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学者专稿喻国明机器新闻写作是新

紫金学者专稿

自从机器人写稿出现以来,这个问题就没有被停止讨论——有写得快还不容易出错的机器人写稿了,人类记者会不会失业?

机器新闻写作是新闻记者的“终结者”吗?

喻国明刘瑞一武丛伟

喻国明:紫金传媒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全面渗透是近年来的一个现象级的发展,其中,机器新闻写作是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的具体应用之一。有研究表明,未来传媒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关联在一起。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形塑着整个传媒业的业态面貌,也在微观上重塑着传媒产业的业务链。本文试图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下机器新闻写作的应用及其升级换代对于机器新闻写作对于新闻生产模式的再造效应,并探讨在此背景下新闻人的价值位移与人机协同的未来趋势,以期为人们把握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未来传媒业的范式和逻辑方面提供一些参照性的依据。

一、智能化的web3.0web3.0的关键词是“智能化”,机器新闻写作便是人工智能与传媒业联姻的产物,它将内容生产范式从媒体精英式的内容产出和用户生产内容转换到算法生成内容。这一改变影响深刻而重大。纵观传媒业的发展进程,技术一直是驱动变革的重要力量。如果说web1.0和web2.0的关键词分别是“网络化”和“数字化”,那么web3.0的关键词就是“智能化”。它与传媒业的耦合,催生了机器新闻写作,并将内容生产范式从媒体精英式的内容产出和用户生产内容转换到算法生成内容。这种技术上的革新必然会对现在的传媒生态产生影响,首当其冲的便是与其在目标任务上具有极高重合度的新闻记者。1、写稿机器人的不断涌现以及升级换代,势必导致传媒业深层次的重组,机器新闻写作正在“蚕食”传统新闻记者的职业领地。事实上,这种冲击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想象或理论逻辑上的推演,而是实实在在、正在发生的事实。在西方传媒界,机器新闻写作自年首次被引入以来,已经在体育报道、财经报道、气象报道等诸多领域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并逐渐形成规模化的趋势。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卫报》等在内的知名媒体纷纷将机器人纳入批量化的日常新闻写作的流程之中;美联社更是在机器写作之外,启用编辑机器人对机器自动生成的稿件进行审查,成为第一家全面引入机器新闻人的传媒机构。在中国,机器新闻写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其也已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双平台发力”。从腾讯财经的Dreamwriter到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再到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这些写稿机器人的不断涌现以及升级换代,无不暗示着传媒业深层次地改变:机器新闻写作正在侵蚀传统新闻记者的职业领域,它正在传媒市场上“攻城略地”。2、机器新闻写作高效、全天候的工作模式使它在生产出海量新闻稿的同时,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机器新闻写作拥有传统新闻记者无可比拟的优势,高效是其最大的特色,机器新闻写作遵循“抓取数据-分析数据-套用模板-生成稿件-人工把关”这一模式化的生产流程,可以在几秒甚至几毫秒内生产出一篇新闻报道。它还能做到一天24小时、一周7天的无间歇性运作。突发事件是彰显传媒影响力的竞争高地,机器新闻写作这种高效、全天候的工作模式使它在生产出海量新闻稿之余,也在深具影响力的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地震灾难发生时,机器可以在相关数据库中第一时间采集到地震数据,并生成新闻稿进行报道。3、机器新闻写作长于枯燥的、海量数据的资料处理,在整体性、精确性和高效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机器新闻写作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它长于处理在人类看来琐碎、庞杂的数据信息,通过既定程序对既定算法的实现,可以保证生成文本完整和准确。除非程序设置出现偏差或者人为干预,否则这种数据信息的文本化呈现,在精准度上要远高于新闻记者,避免了人工录入可能出现的失误。借助大数据平台,机器新闻写作能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数据来源、内容细节进行多角度的反复对比,在“相互比对、相互印证”中,让事实真相越辩越明,让虚假信息无处容身,从而实现新闻信息的去伪存真。4、机器新闻写作不仅能够生产用户偏好的新闻内容或新闻风格,而且还能能够提供私人定制产品。机器新闻写作还能实现个性化的内容定制,这是传统新闻记者所无法承担和胜任的。众所周知,传统新闻生产是以最大多数人共性的信息需求为基础的,个人个性化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机器新闻写作的一个优势在于,它在报道热门新闻事件的同时,能够对几乎同步发生的、相对冷门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从而使新闻需求的长尾效应得以激活和放大。随着技术的革新、人们对机器新闻写作群智式的修正与完善以及机器本身对语料库的不断学习,机器新闻写作会变得越来越“类人化”。而当技术发展到足够成熟,物与物能够互联、互通乃至“万物皆媒”时,机器新闻写作所提供给个人的将不再仅仅是其喜欢的新闻内容或偏好的新闻风格,纳入其中的,还有与其个人相匹配的生活场景——这将会是一种全方位的私人定制。5、在机器新闻写作逐步升级换代的大背景下,只会对新闻素材剪贴拼接的媒体工作者必将被逐出新闻传播的专业岗位。在这些优势的裹挟之下,机器新闻写作或将在两个维度对新闻记者产生深层次的影响:一是“谁来写”,二是“写什么”。一直以来,新闻写作都被视为是人类所独有的创造性活动,是实现社会成员间信息共享、价值传播,进而建构社会共同体的重要手段。新闻记者以“我在现场,我来告诉你发生了什么”的方式,树立了自己在新闻生产中的核心地位,并激发了人们对新闻报道背后的新闻记者的人格化想象。互联网颠覆了既有的传媒格局,这种颠覆,作用于新闻记者产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新闻生产与采访的日渐脱节。很多从事消息类写作等规格化内容生产的记者,不再依赖于现场采访,而是通过轻点鼠标,就可获取所需的新闻信息。这种信息获取的方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倘若新闻记者满足于此,将采访这一看家本领从自身剥离,那么新闻记者在新闻生产中的地位将会被进一步弱化。机器新闻写作的出现,使这一担忧变成了现实。因为它不仅“能写”,打破了“人是新闻生产的唯一主体”这一既定认知,将人从写作的神坛上拉了下来,而且“会写”,甚至在特定的新闻范式内,写的比人更出色。当机器可以更快、更好、更廉价地从事新闻生产时,在市场逐利性的作用下,相当一部分不依赖于自己生产原创内容而只会在网络上拼拼贴贴,或者只能从事较低端写作的新闻记者一定会被从新闻市场中驱逐出去。6、机器新闻写作的算法模型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与思考模式。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他精辟地指出,“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当机器新闻写作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手段进入传媒行业时,它就已经开始对新闻记者的认知产生影响,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新闻记者“写什么”。这种影响主要经由两条路径来实现:一是机器新闻写作能够捕捉到某一时段受众







































哪里看白癜风的医院较好
儿童白癜风早期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bz/156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