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学论坛bull第26期刘建
10月27日上午9时,我院“正学论坛”第26期报告会在文汇楼C区二层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怎样学习经典著作和党的文献”的学术报告。我院院长任晓伟、党委书记闫文浩、党委副书记屈桃、王永和教授、王晓荣教授等学院教师和全体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报告会由任晓伟院长主持。
报告会现场
任晓伟教授主持本次报告会
刘建军教授向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阐述了怎样研读经典著作、怎样研读党的文献以及怎样写阐释性论文。他认为在研读经典时要有崇高的研读态度,不要孤立地读,可以参考导读或解说,要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将轻阅读与重阅读相统一。刘教授将党的文献与经典著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指出了研读党的文献要端正态度,要完整的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带着研究目的和问题去阅读。同时刘教授还分享了两个阅读的小窍门,并以自己的学术研究为例,分享了如何写阐释性论文。
刘建军教授悉心为大家讲解
一、怎样研读经典著作
刘建军教授认为目前研读经典著作有三种研读态度,分别是崇敬的态度、理智的态度以及把玩的态度。马院的师生要对经典著作、党的文献要有崇敬的态度,要做到研究和信仰的统一;在研读经典著作时,不要孤立地读,要注重联系作者本人、联系历史背景、联系基本原理、联系现实需要来读,主张先将基本原理学习到一定程度后再读经典著作;在研读经典著作能否参考导读或解说这个问题上,刘教授认为可以参考导读,尤其是学界前辈撰写的导读,他们是带着理想信念写的,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但是导读不能代替自己研读,不能局限于导读;要做到精读与泛读的统一,原则上马恩著作都属于精读,但是实际上可以泛读,可以精读一到两部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多读自己最喜爱的篇章;要将轻阅读与重阅读相统一,并推荐查读、抄录、记诵、诵读等方式;在研读经典著作时要注意对经典著作的发掘与解读,发掘原始的思想、发掘被忽视的思想、发掘蕴含的方法启示、结合时代作出新的解读。
二、怎样研读党的文献
刘建军教授指出党的文献与经典著作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点在于他们都很重要、都需要研读、都可作为研究的依据。不同之处在于作论证与不作论证、展开阐述与不展开阐述、深奥论述通俗化与通俗论述学理化;我们要端正态度,要真正重视起来,带着对领袖的感情,真正能够读出滋味来,不要以挑刺的眼光来阅读,要从推进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读;要完整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要原原本本地读、全面系统地读、融会贯通地读,刘教授举自己编写教材的例子,提醒同学们要尽可能多的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再进行研究;研究党的文献时要带着研究目的去阅读,要有目的地读,带着问题去读,一字一句地读,不能图快,带着探索与发现的眼光去读,并从中寻找研究和写作的选题;此外,刘教授还推荐了两个阅读的小窍门,即读大字体、多读摘编本。
三、怎样写阐释性论文
刘建军教授强调,阐释性论文可以阐释经典论述、阐释领袖论断、阐释党的路线、阐释方针政策;介绍了两种类型的阐释性论文:综合性的阐释论文和分析性的阐释论文。前者比较常规、难度较小,后者有所创新、难度较大,要将综合与分析的统一,做到既有综合、又有分析。刘教授以自己的研究为例,详细介绍了何为综合性的阐释论文,何为分析性的阐释论文,即《论师德师风建设的“四个统一”》《习近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解惑功能的全面阐述》《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原则——习近平对思想政治工作原则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历史交汇期思想探析》等论文的写作。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王永和教授对刘建军教授的讲座作总结发言。他讲到刘老师的讲座平实、朴素,有故事性和画面感,刘老师是一位具有高站位、高水平、高产出的老师,这次讲座刘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学习经典著作和党的文献的心态、路径和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者、研究者严谨的学风,对锤炼同学们的基本功、提高研究能力具有启发作用。
王永和教授
学生感悟
1
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研究生李东航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经典著作研读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很荣幸能够有机会聆听刘建军教授的讲座。听了刘教授关于“怎样学习经典著作和党的文献”的讲座,我收获良多,特别就马列经典著作的研读方面,给予了我一些重要启示:
第一,要秉持崇敬的态度研读经典著作。研读马列经典作不仅是治学研究的需要,更是我们提升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的重要学习过程。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研读经典的经历,但我们常常忽视了研读经典的态度。经典蕴含着知识、智慧和真理,不能以“为读而读”的态度研读经典,应当秉持崇敬的态度去读经典著作,领会经典中的思想精髓,感受经典的无穷魅力,我们研读经典的态度体现了我们对学科学习和研究的态度。
第二,不能孤立的去研读经典。在研读经典的过程中,应当将经典的魅力和经典作家的人格魅力相联系,应当结合经典写作的特定历史背景,应当联系基本原理理解经典中的思想精华,应当立足现实需要从经典中探求启示,适时参考导读帮助自身理解,从多维度理解和把握经典,进而领悟真理。作为理论研究的“新人”,这是我们研读经典的有效“打开方式”。
第三,在研读经典的具体实施中,有“精”读,有“泛”读,有“轻”读,有“重”读,发掘经典中的思想精华和立足时代解读经典是关键。经典阅读中可采取“精”读与“泛”读、“轻”阅读与“重”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在通读中“精”读、多读名篇,在经典中查找出处,摘抄、记诵经典中的名言佳句,最为重要的是通过经典阅读发掘重要思想的理论源头,发掘被忽视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启示,结合时代发展解读经典。
总之,刘教授读经典的经验对于刚进入博士学习阶段的我来说十分受益,为我研读经典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指导。
2
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愿娟
今天有幸聆听了刘建军老师的讲座,从如何研读经典著作和党的文献入手,用朴实,简单易懂,充满故事趣味性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如何学习怎样学习文献。
我们要在学习时,保持崇敬、理智、把玩的态度,做一个信仰者、研究者、休闲者。在对待研究时,要有怀疑和解放思想的精神,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科学的信仰,所以我们在对待马克思主义时,要把科学和信仰统一起来,坚定理想信念。把学习经典著作要当作信仰的经典反复温读,要踏实认真的细读,坚持两重维度来探求真理,要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将信仰的态度作为精神动力,从经典这个原始大森林里找到正确方向,找到正确出口,要做到联系现实,要联系新时代,不能孤立的读文献。要联系作者本人读,从历史背景出发,学好基本原理。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初学者的我们来说,要有认真谦虚的态度来学习。要精读一到两部著作,多读最喜爱的篇章,也要反反复复的多看几遍,从而培养看书的思想能力,锻炼世界观建构的能力,通过材料提炼加强写作能力。要查读文献,查找出处,也要做到抄写重点,背诵名言,更要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聆听完老师的讲座获益匪浅,学习的道路永无止境,希望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踏实认真的学习,期待遇见更美好的未来。
3
级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孙梦琼
信仰与研究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学习者在研究经典文献中所应有的态度。经典文献的研究是自由的,也是有限制的。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学术著作中,我们要脚踏实地,保持理智,不要孤立的阅读,要联系作者本人,联系历史背景,联系基本原理,联系现实需要来读。在研读的过程中,要以第一手原著为主,结合导读,但不限于导读,保证精读,但不要限制自己的解读,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在阅读过程中,要坚持做到轻阅读与重阅读的结合,发掘经典著作中的原始思想和被忽略的思想,发掘蕴含的方法启示,结合时代做出新的解读。
4
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梁雪梅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周年的大会上指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因此,如何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在本次讲座中,刘教授首先强调的就是如何对待经典著作的态度问题,正所谓态度决定高度。我们必须以崇敬的态度对待经典著作,但同时也必须保持理智,要有所限制,研究有利于传播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方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其次,阅读经典著作时不要孤立地读,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轻阅读与重阅读相结合,可以参考一些导读,但不能完全依赖,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同时也结合当今时代的需求,指导我们应当如何阅读党的文献。
刘教授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讲解阅读经典的方法,通过自己写作论文的例子来指导我们应如任何写作阐释性论文。通过本次讲座,真正提高了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力素养。
5
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贾瑞敏
人大马院刘教授关于如何研读经典著作和党的文献的讲座,在如何更好地阅读和学习经典和党的文献方面,比对我之前的阅读和学习经典的经历,我有一定的思考。刘教授提到,经典不要孤立的读,要联系作者本人,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基本原理,还要立足当下,联系现实需要。要带着研究目的和问题,不图快,一字一句地读。
过去在读经典尤其是马列经典方面,我可能是真的在“认字”,拿到一本书,立马就一头扎进去。读的过程中,对很多内容,知道它字面表达的意思,却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要这样表达。读完后,总感觉就是没读懂,并没有那种读完后收获颇丰的满足感。
刘教授的讲座介绍了很多读经典和党的文献的方法和窍门,我觉得对于我来说会是很实用的。会运用在我课上课下的学习过程,使自己能更好地读懂经典。
编辑:刘宏
文案:李雨
审核:张倩刘明君
总编:全泽慧
?第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5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