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圣惠方及部分引用文献的研究
《太平圣惠方》(以下亦简称《圣惠方》)宋·王怀隐等编撰,成书于公元992年。全书00卷,共列门,载方68首,按类编次,内容甚为丰富。涵盖中医脉法、处方用药、五脏病证等内容,列有内科、外科、骨伤科、金创、胎产、妇科、儿科等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一些疑难病证的治疗方药,其中还载述了食治、补益、针灸等治法内容。撰成后宋太宗亲自为此书制序,赐名《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成书于北宋早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由政府组织编纂以收录方药为主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广泛收集宋以前方书和当时民间验方,详尽记录了北宋以前中医药的发展,正如宋太宗赵炅序言所述:“朕昔自潜邸,求集名方,异术玄针,皆得其要,兼收得妙方千余首,无非亲验,并有准绳,贵在救民,去除疾苦,并遍于翰林医官院,各取到经乎家传应效药方,合万余道……”。其博采众方的形式,把当时具有一定水准的诊治方法均收录其中,具有方剂采撷面广、权威性强,集同时代方剂之大成的特点。它是汇集和总结宋代之前中医发展的重要文献,不仅使前代医家的方剂得以流传,对保存医学文献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对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普及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由于其成书较早,未经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的整理,故较大程度地保留了宋以前古代方书的原貌,为我们研究宋以前的中医药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料,为探讨中医药学发展的“源”和“流”提供了很好的文献素材。因此,研究《太平圣惠方》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由于其广泛收集唐宋时期的医疗经验、博采众方而成书,对我们研究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以及中药方剂的演变都有着实际的价值。
《太平圣惠方》成书以来,历来相关研究较少,加之其成书时对收录的内容未注明来源,后人对其理论与方药治法的源流甚不明了,对其中医药内容的传承也莫可查考,后人应用与研究存在诸多不便。本文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对其有关内容进行初步考证研究,以期探索是书引用古医籍的状况,梳理出《太平圣惠方》理论与方药的大致源流,进而考察其引用医学与方药的相关内容,揭示唐宋时期医学发展的内在联系,发掘医药传承演进规律。通过对《太平圣惠方》有关内容的整理、考证与研究,唤起现代中医药工作者对它的认识与重视,为我们现代中医药的研究与方药的临床应用及其发掘提供借鉴。由于全书篇幅较大、内容较多,本文分两个部分展开研究讨论,第一部分主要侧重于其成书背景、流传情况等的研究探讨;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主要侧重于对其书部分引用文献的考证研究。
《太平圣惠方》成书背景.北宋初期社会历史状况公元九六O年,赵匡胤废除后周恭帝,改国号「宋」,史称「北宋」,之后又结束五代十国封建割据局面。北宋王朝汲取唐代以前的历史经验,采取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来巩固王朝统治,如加强对地方、军队的控制,分割相权,并提高台谏官的地位,加强其监察权等。然而,在北宋立国一百六十七年间,始终没有完全统一中国,东北与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王朝曾迫使宋朝遣使请和,并订立“澶渊之盟”。而西方的西夏,则在对宋战争中多次大败宋军,迫使宋朝承认其立国,形成宋、辽、夏分立的形势。
这个时期各地区的政治形势极不相同,因此经济方面发展或停滞,也有很大的差异。宋代立国之初,就开始注重生产技术改良。如兴修水利、改进农田管理以及耕作技术等,再加上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的变化,使农业生产显著上升,经济基础逐渐稳固,进而促使科技文化发展。这个时期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的逐渐兴起,也为宋代文化事业的发达奠定了基础。虽然中国利用竹子造纸、雕版和印刷创始于唐代,正是因为北宋大规模官修书籍,促使雕版事业和技术有了新的发展,也使得宋代许多名人的著作得以流传下来。北宋初期《圣惠方》的编纂成书,就是其中保留下来的一部中医历史上重要著作。
.北宋时期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北宋时期是中国医药学重要的发展阶段,在国家组织方面,也有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和管理系统,如宋代中央逐步设立起的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地方则有医学、医官,还有其它药政机关和保健机构等。与此同时,政府还颁布许多与医药卫生相关的律令。医院建设而言,在承袭唐制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其他类型的官办或民办的医疗慈善机构,不仅种类、名称和数量明显增多,而且规模逐渐扩大,设备和管理也有所进步。在医院管理方面,宋代也较前更为周密。注意病人按性别、病种、病情的轻重进行必要的隔离。医护之间有一定的分工,并且重视护理工作,病坊设有专人负责饮食、打洒、杂使等。
医学教育受到北宋政府的重视,宋代的医学教育较唐代规模更大、制度更详备。医疗事业、医药学术及医药人才的培养也比唐代更有发展,设立的太医局是专管医学教育的机构。同时,一部分文士进入医学领域提高了医药界的素质,“士人知医”成为当时风尚,宋代有“儒医”之称,他们对医药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经验的总结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宋代的医学教育相对其他朝代较有成效,比如在学校考试制度上设有临证考绩及理论测验两种,各类医学生有专门的实习基地在国家机关及军队、学校等处。另外,宋代朝廷屡发诏书向全国征集医书,充分发挥国家的力量有组织地大规模校修医书。
.北宋时期社会对医药的需求宋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无论是农业,还是手工业、商业,等等,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宋代建国以后人口逐渐增加,宋代全国总人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突破一亿,是汉、唐盛世时的两倍左右。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一方面表明劳动力的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足以养活众多的人。此时,大量人口势必对医药的需求也相应提高。
另外,北宋立国后始终没有完全统一中国,东北与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王朝,西方的西夏对宋连年征争,并且多次大败宋军,迫使宋朝承认其立国,形成宋、辽、夏分立的形势。因此,百姓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加之各种疫情的发生,对医药有很大的需求。这些都促使统治阶层重视医药发展,满足社会需要。
.小结
宋代立国初期,开始注重生产技术改良和调整各种生产关系,以至于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无论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等,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人口大量增加,势必对医药有很大的需求。然而,宋代一直处于连年征争的状态,宋、辽、夏分立的形势也对百姓生活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加之连年各种疫情的发生,都使得宋代政府在立国之初就特别白癜风症状特点是什么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3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