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介绍略论通报学术论文栏目的文

作者简介

郭瑶,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向群,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1摘要

《通报》作为一份享誉世界百余载的专业汉学杂志,其始终保留的“学术论文”(Articlesdefond)栏目集中体现了杂志的专业眼光和研究特色。该栏目占比较大的历史、地理类和宗教、哲学类论文几近为不同时期欧洲乃至世界汉学界的学术研究风向标,对这两大类论文的文献学/目录学特征加以分析,不仅能够对《通报》和“学术论文”栏目有更宏观和全面的了解,还有助于梳理欧洲乃至世界汉学史的整体脉络和阶段性特征。

导言

著名西方汉学杂志——《通报》(T’oungPao,简称TP)创办于年,至今已有1年1历史,它“是西方汉学史上最早的学术刊物,在西方汉学界有很好的声誉,被公认为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三种汉学杂志之一”。《通报》的研究对象以中国为主,涉及日本、朝鲜、印度支那、中亚和马来西亚;研究领域涉及历史、语言、地理、民族学和艺术等;杂志栏目有学术论文(Articlesdefond)3、杂识(Mélanges)、杂录(Variétés)、记事(Chronique)、评论简报(BulletinCritique)、讣告(Nécrologie)、书目(Bibliographie)、新收到赠书(LivresRe?us)、按语和征询(NotesandQueries)、通信(Correspondence)、通知(Annonces)、评论(Reviewarticles)、书评(Bookreviews)等,尽管在出版的过程中栏目的设置有所变化,但其中的“学术论文”是始终保留的栏目之一,并且一直由知名汉学家执笔,反映着东亚、特别是中国研究的最新动态。据笔者统计,在该栏目的篇文章中,与中国相关的文章就有篇。因而,对该栏目的论文目录进行整理和研究,不论是对学术资料的索引还是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研究,甚至是学术史的梳理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4

一、《通报》的“学术论文”栏目简介

从《通报》创刊至今,前后存在的13个栏目中,“学术论文”栏目出现的频率最高,在迄今已经出版的卷《通报》中每一卷都有该栏目;次高的是“书目”栏目,出现了95次;居第三的是“讣告”栏目,出现了55次;“杂识”和“新收到赠书”栏目频率相当,分别出现了53次、5次。见表一。

表一:各栏目出现频率

学术论文

书目

讣告

杂识

新收到赠书

记事

评论简报

95

55

53

5

4

38

通信

按语和征询

杂录

书评

评论

通知

18

15

9

5

3

关于各栏目的介绍,《通报杂志小史》和《通报在西方中国科学史研究中的角色》已经有比较详细和全面的介绍,本文将不再赘述,在此只对“学术论文”栏目做介绍。

“学术论文”是《通报》最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历史最为悠久、从未消失过的两个栏目之一4。涉及的对象地区从东亚(中国、日本、朝鲜、印度支那、中亚、马来西亚等)5逐步缩小到中国6,所涉领域包括历史、地理、语言学、文学、民族学、宗教、科技等,范围极其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从《通报》最初的创刊目的来看,它涉及到了很多东亚国家,但是从它的纵深发展方向和最终定位来看,《通报》中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是最多的,并且占到了绝大多数,据笔者统计,从年到01年,《通报》“学术论文”栏目共收录文章篇,其中与中国相关的论文篇,占总数的比例达83%。其中第一卷(年-年)共收录文章10篇,与中国相关的论文75篇,占总数的比例为73.5%;年到年共收录文章篇,与中国相关的论文为篇,占总数的比例为83.0%;二战后至今(-年-01年),总论文数为篇,与中国相关的论文篇,占总数的比例为95.7%。

以十卷为一个统计单位,与中国有关的论文数(A)、总论文数(B)以及与中国有关的论文数占总论文数的比重(C)见表二。

表二:各阶段与中国有关的论文数、总论文数及其比重

Vol.

1-10

Ser.1

1-10

Ser.

11-0

1-30

31-40

41-50

51-60

61-70

71-80

81-90

91-98

A

75

81

66

71

79

76

8

95

87

60

B

10

81

91

90

79

83

97

88

60

C(%)

56.86

60.45

69.59

81.48

78.0

87.78

96.0

98.80

97.94

98.86

用柱状图表示:

(注:浅色柱状图对应上述表格中的A类数据,深色柱状图对应上述表格中的B类数据。)

从这个柱状图表格中,我们能够比较明显的看出,以“十卷”为统计单位,从第51卷开始,每十年中与中国有关的文章数目逐步与该时间段内的文章总数逐步持平。

所占比例变化趋势图:

这些数据和图标清晰地表明了《通报》   对于宗教哲学类的篇文章,笔者将从宗教和哲学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在论述宗教的相关论文中,以“佛教”为研究主题的论文共有55篇。

1)其中与佛教典籍(或与佛教有关的)或者佛教文学有关的共有3篇。翻译型的论文有5篇,分别是何赖思/贺歌南(C.DeHarlez)的《汉梵集要,佛教教义手册》两篇(6,Series1,Vol.7,Series1,Vol.8),罗斯(E.DenisonRoss)的《翻译名义序》(0,Vol.11),伯希和的《牟子理惑论》(8-9,Vol.19),亚瑟·林克(ArthurE.Link)的《高僧传之释道安》(8,Vol.46),StefanoZacchetti的《达摩笈多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未完成的翻译》(6,Vol.8)。

)研究型的有18篇,主要是对佛教典籍中的文化内涵、宗教礼仪、佛典的传播和演变,从文本角度出发对佛典的文本结构进行分析,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佛典中的汉字发音等。如列维(SylvainLévi)《大业譬喻经各部分的构成》(,Vol.8),劳费尔的《论维吾尔的佛教文学》(,Vol.8),哈克曼(H.Hackmann)的《百丈清规,中国佛教寺院生活戒律》(,Vol.9),高本汉(BernhardKarlgren)的《佛教典籍中的汉字的古代发音》(8-9,Vol.19),图齐(G.Tucci)的《提婆菩萨关于外道“涅磐”的一篇文章》(-,Vol.4),李华德(WalterLiebenthal)的《论金刚三昧[经]》(,Vol.44)、《大乘起信论新解》(8,Vol.46),陈观胜的《关于郄[郗]超奉法要》(3,Vol.50),威尔士(HolmesWelch)的《法卷与中国寺院方丈的继位》(3,Vol.50),福安敦(AntoninoForte)《菩萨正斋经和三长斋月的起源》(,Vol.57),CharlesWillemen的《中国法句法句经和出曜经前言》(,Vol.59),D.SeyfortRuegg的《关于西藏和蒙古宗教的一本近作》(,Vol.61),廖明活的《从中国佛教天台与华严宗看法华经与华严经》(,Vol.74),傅飞岚(FranciscusVerellen)的《道教灵验记,中国晚唐佛教护教传统的反转》(,Vol.78),HelenLoveday的《中国转轮经藏:试论其扮演的角色及其演变》(,Vol.86),沈丹森(TansenSen)的《宋朝佛经翻译的复兴与失败》(00,Vol.88),安·海曼(AnnHeirman)的《我们能否追溯早期的法藏部?》(00,Vol.88),LianbinDai的《佛教大藏经嘉兴藏的经济学》(,Vol.94)。

3)其次,有9篇对佛教涉及的有关人物进行了考证。如沙畹的《[康]僧会》(9,Vol.10),柔克义(W.W.Rockhill)的《西藏的达赖喇嘛与他们跟中国满清皇帝的关系,-》(0,Vol.11),伯希和的《中国佛教中的“国师”》(1,Vol.1),拉莫特(étienneLamotte)的《文殊[菩萨]》(,Vol.48),冉云华的《宗密,他对佛教禅宗的分析》(,Vol.58),许理合的《“月光童子”-中国中古早期佛教中的弥赛亚与末世论》(,Vol.68),萧邦的《孝与修行印度佛教的僧人:从另一面看“中国化”的问题》(4,Vol.70),JinhuaChen的《印度佛教传教士昙无谶(-):重新确定他到达姑臧和作翻译的时间》(,Vol.90),侯道儒(DouglasSkonicki)的《一佛教僧人对古文运动的回应:契嵩关于政治秩序的观念》(,Vol.97)。具体统计见表十:

研究主题

佛教典籍/文学

佛教人物考证

总计

翻译型

研究型

篇数

5

18

9

3

小计

3

9

3

4)由表十可知,《通报》“学术论文”的宗教、哲学类侧重与对佛教典籍(文学),并且多采用研究型的方式进行,而佛教人物的考证亦是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研究方法上,也不仅限于考证,他们“籍助语文学分析精巧地揭示宗教现象,在透彻地研究书面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教义、神系和仪式”1,全面考察了宗教对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对宗教的文化史意义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

第二,在论述哲学的论文中,又以对先秦诸子百家的研究最多。

1)研究孔子思想及其相关著作的有8篇。其中,研究孔子生平的有3篇,分别是哈勒(C.DeHarlez)的《孔夫子、孔子的风格,他插补了书经、编纂了春秋?》(,Vol.4),德效骞(HomerH.Dubs)的《孔子研究过易经吗?》(—,Vol.58-90),HerrleeGlessnerCreel的《孔子是不可知论者吗?》(,Vol.9)。研究孔子语录《论语》的有3篇,分别是李渡南(DonaldLeslie)的《论语札记》(1—,Vol.49),吴其昱的《关于存于列宁格勒的一个西夏文版本论语注》(9,Vol.55),鲍尔茨(WilliamG.Boltz)的《论语中的词和词的历史:论语第九篇第1段的诠释》(3,Vol.69)。研究孔子思想传播的有篇,分别是柯若朴(PhilipClart)的《孔子与媒介:存在“流行儒学”吗?》(,Vol.89,Vol.90)。

)研究荀子的文章共有4篇。其中,篇是研究荀子的“正名”思想的,分别是,福兰阁(O.Franke)的《论中国的正名理论》(,Vol.7),戴闻达(J.J.L.Duyvendak)的《荀子?正名篇》(,Vol.3)。1篇是对《荀子》一书的翻译研究,即戴闻达(J.J.L.Duyvendak)的《论德效骞对荀子的翻译》(,Vol.9)。还有1篇是对荀子生平的研究,即戴闻达(J.J.L.Duyvendak)的《荀子年谱》(,Vol.6)。

3)研究墨子逻辑学的文章共有篇。即马伯乐(HenriMaspero)的《论墨子及其学派的逻辑》(—,Vol.5),葛瑞汉(GrahamA.C.)的《墨家“小取”的逻辑》(,Vol.51)。

4)研究道家的论文有5篇。其中与老子相关的论文有4篇,有3篇是研究《道德经》的版本问题,即若什·沙赫勒·杜桑(G.Ch.Toussaint)和沙畹的《石刻道德经》(,Vol.6),伯希和的《关于道德经的一个梵文译本》(,13)。研究《道德经》的思想内容的有篇,何可思的《论老子第50章》(,Vol.33),艾兰(SarahAllan)的《太一、水和老子:来自郭店的新启示》(,Vol.89)。对庄子作品进行考证的有1篇,即朴仙镜(EstherKlein)的《战国时存在“内篇"吗?庄子新考证》(,Vol.96)。

5)还有6篇是对其他各家的思想的研究。与《易经》有关的有3篇,哈勒的《易经阐释》(6,Vol.7),陈启云的《一位儒家望族对政治暴力的见解:荀爽(公元18-年)对易经的诠释》(8,Vol.54),何四维的《汉代早期两个叫京房的易经专家》(6,Vol.7)。另外3篇是有关淮南子、尹文子、管子的,即拉卢瓦的《淮南子与音乐》(4,Vol.15),P.Masson-Oursel和朱家熞的《尹文子》,(4,Vol.15),龙彼得(P.VanDerLoon)的论《管子》的传播(,Vol.41)。具体统计见表十一:

研究

主题

儒家

道家

墨家

其他各家

总计

孔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易经

淮南子

尹文子

管子

篇数

8

4

4

1

3

1

1

1

5

小计

1

5

6

5

由表十一我们可知,《通报》“学术论文”对中国的哲学







































北京哪家皮肤病医院好
治疗白癜风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7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