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论王寅认知语言学的ldquo体验性

咨询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174845.html
本文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0)转自:语言学通讯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摘要:本文基于体验哲学的基本原理,将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的“意义概念化”修补为“体验性概念化”,并尝试以此为理论基础论述翻译中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有了体验性,就可限定“读者中心论”、“译者自主论”;有了“概念化”(主要是识解),就可解释翻译的主观性。本文通过“体验性概念化”或“体验性识解观”透析《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详解翻译中既有体验性和客观性,同时揭示主观性在翻译认知活动中的主要体现,尝试为翻译主观性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体验性概念化;识解;翻译;《枫桥夜泊》学习文献:王寅.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0):-+.一、引言我们(,)曾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反思了传统哲学观和(后)现代哲学思潮对建构翻译理论的直接影响,针对它们所存在的要害问题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模式,提出了翻译的体验性:我们面对相同或相似的客观世界,又有相同的身体器官、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这成为人类思维具有共同性的认知基础,也是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和翻译的认知基础,以此来限定“读者反应论”、“读者中心论”、“读者决定论”、“意义不确定论”、“译者自主论”等受后现代哲学思潮影响较重的翻译观。该模式也指出:理解和翻译具有主观性和创造性,以此来消解过于强调“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的倾向。本文则基于“体验性概念化”或“体验性识解观”的意义观,进一步论述翻译中的客观性和主观性1。二、将“概念化”修补为“体验性概念化”体验哲学认为:概念和意义主要是人类在对客观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观点:“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前者指概念和意义要受约于客观世界和身体结构,这是人类思维以及表达思维的语言具有共性的基础;后者指人类的认知加工方式,可用以解释语言表达存在差异的原因。也就是说,概念和意义的形成既与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有关,还取决于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主观性的理解。正因为人们的体验角度和认知方式必有不同,作为认知结果的语言也就有了不同。体验哲学的这两个关键观点可解释人类认识和语言为何有同有异,也为翻译具有可能性和差异性提供了一个理论阐释框架。Langacker将意义等同于“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与传统观念论(ConceptualTheory)仅三字母(-ize)之差,但却有着根本性差异,实现了从传统意义观向认知意义观的飞跃,但我们认为他过于强调语义的动态性、人本性、主观性、识解性,忽视了体验性和互动性。为此我们基于体验哲学将其修补为“体验性概念化(EmbodiedConceptualization)”,这可体现“意义是基于人们身体与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而形成”的观点,笔者另文详述。各民族对客观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外界事体(包括事物、现象等)进行类属划分和范畴确定,人们在这一心智活动中既要考虑事体本身的特性,其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世界的影响,也要兼顾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方式,这导致不同民族对同一客观世界既可能有相同,也可能有不同的认识结果。人们在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时要根据该词语在心智中被激活的相关经验和概念内容,同时还取决于加于其上的识解方式,这就是我们将意义和理解定义为“体验性概念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含两个要素:意义和理解的体验观(同之基础)和识解观(异之原因)。根据Langacker的观点,“概念化”主要通过“识解”来体现,这样就可将“体验性概念化”进一步叙述为“体验性识解观”,可分别从“体验”和“识解”两个角度来解释理解和意义。我们知道,翻译主要是对各种意义的理解和翻译(王寅:),因此,翻译理论也完全可借用“体验”和“识解”来论述,前者可用以解释翻译的客观性,后者可用于解释翻译的主观性。三、翻译的客观性体验性概念化,在概念化基础上增加了体验性和互动性,以弥补该术语因过分突出主观性而容易产生的偏差,这也可从张继名诗《枫桥夜泊》的40篇译文得到验证。唐朝诗人张继的不朽名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国内外竟有40篇不同的译文。我们在阅读这些译文时,明显感到各位译者都在认真体验原作者表达在原诗中的各种含义,尽管大家的理解和翻译有所不同,但主旨还是努力反映原意。各位译者译的都是“枫桥”,无人将其随意修改为“廊桥”、“蓝桥”、“康桥”等,更没人将“枫桥夜泊”改译为“廊桥遗梦”、“蓝桥魂断”等等,都是在张继所设定的圈圈中作有限的不同识解。各篇译文的表述虽不尽相同,但明显看出这些译文的内容都没能跳出张继所描述的主题,译者们都在努力体验张继所经历的体验,理解张继所描写的场景和境界。这完全证明了体验性识解中的“体验性”的含义。选词和译法上的差异,只说明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不足以说明翻译的自由性和放纵性。四、翻译的主观性我们知道,人们对同一现实世界进行不同方式的概念化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因此,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理解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和翻译,后现代哲学思潮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来否定文本和话语有稳定不变的意义。长期以来,一些学者被动地接受这一观点,以为“主观性”本来就是主观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因而很少有人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也很少有人系统分析不同读者理解同一文本究竟存在哪些差异,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否很大,有何规律可循等,更不见从认知角度做出认真解释。本文拟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识解”理论对翻译的主观性做出解释。“识解”是指人们可用不同方法认识同一事态的能力(Langacker:18),具体是指人们通过确定不同辖域、选择不同视角、突显不同焦点、权衡不同精细度来观察事态和解释场景的一种认知能力,是形成概念体系、语义结构和进行语言表达的必经之路。讲话人在语言表达时首先要确定一个范围或辖域(scope),表明主要将论述哪一方面的事情,涉及哪些背景知识。然后再考虑论述的视角(perspective),包含三点:视点(vantagepoint)、客观或主观描述(objectiveorsubjectiveconstrual)、心智扫描方向(directionofmentalscanning))。与此同时,我们不可能将场景中所有信息都表达出来,而只能择其相对于背景而言更为突显(salience)的部分进行论述,同时还可取从详或从略的方式(specificity)来论述事态2。上述这四项内容可作为分析翻译主观性的理论框架,下文结合《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作具体论述。1.辖域和背景辖域指表达式所涉及的相关经验和被激活的概念域配置。理解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需要相关的经验,并且需要另外一个或多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作为背景,这与我们常说的百科性背景知识有关。这一识解因素在《枫桥夜泊》译文中主要体现在对以下词语的翻译上。1)“泊”对一个“泊”字的理解和翻译需要体验和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涉及很多相关概念域。在我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和当代,小船的停靠很少用“锚”,而多用绳子拴在河边的桩上,有这种生活体验或背景知识的人就不难理解《枫桥夜泊》中“泊”字的含义。在40篇英译中对“泊”有以下五种译法:moor,anchor,stop,park和tieup,但它们的确切含义是不同的:stop过于笼统,可指putanendto任何种类的运动或活动;park主要指停“车”,tieup仅指“拴绳子”这一动作,用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方式来译“泊”。大部分译者选用moor和anchor,但这两个词的含义不同:(1)moor:makeaboat(orship)secure(tolandorbuoys)bymeansofcables.(2)anchor:makeashipsecurewithananchor.Anchor:heavypieceofironwitharingatoneend,towhichacableisfastened,usedforkeepingashipfasttotheseabottomoraballoontotheground.(参见OxfordAdvancedLearnerapos;sDictionaryofCurrentEnglish)从上文对这两个英语单词的释义来看,显然moor更符合张继诗中所说的“泊”,有2位译者选用moor,占80%,他们可能比用anchor的译者更了解当时的生活背景。2)“乌啼”从译文语料库来看,“乌啼”都被理解和翻译成了“乌鸦的啼叫”。其实它还有另一解:指地名“乌啼桥”,因为乌鸦只在白天啼叫夜里不啼,这样整句话的意思可为:挂在天空的月亮正在朝乌啼桥方向落下。当然这一解释并未被译者所接受,40篇译文大多都未按此意来处理。还有一种可能,是否张继将猫头鹰或捕鱼的鱼鹰的叫声误认为乌鸦的啼叫,并以此建立“乌啼桥”和“乌鸦叫”之间的双关?)“江枫”有很多学者认为,“江枫”是指寒山寺附近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有不少译者将其处理为“江边的枫树”,或许这又是一个双关。4)“渔火”渔火指“渔船上的灯火”还是“为打鱼而设置的灯火”?我们倾向于前者,因为内河的小渔船晚上一般不打鱼。从译文语料库我们发现“渔火”的译法大致有以下三类:(1)打鱼船上的灯火:dimly-litfishingboats;thelightsoffishingboats;fishingboatapos;slights;boatlights(2)打鱼的灯火:fishinglights;thefishingtorches;thefishinglamps;fishingfires;fishinglanterns()打鱼人的灯火:fishermenapos;sflares;afishermanapos;slamp;thefisherapos;slights;fishermenapos;sfires;fishermanmoveswithhistorch第(1)类译法表明是“打鱼船上的灯火”,基本符合原意。第(2)类译法尽管可能会用以指“打鱼船上的灯火”,但也很可能导致误解为“为夜间打鱼而设置的灯火(鱼有趋光性?)”。第()类译法则似乎介于上述两种理解之间,既可能指打鱼船上的灯火,也可能指渔民在打鱼时用的灯火。根据背景知识我们认为,第(1)类译法较妥,第(2)、()类译法没有前者明确,因为在我国没听说过渔民夜晚用油灯来吸引鱼。5)“寒山”寒山寺之得名,是因为唐朝有一位叫“寒山子”的诗人曾住过那里,那么寒山当译为“ColdMountain”还是“HanShan”呢?总体上看,这是一篇以“寒”、“霜”、“愁”为背景和中心构思而成的律诗,从场景中的“霜”、“寒”到心境上的“寒”和“愁”,顺畅而又自然,译作为突出这一意象直接说出“cold”也可起到点题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寒山寺”不是指在“寒山”上的寺庙,有一译者处理为“Themonasteryoncoldmountain”,显然有悖原意。6)“船”与“山”在译文语料库中,“船”有译为boat和ship的,“山”有译为hill和mountain的,它们之间在语义上还是有差别的,一般说来,后者比前者要大。根据诗中的具体情况,用前者似更妥。译文中用boat的有2例(用ship有例,abroad有2例,sail和bark各1例,还有1例不见“船”),占8%。用hill的有12例,仅占0%;用mountain有10例,占25%;大部分译者用拼音,有18例,占45%。2.视角有了描述范围和背景后,就当考虑从哪一视角来观察问题,这涉及观察者与事体之间的相对关系,以及语篇的人称、分句的语法主语等问题。张继原诗的总体视角(即论述的出发点)应为:作者本人在进京赶考落榜返乡途中路过苏州寒山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据此“对愁眠”的主语应是张继本人。确定这一视角有利于准确理解和翻译整个诗篇。从译文语料库来看,对整个诗篇的视角有以下几种不同处理方法:(1)有19首译文选择了张继的视角,占48%,我们认为这是符合原意的。但我们也注意到,不同的译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体现这一视角,如有的用“I”,有的采用所有格“my”的方法来体现,如说成“eremyeyes”,“myuneasyeyes”,“mysleeplesseye”,“mysleep”,“mytroubledsleep”等。(2)有的笼统译为“we”。()还有用“旅行者”、“流浪者”、“访问者”、“乘客”、“陌生人”等来点明视角的。如有译者译为“thesorrowfultravelerwassleeping”,将“对愁眠”的图形主语理解和翻译为“游客”。(4)有译文笼统地译为:themaninsaddream,但不知这里的theman究竟指谁?或许是在故意避开这个难题。(5)有的译为“渔民”难以入眠,这似乎离原意较远。(6)视角不明,有8篇译文处理为“渔火”、“渔船”,如:“Thebankmaplesandthefishingflaresseeasleep-lessnight.”“Fewfishing-boatlightsofthapos;riversidevillageAredozingoffintheirmutualsadgaze.”汉语语句常省略主语,特别是诗歌,主语大多略而不提。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尽管原诗没有交待主语,我们还是能找出被略成分。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仁者智者之间的问题,这就给古诗英译提出了一道难题,择谁作主语?上述所列第(6)种视角不明的情况,其实也多多少少地有损原诗的意向和风格。另外,原诗末句中“到”的图形主语是“钟声”还是“客船”?在译文语料库中绝大部分译者理解和翻译成前者,但也有1例取后者。有了论述范围和视角,就要考虑抓住场景中的哪一部分进行描述。我们有确定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可被视为讲话者对周围环境进行概念化过程的反映,而这个概念化过程受到注意力突显原则的制约。“突显”有多种含意和用法,直接反映了人们在主观上对某一事体感兴趣或最感兴趣的部分。这里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1)隐藏与突显;2)对运动过程不同阶段的突显。1)隐藏与突显在译诗过程中必然要考虑信息的取舍,有些信息可以隐藏,有些则需突显(这与详略度有关,参见下文),例如:(1)原诗的“渔火”在有的译文中被译为“灯火”,隐藏了“渔”这一概念,而有8篇译文将未明说的“渔民”译了出来,也就是说将原诗中隐藏的信息在译文中显露了出来。当然,有渔火就会有渔民,这本是自然不过的理解。(2)汉语句子可以没有主语,而英语的动词做谓语一般应有主语,这就涉及到如何将汉语中隐藏的主语在英译中显露出来,这在古诗翻译中常是一个棘手难题,如本诗中的“对愁眠”的图形主语究竟是谁?这个问题又与“视角”相关,参见上文。2)突显运动过程的不同阶段人们在描写一个运动事件时可以聚焦该运动的过程,或聚焦于运动过程的某一点,也可聚焦该运动的结果,从而形成语言中不同的表达,这与UngererSchmid(:)所论述的“注意窗(theWindowingofAttention)”密切相关。这一识解因素在我们的语料库中也有很多具体反映:(1)“月落”原诗中的“月落”是指挂在西边天空中的月亮正在向下落去,还是已经落下了?这也是一个尚有争议的地方,但大多学者持前一观点,也就是说将诗句突显为“月亮下落运动的过程”更为合理,而有些译文将其译为“atmoonset”,转换为突显运动的终点。(2)“霜满天”人们曾经对究竟应是“霜满天”还是“霜满地”产生疑问。按照一般生活经验,天上若“下霜”,应是地上霜。其实这两种说法分别体现了“下霜”的不同阶段,前者主要指下霜的过程,后者主要指下霜的结果。我们认为,形成“霜满天”这一说法的主要原因有三:(A)从生活经验可知,霜一般要到后半夜温度低于零下才能形成。从最后一句又可知,诗人是在描述半夜之前的场景,若改说成“霜满地”恐怕更不合情理。据此经验,我们只能从两个方向上来推断其含义:a.那时确实是一个“下霜”的季节,清晨看到地上霜,便可推想出“下霜”的过程,此时天空的情景会怎样?或许诗人就是在描写这个过程中天空的情况,将其说成“霜满天”也是恰到好处的。根据译文语料库可知,大部分译者是这样理解和翻译的:frostfillingthesky;theskywithfrostallwhite;frostfilled(up)(all)thesky;theskyapos;sfulloffrost;frost,askyful;theskyisovercastwithhoarfrost。下面的译语则更有“下霜”过程的含义:acrowcawsthroughthefrost;withskyfrostbite。在“下霜”过程中,天上和地下就可能是一片白色,有的译者按照传统经验和理解而将其译为:theworldiscoveredwithfrost。但是,确有译者将其译为“地上霜”的:Thelandscapeapos;slacedwithfrost.英语中的landscape有“风景”、“景色”之意,但毕竟它是由“land”构成的词,仍含有“土地”、“地面”、“地形”之意,因此我们猜想,译者或许已经考虑到是“霜满地”还是“霜满天”的问题了,而且他的译文明显倾向于前者。b.夜间的天空是黑色的,但有月亮照着,再加上这是一个“下霜”的季节,用“霜”色来描写此时此景的天空,也颇有新意。译文语料库中有很多译者就是按照这一思路来理解和翻译的:frostysky;frostyair。我们完全可以将“霜满天”作双关解释,既有第一种含义,又有第二种含义,描写了当时天空“下霜”的过程和情景,同时还可以“霜色”来喻说天空,使得场景更带有几分寒意,切合当时张继因考试落榜而独有的心境。(B)月亮是挂在天空中的,倘若按照很多后人的理解,“乌啼”意为“乌鸦的啼叫”,乌鸦的啼叫也是来自天空,接着再说“天上霜”或“似霜的天空”,则较好地表现出整句是以“天空”为视点的写作思路,作者从“上”看到“下”,这才有第2句“回到人间”的诗句。(C)再加上“天”的韵母为下文的“眠”打下了押韵的伏笔。我们认为,这三条理由恐怕是张继选用“霜满天”的理据。()“月落乌啼霜满天”该句意为“挂在天空的月亮正在下落,有乌鸦在啼叫,天空正在下霜”,这三件事体不分主次,为并列关系。若要在译文中反映这一含意,应将它们处理为并列成分较妥,但我们发现很多译者将其中的一项或两项置于主句,另两项或一项译为从句或短语,这就使得原诗并列的含意在英译中有了主次之分,自然也就突显了不同的内容。(4)“对愁眠”“对愁眠”可指睡觉这一动作过程的不同阶段。40位译者中有的将其理解为:(a)想入睡、感觉已入睡(asleepIfeel);(b)入睡过程(没睡着,如上文用lie,还有keepmefromsleep,sleeplessnight,keepmeawake);(c)入睡结果(fallintosleep,wassleeping,insaddream),这些译文分别突显了同一动作的不同阶段。按照经验,在那个背景和心境下的张继是难以入眠的,所以才看到或听到了诗中所描写的种种夜景,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等,因此将其理解为(b),指“过程”更为合理,(a)也较为传神,处于似睡未睡之间。在艾克利等()的《唐诗三百首今译》中将“对愁眠”理解为“忧愁难眠”,也是指“入睡的过程”。据此,若将其译为“入睡的结果”就考虑得不太到位。(5)“到”原诗第4句的“到”显然表示动作的结果,有24篇英语译文按此义处理,主要用了reach(有20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jichaoguyj.com/wxgs/854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