。尽量将细节写的详细一些,比如药品质量和物质的量,实验温度,反应时间,干燥方式,离心速度和时间等等。一些常规的表征手段可以参考相关文章的写法。结果与讨论部分:下笔之前,先列出一个提纲,明确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比如每一段分别写样品的制备与表征的描述,性质的描述,具体功能的描述等等。具体到每一段落时,首先第一句话写样品的XX(形貌和化学组成)通过XX(SEM和XPS)等手段进行表征。样品的表征结果按照图中的顺序进行依次描述,图的序号可以统一为Figure1/Figures1aand1b等形式。其中,可以引用文献证明制备的成功。在后续功能验证实验当中,首先说明,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需要一些比较具体的理由,通过需要参考文献(这里一般引用综述),然后再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需要强调该图所表达的重点是什么,可以附以具体数据进行说明。如果类似实验有相似的结论,可以简单说明而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在描述的过程中,尽量参考文献中的写法,然后在保证句意完整正确的情况下进行修改。结论:首先说明通过XX方法制备了XX,具有XX性质或功能。然后,因为XX性质,我们发现样品能够XXXX(概括描述)。该方法或该样品具有什么样的优点,因此能够应用在XX领域,或者在XX方面有应用潜力。图注:图注的写法可以参考小组内已经发表的文章,在对大概框架有了认知后,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尝试改写,有些固定的写法最好不要改变。比如,对SEM等表征图片的描述:typical/representativeSEMimagesofXXX。END
文案邹一、鲁坤焱、李罗慧子编辑排版
张海鑫审核
于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hu/11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